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作者:肖健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03 | 点击数:566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于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华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宗教事务局职能部门的有关领导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11月29日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戴晨京,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泽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邱永辉研究员等五位学者,分别从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问题、民间信仰研究继续在两个维度上拓展、苯教研究与西藏的历史和现状、民间信仰的认定和治理以及中国民间信仰的国际视角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这个主题,根据与会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的内容分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民间信仰的新发展”以及“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发展现状”等六个研讨专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到个案等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对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民间信仰的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的彭牧作了题为《迷信、理性与民间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视角》的报告,她通过梳理美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发展历程指出,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是在逐渐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中,发现了民众信仰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即信的过程与实践,其关注的宗教实践基本上是个人层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的《近代民间信仰的污名化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定义、近代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的现状”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信仰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吴真的《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民间信仰的合法化历程》通过对历史上民间俗神正名化途径的回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信仰百年以来获得的最为正统的合法身份,这种正名化正是民间信仰的内在发展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的《从民间信仰的特征看管理》回顾了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问题,并指出民间信仰在化解当前信仰危机方面的作用,藉此有关部门应妥善管理尽量保持其民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的《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反思——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梳理福建省及各地市的管理经验指出管理当局应本着务实和谨慎的原则,坚持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改进管理方式,尊重和鼓励民间庙宇走自治化的道路,从而减轻社会治理的成本。

  2.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陈立健作了题为《甘川藏族交界地区的民间苯教信仰》的发言,他通过梳理川西及阿坝周边地区的苯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指出苯教虽然已经高度佛教化但在当地民间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较大影响,对于净化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德吉卓玛的《个体、世家、社群——民间载体的觉域教法信仰与实践》以藏传佛教八支派中唯一由女性创始的觉域派为例,指出以个体、世家以及民间社群为载体的奉持、传承是当下觉域教法在藏区民间流传的基本形态,虽然传承样态不尽相同,但都能延续其法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尕藏加的《藏区民间信仰与生态环境——以神山信仰与生态保护为例》通过对藏区神山信仰的介绍,指出神山信仰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也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它符合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青海师范大学李姝睿的《那家错哇的娘娘与龙王》以那家错哇当地土族人民的娘娘信仰与龙王信仰为个案,介绍了青海民族地区一隅的独特民间信仰。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的《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的现代传承》通过对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特点及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认为农业现代化已经严重冲击了西藏传统的农耕信仰,但是传统的信仰性的农耕习俗仍然得以保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色音的《中国萨满信仰的现状与发展态势》通过对中国萨满教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指出萨满教作为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民俗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精华部分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列为民俗项进行保护。

  3.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

  台湾慈济大学的林美容作了题为《民间信仰与民间佛教的交融与互异——闽台田野的交互观看》的发言,她认为民间信仰与佛教两者通过民间佛教才有了关联,通过对闽台斋教的田野调查,她指出台湾斋教正走向空门化而福建斋教文化仍有持续发光发热的未来。复旦大学郑土有的《民间信仰与道教关系问题的疑虑与思考》从民间信仰的尴尬身份历史谈起,提出了将民间信仰归入道教从而整合为“大道教”的可能性思考,并从为民间信仰正名的角度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呼吁成立“中国民俗宗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潇楠的《从冲突到和谐: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北京地区的基督教发展现状为例,详尽列举了本地基督信仰中民间信仰成分的存在,指出中国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岛大学马光亭的《耶稣叫魂歌:时间的分别与融汇——以苏北依村为个案》通过对苏北依村的田野调查,指出当地基督徒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时间体系上仍以中国的农历为主,而当地民间信仰则服膺于传统时间和地方文化,彼此用各自的知识体系来解构对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相互融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鄂崇荣的《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互动与共享略述》从研究民间信仰的当下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的特征及其互动特色,从而得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青海,民间信仰成为各民族、多群体和谐共存的润滑剂,这为探讨多元文化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找到共同性,提供了一幅可参考的缩微图。

  4.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

  中山大学王霄冰作了题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现代性转换与后现代型反思》的发言,她提出了如何对待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当何去何从这两个问题,她从政府管理机构、学术界和普通群众三个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得出应当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的《地方神: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核心》通过以甘肃天水、河北沧县以及西方国家的某些地方性神灵为例,指出人们对同自身关系较密切的诸神所做的地方化处理是为了更顺利地达到目的的愿望,而就此构建起的地方神网络则是民众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逻辑的自我理解。北京大学陈泳超的《非遗思潮下民间信仰的自我调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庙会活动为例》通过对洪洞县庙会活动的个案调查,指出在“民俗精英”的作用下传统庙会活动得以进入非遗名录,从而实现合法化发展,但是“民俗精英”的组合是松散且非实体的,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和纷争都对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尧的《凡人成神类地方性神灵信仰的发生机制》分别举例说明凡人成神的四个条件“凡人成神的传说结构、影发成神联想的元素、灵异事件——传说演述的特殊语境以及巫性演述人”。福建工程学院庄恒恺的《探寻民间信仰研究的中国范式》主要梳理了汪毅夫教授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特色及成果,指出汪教授的“双翼结构”理论以及他对制度化宗教与世俗化的民间信仰两者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而他研究民间信仰的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更是值得后生学习借鉴。

  5. 民间信仰的新发展

  复旦大学的郁喆隽作了题为《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他通过历史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状况,勾陈出迎神赛会零星恢复的现状,由此引发对政府管理、国家基层建设以及宗教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的《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从“改、破、建、立”四个视角讨论了民国到当代对庙产的不同处理方式:民国的“改”以教育的名义兼并庙产,而“破”则以革命的名义对庙产造成极大毁坏,发展至今却又以两可的文化资本与遗产的名义再度“建”,最后“立”则是让庙成为老人的俱乐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庙宇的兴衰都是承载历史事实的最重要的记忆场。上海大学黄景春的《走进道观的毛泽东——以浦东圣堂道院毛泽东祭拜仪式为例》先对毛泽东生前死后被神化情况的进行简单介绍,后以圣堂道院毛泽东诞辰祭拜为个案,指出这种祭拜的实质是精神和金钱的多重目的,但是神化和崇拜毛泽东这个民间行为是源于中国历来的帝王、英雄崇拜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杨志超的《从解放军庙看当代英烈崇拜》以泉州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为个案,阐述了解放军成神并被建庙奉祀的过程,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烈崇拜的根源及其它的现世人文动机和社会功能,而该庙的发展历程却是对中国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的有力驳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华伟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的影响》以北京的妙峰山庙会为个案,详细描述了妙峰山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让渡于实用主义和金钱利益的现实状况,虽然妙峰山庙会得到了合法性的外衣,但是它内在留存的民间信仰的内核还有多少令人深思。

  6.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

  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作了题为《越南的天后信仰》的发言,他介绍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随着福建人传播到越南的路径以及天后宫在越南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天后信仰在越南民间发挥的社会功能,分析了不同宫庙发展的兴衰之道。华侨大学陈景熙的《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本土化现象——以泰、马潮州族群的城隍崇拜为案例》以个案的方式介绍了泰国的德教会秀骷法会上的北榄城隍公崇拜法会以及马来西亚柔佛古庙的速报爷崇拜,通过这些个案提示大家对于海外华人社会和侨乡民间信仰的研究需要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的《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研究与东海国家战略思想》通过对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的划分,以及对琉球等地的调查,指出琉球群岛在信仰体系上与东海沿岸民间信仰同出一系,然而我们却疏于与其建立信仰间的联系,作为记忆场的东亚,应当淡化政治关系,强化信仰关系,实现共同文明的延续。温州大学林亦修的《温州民间信仰现状报告》介绍了温州民间信仰基本状况、政府对民间信仰事务的管理、非遗和学术活动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民众信仰消费动态,指出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村庙机制正在被瓦解,它在当地的担当力日趋微弱,倡导启用“神明信仰”的概念来代替民间信仰。赣南师范学院林晓平的《关于民间信仰当代功能的思考——以客家地区为考察重点》全面介绍了赣南客家民间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民间信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功能予以正面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肖健美的《民间信仰宫庙的发展探究——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例》以对泉州通淮关岳庙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介绍了该庙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善世构建以及海外交流情况,她指出该庙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的社会资本,不仅为其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也为其进一步发展争取了合法性,但是这个社会资本网络在扩张过程中也有弊端,该庙如何实现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如何有效管理还有待研究。

  11月30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的主持下,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副研究员作了精彩总结,并希望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两年召开一次民间信仰研究论坛。

  本次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首次举办关于民间信仰主题的研讨活动,论坛研讨的成果对于深化中国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全方位探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地位与管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肖健美)

 

·会议传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青海举办“历史记忆与地方信仰”学术研究论坛
下一条: ·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扮重要角色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