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如何传承保护民间故事?
  作者: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1 | 点击数:5414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上的走马故事会

  几年前,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最有名的故事村——工农村湮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要在当地建一个高档休闲场所,相伴了几代的“故事大王”们被迫迁居他地,古老的土坯房拆了,上百年的古树倒了,一个故事村消失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工农村一样的故事村的消失已不是特例。

  2011年4月16日,能讲述1000多个民间故事、被誉为“东方的天方夜谭”的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走了,享年86岁。2012年5月2日,河北省藁城市耿村民间故事家靳景祥驾鹤仙游,享年85岁。2012年11月28日,锡伯族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钧佑因病去世,终年88岁。一位位具有超凡记忆力和讲述口才的传统民间故事家纷纷离世,人们再也无法听到他们现场讲述那些鲜活的故事,再也无法见到他们讲述故事时那投入的神情。

  故事村没有了,故事家走了,而最有可能继承“讲故事”传统的后人,却肩负沉重的家庭重担,外出打工去了。传统民间故事的讲述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代,民间故事究竟该如何讲述?传承保护民间故事的路又在何方呢?

  有消逝,有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但一些故事村从此消失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欣赏水平的变化,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形式除了对一些老人还有些许吸引力外,已难觅年轻听众的身影。

  正在读大学的陈晶曾经对民间故事十分感兴趣,但听过几次故事讲述后他坦言,与现在网络小说相比,民间故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不够。而走马镇当地的一位村民也表示:“老人们讲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些老段子,同样的故事翻来覆去地讲,听的人肯定越来越少。”

  幸运的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地方仍延续着面对面讲故事的传统。比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得到了发展,当地的“美丽洲故事会”已成了重要的文化活动品牌。在余杭区图书馆、街道分馆、村文化礼堂,人们品着青豆茶,尝着话梅、糕点,听故事的惬意场景,几乎每隔一周就会出现一次。据余杭区图书馆统计,馆内故事会的活动平均每场听众可达200余名。

  “我们的故事会活动不仅讲述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还包括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故事,因此人气比较足。活动不仅挖掘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人们讲故事、听故事的习惯,从而促进了民间故事讲述的传承和创新。”余杭区有名的“故事大王”丰国需说。

  拓展讲述空间,转换保护思路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许多原本需要面对面交流的内容如今已逐渐“网络化、虚拟化”,民间故事的讲述空间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转移了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表示,民间文学的生存需要讲述环境,虽然过去面对面的讲述环境不复存在,而网络上的故事流传和网友的回应则为民间文学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土壤。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说:“当前,无论是新故事的讲述还是网络民间故事的流传,其讲述的内容更多是关注当下,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因此产生的比较快,但同时消失的也会比较快,相比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民间故事而言,在人文含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较难得到广泛传承,故事内容还需要沉淀。”

  此外,林继富还表示:“在当代,对民间故事的保护应该转换思路,讲故事并非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故事的唯一形式,利用民间故事的内容对其进行新的艺术表达,从而形成其现代价值的转化,如改编成电影、动漫等,这类保护方式也应该被推行和提倡。”

  真实记录内容,保护讲述传统

  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的保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看来,记录保存仍是当下最可取的保护方式。将头脑里储存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的故事家的讲述用文本记录下来,他们一旦过世,这些文本就成为了其生命和遗产的延续。

  然而近年来,在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采录整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工作者将传承人口述的故事进行删节、加工甚至是再创作的现象。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故事摇身变成文学味浓、语言雅致、形象圆润的书面文本。一些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民间文学有其本身多变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在记录和保存民间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科学性的问题,不可随意乱改。

  对此,林继富指出,这种现象其实并不仅仅发生在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先锋人物、德国著名的童话搜集家格林兄弟也曾对民间故事进行过加工和整理。比如,1812年版的《格林童话》第21篇《灰姑娘》,至1819年就被作者结合各种译文,按故事发展和自我构建的需要填充细节。更为严重的是,格林兄弟不仅篡改了他们声称是从农民口中直接采集的故事,还伪造了提供者的资料。比如,他们说,多拉斯·维曼是个理想的讲故事的人,她是凭记忆讲述古老黑森人童话的德国农民。然而,事实上她是个受过教育、有文学素养的中产阶级妇女,而且她的母语是法语而非德语。

  “其实,在民间文学的采录整理过程中,我们允许有整理文本或重构文本的存在,因为这种形式的文本可读性更强,可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扩大地方文化影响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然而,科学的采录即逐字逐句地记录,对于保护传统民间故事来说其价值最为重要。”林继富说。

  专家们表示,除了记录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故事内容外,还应该加强对由民间故事传承人、听众、讲述现场与叙事传统构成的共同体进行研究,探索民间故事家的养成过程及其所在社区、村落讲述传统的特点。因为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工作中,保护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以传承人为代表的一种讲述环境、讲述传统。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3年12月20日 10: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河上游的文昌信仰
下一条: ·评论:“马上有钱”为何走红网络?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