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评“家文化”热:社会成员以家庭为起点的“自我纠偏”
  作者:黄启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13 | 点击数:3125
 


   从亲子节目备受追捧、央视《父母爱情》热播,到社交平台晒全家福、讨论家风。“家文化”为何持续升温,并在春节期间成为热门话题?

  “家文化”的回归,除了春节期间厌倦虚拟社交的报复性反弹外,其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不怕吃亏”、“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等信条在家风中被反复提及。在作家冯骥才看来,共性内容恰恰说明,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需要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变成美好的东西再回到家庭。

  有学者认为“家文化”热,是“正能量”热的一种具象化延续,追忆家风、翻看老照片、回顾成长故事,除了唏嘘“时间都去哪儿了”,更是温暖切实的“自我治愈”。作家陈忠实当年高考落榜,是父亲朴实不过的一句“天下农民,一大层人啊”,让他重燃斗志。而音乐人黄国伦回顾自己走上音乐之路,正是源自父母“不枉此生,忠于自己”的鼓励。他后来创作出经典爱情歌曲《我愿意》,成为事业的敲门砖。重新唱起这首歌,他感叹,“当你对爱说我愿意的时候,整个人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有学者比喻这些回忆,“就像过节时在桌上摆出的肉冻,虽然已经被时光凝固了,但送到嘴里就会化出一缕绵长的香味”。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家文化”是大家对某些社会现象说“不”的一种回应。作家王蒙表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道德的规范有点放松”。此时讨论家风,“对逐渐建立起人们能够自觉接受的道德规范有积极意义”。也有学者指出,面对啃老族、月光族、熊孩子、弃养老人等“问题热词”的接力出现,“家文化”的回归暗示着每个社会成员以家庭为起点的“自我纠偏”。就像一位富二代口中的家风说得很实在:“不啃老,不坑爹。”学者张颐武从“家文化”热中看出了中国“421家庭”幸福定义的回归。年轻的父母逐渐意识到,把孩子抛给父辈将会导致亲子关系缺失,很多人开始思考家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他们正在往成功的定义中加入一枚叫做“家庭幸福”的砝码。

  有意思的是,在央视关于家风的访谈中,一个重庆小朋友的“神解读”让很多人忍俊不禁,他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回来打我一次”。这在勾起许多人儿时挨打回忆之时,也让人反思传统棍棒教育的得失。张颐武说,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而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而所谓‘传统’在新的时代,是否全部适用,也将通过‘家文化’在公共空间的讨论而不断优化。”

 

  文章来源:中新网-文汇报 2014年02月10日 08:3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打工潮“抽干”了农村年味:一过大年初三,人已走年徒留
下一条: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Panas Karampampas]希腊财政紧缩政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
·[肖博文]使力、乏力与借力:国家文化治理的半正式运作·[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
·[朱炳国 田子玲]毗陵庄氏家风中的文化精神·[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
·教科文组织优化国家文化遗产法律数据库·[冯瑾]乡宁云丘山中和节节俗及其儒家文化意蕴
·[张旭]新疆乌鲁木齐市孔庙调查报告·[柴书毓 高忠严]山西阳城传统村落道德建设资源研究
·过年也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李华]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
·“我们的节日﹒重阳——中国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研讨会”征稿通知·李亚妮: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发展民俗学学科
·福建龙岩: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整名单)·[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