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政策·法律·法规·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律·法规·

文化部 财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作者:文化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2 | 点击数:2117
 


  日前,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要求,文化部、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力度,以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力争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并取得积极进展,为“十二五”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当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待加强。为此,文化部、财政部决定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意见》提出,要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提升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效能。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逐步拓展范围,带动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大力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意见》要求,要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在实施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的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实现科学规划。开展专题调研,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研究。二是要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双向互动。三是要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四是要搭建集中统一的运行管理平台,实现规范管理。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公共数字文化体系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监管。五是要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新业态,实现创新发展。六是要鼓励开放合作的数字文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互利共赢。

  《意见》还要求,加强领导,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各地要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当地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按时到位,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文章来源:文化部网站 2011-12-0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相关链接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
·[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刘百灵]乡村振兴要重视文化建设
·[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
·[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韩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保护主体之解析
·[王智洋]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梁娟美]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崇拜及其价值
·毕传龙:连接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出入口” ·[马知遥 刘智英 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毛晓帅]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