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施爱东]重绘民间传说的“动力”
——读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7 | 点击数:2009
 

《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陈泳超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山西洪洞有一项古老的习俗,汾河两岸方圆百里盛行一种“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传说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尧是羊獬人,舜是历山人,于是羊獬和历山就成了亲家。每年农历三月三,时近清明,羊獬人就到历山将两位“姑姑”接回娘家省亲,到了四月二十八尧王生日,历山人来羊獬给尧王拜寿,顺便将两位“娘娘”迎回婆家。基于共同的祖神信仰,沿途所有村庄都互称“亲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尧舜信仰文化圈,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泳超教授带着他的前后十届研究生,连续八年行走在羊獬与历山之间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关于尧舜以及两位娘娘的传说体系,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些变化。

  走进《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为我们描绘的尧舜信仰文化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不同村落对于传说资本和话语权力的资源争夺。随着走亲活动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争夺直接驱动了传说情节乃至传说主题的多维变异。可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村落来说,又是谁在主导这种诉求、推动传说的生产和变异呢?

  通过八年的走亲活动,陈泳超发现,绝大多数村民都没有表现出改编和生产传说的意愿,真正主导着传说话语权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村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陈泳超尝试着对“民众”进行分层研究,提出了传说动力学的层级理论。

  依据村民在传说详述活动中的“身份—资本”差异,陈泳超将村民分成了不同的动力层级,其中有两个阶层最引人注目,即人数最多的普通村民(传说的消极传播者)和影响最大的民间知识分子(知识水平高于普通村民,且能积极介入文化事务的当地知识分子)。

  民间知识分子是最重要的民俗精英,他们的特点在于非但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而且对于地方习俗有强烈的介入意识,此外他们还总是很积极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改编成果。

  民俗精英既热衷于规范旧传说,也热衷于编创新情节,他们的存在对于混乱的传闻异说起到了一种定向整合的作用,这种趋向统一的舆论口径无疑有利于村落文化的稳定和村民的身份认同。在纷纷扰扰、多样存在的共同体中,整顿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话语秩序,乃是地方社会所必需,因为这些传说话语具有直接指导地方人群共同行动的职能,无论是软性还是硬性的整合,总要有一个方案保证将民众分散的话语转化为统一的行为,才能有效维系地方人群的身份一致感。

  有时候,他们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比如该文化圈内原本到处流传着娥皇与女英“争大小”的传说,大致是说姐妹俩同嫁一夫,也跟俗人一样争起谁大谁小来了。经过煮豆子、纳鞋底和赶路程三道难题比试,最后终于分出了高低。但究竟谁是获胜者,却莫衷一是。所以早先汾河以西的娘娘庙里,往往把女英塑在上首,面带笑容,娥皇塑在下首,面呈愠色,有的庙里甚至娥皇还是背过脸去的。但是民间知识分子的代表罗兴振觉得这样有损娘娘形象,在他的竭力鼓动下,各地新修庙宇的塑像,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也全都转回正脸。另一位民间知识分子吴青松更是对传说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大改造,把三道难题故事说成是为了学习做家务,无意之中还发明了如何煮豆子、做豆沙等,尤其是将出嫁赶路的难题考验,说成是为了给沿途百姓传播火种和生活技能。

  随着调查与思考的不断深入,陈泳超也一再指出,能够左右民间话语的力量并不仅限于民间知识分子,其他层级也可以涌现出特殊的杰出人物。但是,无论是哪个层级要想实施旧传说的改编或新传说的推广,都绕不开民间知识分子的认可和助力。

  陈泳超在长期走亲的田野基础之上,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提出了自己的“传说动力学”理论,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停滞不前的民间文学变异机制问题。同时就书中所涉及的学术概念与相关问题,逐一与相应的西学理论展开了大量的学术对话,从具体的田野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口传文化的层级理论。借助这些精准的理论工具,混沌的田野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开阔视野,那些令人击节赞叹的民间智慧也因此得以浮现。

  背过身去的大娘娘,留给我们的是古老民间传说的模糊剪影,让背过身去的娘娘转回正身,则是民间知识分子为我们重新描绘的精神图景。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6年07月26日 10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月色]制作中国省级民俗地图的第一步
下一条: ·[李永晶]柳田国男的世相史:日本版“文明的进程”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