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徐文堪]敬悼耿世民先生
  作者:徐文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16 | 点击数:3878
 

 

国际著名突厥语文学家、中国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始人耿世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于12月17日深夜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耿世民先生像 陆林汉 绘

  2012年12月18日,从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张定京教授那里传来噩耗,国际著名突厥语文学家、中国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始人耿世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17日深夜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三岁。这实在是我国突厥学界和阿尔泰学界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耿先生是江苏徐州铜山县人,汉族,生于1929年11月28日。中学时代,就读徐州当地的教会学校,在那里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1948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震旦大学预科读了一年法语。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就读于维吾尔语科,师从李森(1923-1994)先生。李先生在新疆喀什出生,维吾尔语读、写都很流利。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耿先生转入中央民族学院,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在大学求学和任教期间,耿先生主要通过选修和自学,先后学习了俄语、德语、日语、阿塞拜疆语和土耳其语(后两种语言很接近)。还因为参加学校组织的反霸、减租和土改等活动,奉派前往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区,得以学习哈萨克语。1956年与哈萨克语班的同学一起参加哈语的方言调查,当年九月在完成调查任务后,进入当时尚无汉族干部进入的布尔津县北端的图瓦人居住地区,准确地判断出这一部分“蒙古人”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古老的突厥语——图瓦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去甘肃、青海调查,研究了裕固语和撒拉语。除了对上述突厥诸语言的学习研究,在普通语言学理论方面,耿先生同样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在1956-1958年苏联突厥学家捷尼舍夫(E. R. Tenishev)在中国主讲突厥语研究班课程时,耿先生协助承担教学任务,并将著名语言学家伊凡诺夫(Vyacheslav V. Ivanov)的《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从俄文译为中文(载《语言学论文选译》,1958年第五辑)。耿先生对语言学知识和各种突厥语及外语的掌握,用他自己的话说:“走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路。”

  耿先生对上述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现代突厥语钻研甚勤,贡献良多。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对古代鄂尔浑——叶尼塞突厥语和回鹘语的考释研究。先生研究古突厥语,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德国古突厥语大家葛玛丽(Annemarie von Gabain,1901-1993)的名著《古突厥语语法》,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犹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接着先生又研读了俄苏学者马洛夫(S. Ye. Malov,1880-1957)的《古突厥文献》等著作。从此以后,他利用一切时间,焚膏继晷,刻苦钻研,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登堂入室,成为我国当代古突厥语研究的代表人物。

  1976年,耿先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领导人如赛福鼎先生委托,主持开办了第一个古代突厥-回鹘语专业班,开我国高校古突厥语教学研究事业之先河。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先生曾多次赴德国、法国、英国、丹麦、美国、日本、土耳其的著名大学从事研究和讲学,并出席有关突厥学、阿尔泰学、摩尼教、景教和“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受到学界的高度赞赏。1989年葛玛丽教授在《中亚学报》(CAJ)第33卷3-4期发表专文,文中将耿先生在维吾尔古代文化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与日本著名学者羽田亨(1882-1955)相提并论,认为耿世民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家(philologist),他发表的众多有关中亚突厥历史、古代突厥-回鹘语文献、佛教和摩尼教以及现代突厥语方面的论著,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关于中亚和古代突厥语文的知识。实际上,耿先生不仅是突厥语文学家,也是语言学家(linguist)和历史学家。他研究语言的方法比较类似传统的语文学方法,注意研究与语言有关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1992年,他获得洪堡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知名学者奖”;2000年,荣获“国际阿尔泰学者常设会议”(PIAC)金奖,充分说明了国际阿尔泰学界、突厥学界对他学术成就的肯定。

  耿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据不完全统计,从1957年至2009年,他独立完成和参与撰写的专著共二十四种、译作七种、校注评介的外文论著两种、教材五种、论文和书评一百八十三篇、译文十二篇,另有新书短评和学界动态、通讯报道等二十六篇。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他集中出版了一系列专题论文集和专著,如《新疆文史论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古代维吾尔语文献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维吾尔与哈萨克语文学论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古代突厥语语法》(与魏萃一合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自选集《西域文史论稿》(收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是《汉唐时期的西域古代语文及其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第81-85页)。

  先生不仅是我国突厥学研究的开拓者,同时也恰如德国著名古突厥语学者彼得·茨默(Peter Zieme)所称赞的那样,是该领域中国学者和世界各国学者进行学术合作的先行者。自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得洪堡奖学金后,与德国学者克林凯特(Hans-Joachim Klimkeit,1939-1999)先生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一同研究重要的中亚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该书前几章的德文本出版后,耿先生、克林凯特先生又与劳特(Peter Laut)先生合作,在《古代东方研究》(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上相继发表了六篇论文,另有一些论文在《乌拉尔-阿尔泰学年鉴》(Ural-Altaische Jahrbuecher)等刊物上发表;1998年,他们出版了专书《回鹘文佛教启示录研究》。2004年,耿先生和劳特及法国吐火罗语专家皮诺(Georges-Jean Pinault)先生合作,开始进行《弥勒会见记》吐火罗语文本和回鹘语文本的比较研究,并已刊布两篇论文。此外,先生还与克林凯特、劳特和较年轻的德国学者威尔肯(Jens Wilkens)合作,研究其他一些重要的回鹘语文献。在耿先生的众多著作中,除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发表者外,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德、法、英、日、土耳其等外文在国外刊发的。

  耿先生勤奋治学,无私奉献。他自律甚严,生活极其简单,晚年罹患重病后,不顾病痛折磨,依然组织了“古代突厥语读书班”,每周一次,为青年学子讲授古突厥语和回鹘语。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研究中古突厥语,他自学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七十年代,出于研究回鹘文佛教文献需要,又学起了梵语。最近几年,虽已八十高龄,竟仍不懈怠,开始攻读吐火罗语和于阗塞语。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只为钻研学问,别无他顾,堪称世世代代后辈学人的楷模。

  敬爱的耿世民教授德业不朽!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01-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 谢立群]寻访民俗大师钟敬文的故乡
下一条: ·[陈辽]刘锡诚:三十五年四“转身”
   相关链接
·[林磊]耿世民的淡定与执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