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铁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话题
  作者:刘铁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29 | 点击数:4317
 

   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否则也就没有现实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的话语,当前主要由各级政府所引导和管理。一方面为了保持和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为了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享有某种原创的专利,各级行政机构建立了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在这一行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争夺文化主权的动机远大于履行保护责任的意识。

  将文化保护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结合起来

  在国家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之后,本来是在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影响的民俗文化,已被区分为是由哪些人发明的文化,目的是争夺这些文化的发明权。在此情况下,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通过保存这些重要的文化形态以加强各个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理解,就被扭曲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夺,受到强劲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部分的文化遗产一旦被宣传就迅即成为商家的品牌,或者成为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商品。这暴露出文化已经过多地与金钱捆绑在一起,成为金钱的附庸,也暴露出在社会发展的规划上,经济发展的指标压制了文化发展的指标。因此,对于文化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文化本身,必须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结合起来。只有在正确选择了社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才能脱离这种越是保护却越有可能是伤害的怪圈。

  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否则也就没有现实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方式,可能与保护文物、遗址、古籍等文化遗产完全不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能被固定化,也不能被送进博物馆。对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以保存其实物、资料和表演形式的方式来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让这种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一道前进,与社会的发展一道发展。一些人为了克服文化危机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看到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缺失精神追求的现象,企图通过保护一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来改变文化现状。但是,只管保护而不管发展,这种片面的做法不能实现这一初衷。

  地方社会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其共同的历史记忆

  我们应该朝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推动区域社会中公共文化的建设,在这个目标下将具有区域社会认同意义的民俗文化加以合理保护。而实践只能由各个地方的民众来进行,因为,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展的条件、目标和策略等都有很大的差别,民众对于民俗文化的取舍和改变也会有很大差别。外地人对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一定要与当地民众协商,尊重他们的选择。既要普遍开展又要因地制宜地保护民俗文化,应该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不能尊重当地民众发展愿望的文化保护政策,必然与当地民众自主的文化保护行动发生冲突。事实上,广大民众早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之前,就一直在发展家乡经济的过程中,尽力地保存、恢复和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当然他们也在合理地改变这些民俗文化。这种情况完全超出了一些局外人的主观想象。

  对于一个地方社会来说,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即一个集体对于共同经历的生活变化的记忆。既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又要求记住自己的过去,这两方面的要求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心态。可是,一些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却缺乏这种完整的心态,只是片面地强调要进行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甚至是要求一些人最好不要改变原来的生活。

  民众自创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更具生命力

  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沁水营村,位于北京南部平原区域。明朝初年,山西省沁水县迁徙来的移民在此建成村落,当时共有16个姓,18户人家,属凤河两岸“七十二连营”的一系列移民村之一。这一历史不仅成为村民的口碑,在《明太祖实录》等古代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关于从山西移民于此的传说,与华北地区普遍流传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交织在一起,作为沁水营村最久远的集体记忆,两年前被书写和涂画在村委会旁文化大院的院墙上。另一个具有村落认同感的标志性民俗文化,是据说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一种表演艺术(民间花会)——“叉会”。每年沁水营村的叉会在庙会上大显身手。村里在1951年曾经成立一个评剧团,参加剧团的村民有40多人,表演过《小女婿》、《刘巧儿》等。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春节时,村里搭台唱戏,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观看。西大院有南北两个展厅,南展厅有“沁水营村大事记”展板,村里历年来获得的奖状、奖旗、奖杯等,清朝和民国时期买卖土地的契约,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婚证,土改时的土地证,1960年代的粮票、布票、农业券、工业券、自行车执照等;还有当年村办工厂时织过的地毯及工具,不同年代学生们用的桌凳等。北展厅陈列有两部分民俗文物,一部分是在不同时期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煤油灯、玻璃罩灯、烧水用的铜窜子、旧电话机、第一代黑白电视机等;另一部分是农具,如木犁、耘锄,场院上的木叉等;大牲畜拉车用的各种器具和绳套等。

  沁水营村的文化大院表明,村委会的负责人非常重视公共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将公共文化的发展和村落历史与民俗文化的记忆和保存看作是一件事情,使历史与现实相互映衬,让人们唤起更多有历史感的生活感受。沁水营村并不拥有被政府和专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所采取的保护民俗文化的态度却值得称赞。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4-29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下一条: ·[鲍江]“我们很特别”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