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民族语文研究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热点
  作者:记者 郝日虹 张清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9-29 | 点击数:3050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语文的研究工作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民族语文的意义何在?学界开展了哪些新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日前,由新疆锡伯语言学会等机构支持的项目“锡伯文、满文输入法”研制成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通过验收。民族语文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已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门选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语文的研究工作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民族语文的意义何在?学界开展了哪些新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相互兼用语言现象增多

  多民族、多语言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这不仅意味着不同群体、不同语言差异的存在,也是我国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体现。“民族语文体现了各个民族特有的语汇世界、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以及特殊的精神家园,是特定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下的符号系统。如果丢失了它,就意味着丢失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朝克说。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戴庆厦表示,近十年来,他到全国许多地区进行语言国情调查,深感各民族相互兼用语言的现象越来越多。“以丽江七河镇共和村为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兼用语言,是民族关系水乳交融和协调发展的表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融基于保留自身民族个性、民族心理及语言特征之前提,彰显出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戴庆厦强调,“这种进步的、符合历史潮流的民族素质,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历经了长期的历史积淀。”

  语言调查成民族语文研究热点

  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表示,近年来,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如满语、彝语等,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而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正显露濒危迹象或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这种情势要求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持续深入研究,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取得新的科研成果。

  戴庆厦告诉记者,在“十二五” 规划、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指南、国家语委科研选题以及各省区的社科规划中,都增大了民族语文方面的比例。此外,语言国情、跨境语言的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容小觑,如有关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系列专著和跨境语言调查专著的出版,预示着此类调查研究将成为少数民族语文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此外,“通过法律来保护民族语言文字的具体实施是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沙马拉毅说,“不少民族地区制定了地方语言文字实施条例,其中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定对其使用和保护传承起了很大作用。”

  民族语言保护多措并举

  当前,民族语言文字面临着全球化、互联网等多方冲击,如何根据我国多民族的特点以及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语言演变规律,科学保护多民族语言,充分发挥各民族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

  朝克认为,通过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设备,深入到民族地区,对原始的民族语言资料进行有效保存,为民族语言研究提供最具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这已成为国际学术界语言人类学田野工作不可或缺的利器。

  除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之外,深化对我国语言国情的认识也至关重要。戴庆厦表示:“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究竟会如何发展、多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如何预测、语言濒危的幅度应如何估计、如何科学地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通用语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戴庆厦还补充道,我国民族语文研究队伍的现状还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和语言学科发展的需要。有些语种还没有人研究,多数语种的研究人员偏少,高水平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理论研究,还缺少能够解释少数民族语言事实的创新理论。因此,急切需要有一批熟悉民族语文实际、对民族语文的现状和历史有辩证洞察力、善于务实求新并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人才加入民族语文研究队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09月27日 09:09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哈佛大学为办网上课程借力于校友
下一条: ·让深入民间成为一种习惯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