【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大方漆器技艺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才能更好传承
  作者:杨云 罗兴   摄影/图:杨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8 | 点击数:2903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指导学徒制作漆器。 

  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全部50多道工序、80多个生产环节,都需手工完成。其中,纯大漆和皮胎等工艺是大方漆器所独有。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制作漆器。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时期,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陈设品及精致器具流行。

  据大方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清朝道光年间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独具特色,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得银质奖。大方漆器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制作漆器。

  记者在工厂里见到高光友时,他正在指导学徒和工人们制作漆器。近期一笔订单,将到达澳大利亚客户的手中。

  高光友所经营的漆器工艺制品厂,在贵州省大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承担着“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习中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大作用。

  大方漆器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作为“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高光友,大方漆器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他日常工作的重点。

  大方漆器是彝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是彝族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高光友多次去扬州、福州考察漆器产品制作加工,在充分调查、对比、思考基础上,他认为就漆器产品而言,它的根基和灵魂是彝族漆器传统技艺以及附着其上的彝族传统文化内涵,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不同于以往,漆器需要在传承技艺基础上寻求变化,比如让产品更时尚、更精致,更具有功能性。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大方漆器的传承保护已初见成效。”作为新生代的漆器工艺传承者,高光友的儿子高俊深有感触,“目前我们不愁销路,愁资金和人才,最需要懂市场的人才,因为手工艺品与市场接轨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是手工艺人本身无法解决的。”

  记者采访了解,大方县文化遗产管理局定期开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大方县出台《漆器产品市场规范管理办法》,通过增大投入,以园区形式对作坊式分散的生产经营进行集群化布局,切实有效地推进大方漆器的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制作的漆器。

  2016年中国(贵州)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大方举办后,高光友感受到他热爱的大方漆器不仅与彝族传统文化相关,也与现代生活需求相关,更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高俊和高光友一起参加过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及澳门、澳大利亚悉尼等展会,通过对外展示和交流,他们发现了漆器的一个创新点:漆器用作食具具有不导热、不串味、耐酸碱、不褪色等特点,但劣势是漆器不耐热。

  “我们正和景德镇的一家瓷器厂合作,研发漆器和瓷器的混搭,简单说,是以漆器为表、瓷器为里,这样的新品既能体现漆器的工艺美,又能在实用性上有所提高。”高俊说。(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02-17 13:13:00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激发传统自身的生命力——非遗研培的清华实践
下一条: ·“整体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戎胜楠 白莉 常力军]黎侯虎:传统到现代的“回归”与再造·[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