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云南:4年实施589个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
  作者:蒋卓成 余雪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20 | 点击数:2279
 


  中新网昆明3月18日电 (蒋卓成 余雪彬)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8日发布消息,云南自2010年以来,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项目总数累计达589个,一大批面临失传、损毁的少数民族文物、古籍、口传文学项目,濒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项目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有效保护。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由于独特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各民族居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也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主流文化的渗透,深刻地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结构、语言、风俗习惯。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民族民间的文化盲目性、自发性开发现象突出,导致民族文化生态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发了民族传统服饰、传统工艺、民居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特异性加快消失。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严重缺乏,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现象突出。

  2010年起,云南决定每年从省级财政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4年来,安排项目总数达589个,资金覆盖全省16个州市,25个世居少数民族。据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形成合力。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民委从各自层面开展抢救保护工作。此外,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学会,民族理论学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开展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弘扬的研究,云南源生民族乐坊、杨丽萍工作室等积极探索抢救保护与开发弘扬的实践工作。

  统计显示,四年来云南共建设标志建筑、示范乡村等传统文化示范点12个,抢救、征集、修复、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7283本(册、件),数字化古籍628册,抢救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歌舞、器乐、民俗、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0种,开展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建设,建设了各单项民族文化数据库25个,建设包括彝、水、纳西、哈尼等民族,刺绣、服装、音乐、舞蹈、民俗、节日等文化形态在内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48个,建设包括射弩、秋千、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14个。

  “抢救保护工作是日常性、长期性的。”云南省民委纪检组组长张卫东表示,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和加大抢救保护工作安排力度来展开。先制定目录,再分类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制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把主要资金投入到地方政府财力较为拮据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较为严重等地方,并鼓励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鼓励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科技、资本相结合。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4年03月18日 14:4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农场主郁倩文:鸡场追梦的民俗学硕士
下一条: ·全国首次传统村落调查完成,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不足5000个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