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7 | 点击数:14898
 

  一、奔月的嫦娥拖着长长的尾巴

      嫦娥奔月是一个几许哀怨几许无奈的神话故事。后羿到西王母那里讨得不死之药,被他的妻子嫦娥独自偷吃了。偷吃不死药之后的嫦娥漂浮起来,晃晃悠悠飞到了月宫,从此栖身于冰冷寂寥的月宫里。 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此唏嘘不已,写下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传世佳句。

  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过一套六枚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其中有一枚叫《嫦娥奔月》。这张邮票的图来自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画里有一轮满月,月里趴伏着一只胖乎乎的蟾蜍,嫦娥舒着广袖,呈奔月状,身边繁星点点。

汉画像嫦娥奔月

汉画像石原件

  从漫无边际的想象回到这幅嫦娥奔月图来,不少人定会错愕不已,脑海里高颜值的嫦娥怎么会是这个模样?不仅想象中修长的美腿被那两条短螺旋代替让人难以接受,长长的尾巴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目前没见到任何文献说嫦娥本是有尾巴的,口头传说故事也绝无此种说法。这恰似发生了一次恐怖事件,却没有任何组织出来声称对此事件负责。

  那么,汉画像里的这位嫦娥为什么会拖着长长的尾巴呢?

  二、早期的嫦娥即女娲,皆由“羲和”一词分化而来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祭出另一大神——羲和。羲和在文献里是一位与太阳有关的神,有的说它是太阳的母亲,有的说它是太阳的车夫,有的直接说它是太阳神。

  从语音上分析,羲和即太阳。“日”现在一般读ri,但它以前曾经读yi(羿),目前在山东的日照等地区,依然保留了这种读音。这样的读音我们并不陌生,“东北人”读成“东北淫”也是没有r声母的原因。当日读yi(羿)的时候,人们用“羲”来记录,羲原来不读xi,也读yi。《说文解字》解释此字说:“从兮義聲”, 也就是说,羲和的“羲”与主義(义)的“義”同音,读yi。

  “和”又是什么意思呢?和其实是一个表示圆形的后缀,就像我们现在喜欢把太阳叫日头,头也是表示太阳的形状。

  民间流传的故事有一个规律,故事里的人物往往会分化,好好的一个人会变成两个人。就拿盘古来说吧,在某些地区,盘古分化成了盘哥、古妹。

  “羲和“这个词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被一分为二了。分化之后,人们分别在分化出的“羲”与“和”前后添加一些字,构成了新的神,中原一带的主要神几乎都从这来的。我做了一个图表来说明这一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朝克:“赏月吃饼”是厚重的文化符号
下一条: ·[苑利]中秋与非遗文化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
·[毛巧晖]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化的关捩·[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
·[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
·[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田波]“人文初祖”考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朱鹏]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李晓倩]汉画像中的戏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