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中国“非遗”保护变迁:从“田野笔记”到数字档案
  作者:记者 韩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698
 

   “大家在填表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你们的一句话,有可能是一项‘非遗’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记录。”29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班”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阳对着170余名来自全国“非遗”数字化采集一线的工作者,不断重复这句话。

  “我们当年研究‘非遗’,靠的是一台胶片相机、一支笔、一个本子、两条腿;现在,他们有了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脑。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非遗’的幸运。”从事“非遗”研究超过30年的杨阳,见证了中国“非遗”保护从“田野笔记”到数字档案的变迁。

  杨阳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要详细记录一个“非遗”技艺,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20多年前我曾去贵州记录苗绣。那个时候,交通工具是火车、货车和牛车。”杨阳说,一行5人里,只有一个小伙子有一台胶片相机,“其他人只有纸和笔”。

  “大山里的苗族姑娘穿着自己绣的民族服装,特别美。她们一边绣一边唱歌,山间都是她们的歌声。”杨阳说,那个场景“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只能用文字和照片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对我来说,太遗憾了。”杨阳说。

  杨阳的遗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开展得到弥补。

  2011年,中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提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面对浩瀚的“非遗”普查资料,怎样展现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成为数字时代“非遗”保护的新课题。

  “我们对‘非遗’的保护过去主要是用数字化‘抢险加固’,现在数字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字化的采录、存档、传播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的基础工作之一。

  据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实际是用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加以保存和利用。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已收录了超过2万条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档案。

  “现在他们有了比我们当年更好的设备,我希望他们在每一次采集中,能够细致一些,再细致一些,记录下每一个能够记录的瞬间。”杨阳说,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中国‘非遗’数字化采集一线的工作者,“这些年轻人,是中国‘非遗’保护的希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06月29日 21:05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冷思考
下一条: ·古籍“御医”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