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文远荣:把苗族文化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到底
  作者:李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6 | 点击数:3940
 


  “苗族有句老话,饭养身,歌养心,不会唱歌难做人。”前不久,当笔者见到文远荣老人时,他正在与前去拜访他的大学生聊天。

  文远荣,贵州雷山县人,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他是雷山县第一个大学生,从事苗语研究工作近60年。如今88岁的他,最感兴趣的有3件事:读书、整理苗文、下乡搜集民间文化。

  “人不学习,就要落后的。人可以老,但脑子不能老。”文远荣说。

  潜心研究苗语,回报家乡

  文远荣是雷山县第一个大学生。1953年,27岁的他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临行前,雷山县县长送他一句话:“你是雷山第一个大学生,到了那里,要给雷山争光,毕业了,一定要回家乡建设。”

  带着这句嘱托,文远荣在学校分外努力地学习。“我在学校就一心地读书,上课认真做笔记,课余时间都往图书馆跑。天天如此,读书一点儿不觉得苦,不觉得累。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很有理想的,满腔热血,都想多学点儿东西报效祖国,回报家乡。”文远荣说。

  由于学习刻苦,文远荣还当上了班长。“在选班干部时,我毛遂自荐,学校举行的活动,我都踊跃带头参加,所以同学送我个绰号‘冲锋枪’。”

  文远荣毕业后,把对家乡的热爱,都用在苗语研究工作上。当时,雷山县拟让他去行政单位任职,他婉言谢绝了。“县里培养我,就是希望我在民族文化工作上做出点名堂来。我去任职了,苗语研究工作就没有人做了。”

  搜集民族文化,60年痴心不改

  文远荣热爱民族文化是出了名的,一提到民族文化搜集,雷山人自然都会想到他。每当雷山举行民族文化活动,他都会带上自己的录音机、记录苗文的本子和笔去看看。

  2013年7月,文远荣一人去了距家90多公里的达地乡上马路村,在那里呆了24天。出发时,他身上带了2000多元,回家时,还剩下49元。

  家里人问他:“钱哪里去了?”他说,苗家人好客,他常去村民家听他们唱歌、讲故事。去别人家做客怎能空着手呢?所以每去一家,他都要带点酒啊、肉啊、糖之类的。

  家人开玩笑地说:“怎么还知道回来?不如做上马路村民得了?”文远荣说:“我也想啊!可是我发现身体吃不消啦,怕给老乡添麻烦。等身体好了,我还要去半个月。我在当地找到一个和我一样年纪的巫师,他身体也不好,我得赶紧把他知道的情况记录下来。不然,很多东西就失传了。”

  在家休养没几天,文远荣又背着买来的十几斤米酒去达地乡了。这一去又是半个月,等他回来,他的本子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近两万字苗文。

  “只要我还能走,还能写,还能唱,我就要将苗族文化搜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到底。这是我对培养我的祖国、家乡的唯一回报。”文远荣坚定地说。

  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

  从事民族文化工作近60年来,文远荣几乎走遍了国内苗族聚居的地方。他购买相关民族书籍2000余册、有关苗族的光盘200余套,录制磁带200多盒、视频光盘107张。他还编写或参与编写了《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报德苗族》、《杨大陆之歌》、《雷公山苗族巫词嘎别福》、《雷公山苗族歌谣、谚语、谜语选编》、《雷山苗族民间故事》6部专著。

  文远荣的手稿装满3个大麻袋,其中一麻袋手稿是尚未出版的。这些手稿是文远荣近十年完成的,其中既有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也有对雷山县苗族文化的重新整理与记录。

  文远荣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上得好,传承民族文化的人就多,上得不好,传承的人就少。

  “雷山从幼儿园就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课,这个是我最高兴的,比我天天搞的搜集和整理民族文化工作效果好得多。”文远荣说,“我希望有一天,高考把民族文化内容也列入其中,这样就不怕中国的传统文化失传了。”

  (题图为文远荣手捧自己整理的苗歌集,唱起苗歌。)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4年6月2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
下一条: ·[安德明]乡愁的民俗学解读:卷首语
   相关链接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美丽乡村”遭遇文化凋敝难题
·七旬老人50年采录万首民歌·陕西10村民耗时4年编“村志”:7万字 含民俗人物
·运河民谣——一个农民的文化苦旅 [视频连播]·聊城老农收集民谣成痴 33年为“事业”坑苦一家老小
·[安德明 廖明君]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吕微]家乡民俗学——民俗学的纯粹发生形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