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在京举行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06 | 点击数:1403
 

  本报讯 8月30日至9月2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和培训中心共同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在北京举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是文化部2015年启动的一项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31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了抢救性记录。

  为有效推动这项工作,自2013年开始,文化部非遗司在全国选取50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2015年4月,文化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同时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试行稿)(以下简称《规范》),供各地参照执行。今年,文化部又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为使各地尽快熟悉和了解《规范》和《指南》的有关要领,科学有效地推进抢救性记录工作,本次培训邀请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定宜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对抢救性记录工作中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非遗实践拍摄、资源后期整理编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各地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项目负责人还按照项目类别分别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感悟和体会进行了充分交流和分享。

  各省区市文化厅(局)非遗处、非遗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抢救性记录工程执行团队项目负责人,“非遗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代表等220余人参加培训。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5日第2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浙江:传统村落要整体保护、活态传承
下一条: ·东盟国家青少年体验中国民俗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
·[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毕传龙:连接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出入口”
·[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非遗传承人冉艺飞: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专题]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中国最初录音”,韵起独行之采风,“回归”于声音生长之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