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陈辽]刘锡诚:三十五年四“转身”
  作者:陈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3 | 点击数:4791
 


  和不到三十岁就著名文学界的评论家阎纲不同,刘锡诚(1935-  )是直到他四十二岁(1977)新时期到来后才在中国文坛知名的。但一当他在文坛扬名以后,却在三十五年间完成了四次“转身”,在四个不同领域内都作出了可圈可点、不同凡响的业绩!

  他第一次“崛起的转身”是在1977- 1982的六年间,当时他在文学评论领域里纵横驰骋,大笔挥写,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他第一次读到何士光的作品,即在一个内部简报上写到何士光“善于刻画人物,文章平中见奇,笔底很有功夫,是一位很有潜力、很有前途的短篇小说作家”。后又著文评论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遂使何士光一举成名。二十年后,在一个笔会上,已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的何士光,带着夫人来到刘锡诚的面前,郑重其事地对刘锡诚说:“锡诚老师,您永远是我的老师!”其实,因刘锡诚的评论而出名的作家岂止何士光一个。结集在《小说创作漫评》、《小说与现实》、《作家的爱与知》、《河边文谭》四部评论集中的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在评论领域里“崛起的转身”的成就。既有微观的对具体作家、个别作品的细致评论,又有对文学动态、文学趋势、未来走向的宏观考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评论家,很少有人不知道刘锡诚其人其文的。由冯牧、阎纲和他三人共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我国的重要评论丛书。他在《人民文学》任评论组组长、《文艺报》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期间的组织工作才能,则为周扬同志赏识,于1982年点名把他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常务书记,后任副主席,主持该会工作。于是,刘锡诚开始他第二次“优雅的转身”。

  其实,刘锡诚1983年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并非偶然。1953- 1957的四年中,他在北京大学俄文系学习,是俄文系主任、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权威翻译家研究家曹靖华先生的高足。曹靖华亲自讲授苏联文学课程,他的慢条斯理、抑扬顿挫的河南口音,至今还萦绕在刘锡诚的耳际。曹靖华这时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了介绍俄罗斯和其他高加索民族的民间文学上面,在《魔戒指》之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苏联民间故事集》系列。受曹靖华先生的影响,刘锡诚决定以民间文学作为他的毕业论文,得到了曹先生的赞同,并亲任刘锡诚的论文指导老师,给他开列了中文的和俄文的多种参考文献。毕业前夕,曹先生把刘锡诚叫到他的办公室去谈话,要介绍刘锡诚到中国文联去工作,问他是否愿意。刘锡诚颇感受宠若惊,当即表示同意,从此踏上了文艺之路。所以,刘锡诚发自衷心地称曹靖华先生为“恩师”。他先是在中国文联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曾到西藏考察,收集民间文学作品。这次周扬要他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工作,正是他一显身手的机会。由他率领的一行四人,去新疆唐布拉采风。哈萨克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对唱情歌。男队唱一段,女队根据男队的唱词赠答。歌词无拘无束地在冬不拉的伴奏下自由地续唱着,调子悠扬、抒情。从这次采风中,刘锡诚才懂得:任何口头的作品都是依客观的环境而存在,而变异的很难说哪就是定稿,也很难说什么时候就是定稿;连那些长篇的史诗都是这样编创出来的。他去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旅行,也是为了增强对哈萨克族和锡伯族的深厚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他深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代作家不大懂得文化人类学,留下了许多不该留下的遗憾。他去云南,到佤族聚居的沧源自治县考察那里丛山中的岩画群。在这些无言的画面面前,刘锡诚读出了另一种含义。被学者定名为第2区的那个部位上所画的内容,不正是一幅狩猎出征之前,部落成员们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的场景吗?!在第2区那个漫漶的岩石画面上,他又读出了一幅生动而原始的狩猎图。一条斜线就代表着野兽奔跑的山坡,仰射的猎人、俯射的猎人、追射的猎人,显示出原始人的三维空间观。刘锡诚不只自己带领同行、专家实地考察民俗文化,深入边远地区,不怕艰难险阻,从而得到可观的收获;而且,他还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整体工作搞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他主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头至尾的七年间((1983- 1989),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历史上既思想解放又实事求是、既红火活跃又成果迭出的七年。他主编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更是办得风生水起,百家争鸣,对外开放,学术含金量上升。一位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老同志回忆起那段岁月,对我说:刘锡诚不愧是周扬这个“伯乐”挑选出来的“千里马”!在这次“优雅的转身”中,刘锡诚表现出了文艺组织家的卓越才能。

  1990年,刘锡诚离开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岗位,从此致力于文化史迹的研究、中国原始艺术的研究、民间文学学术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三部能够留存后世的著作:《追寻生命遗韵》、《中国原始艺术》、《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以及《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追寻生命遗韵》因其善于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生命遗韵”之谜而发出了耀眼的思想光辉。但它不是高头讲章式的乏味之作,而是感情色彩浓厚,文笔跳动洒脱,事物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学术性相统一,集考据、义理、文章于一炉的学术著作。有人说:“《遗韵》妙文谁能写,只有才人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则是集大成和再超越之作。关于中国原始艺术,单篇论文和小册子式的小著作有一些;刘锡诚也有《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一书出版。《中国原始艺术》在前人研究和个人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一方面吸取他人对中国原始艺术研究成果中的精粹,另一方面又益之于自己的新见,因此《中国原始艺术》既是中国原始艺术研究的集大成,又是中国原始艺术研究的再超越。再加上百多幅珍贵图片,此书遂成为今后研究中国原始艺术者的必备参考的专著。已故钟敬文先生评价说:“作者花费六年的时间写出这样一本书,成就是很大的,不是急就章。在这个过程中间,要一面搜集材料,一面进行思考和摸索。当然不能说,其中每一个章节都没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了。即使最伟大的著作,也只能是在个别章节上有所贡献。《中国原始艺术》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无疑是初战告捷,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原始艺术研究迈出了第一步。”20世纪以来,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民间文艺学科的建设,虽然坎坎坷坷,起起伏伏,道路并不平坦,基础并不坚实,但毕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人文学科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百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毫无愧色地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刘锡诚乃下定决心,潜心于该学科学术史的研究和写作。他知道,他所做的这件事,是没有前人的成果可资借鉴的,称得上是一次“蛮荒之旅”。这个课题,经过他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战,以三年之功,终于完成了这部百万言的巨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此著一出,惊动了海内外民间文学学术界。《文艺报》以《一部学术史的大度与厚重》为题发表了高有鹏的评论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它“及时而详细梳理了从20世纪初叶到20世纪末”该学科“漫长的历程”;“总结出不同阶段的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海外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关注和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关注也是其鲜明特色”;“《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大度与厚重是我们难得的一面明镜。”这部著作被国内外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研究生采用为参考书。所以我把刘锡诚的这次转身称之为“华丽的转身”。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扬子江评论》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徐文堪]敬悼耿世民先生
下一条: ·[肖彤]正白旗下的掌故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