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蓝爱国 何学威]假日经济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蓝爱国 何学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25 | 点击数:8007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假日经济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假日经济中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符号的继承、开发、利用和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假日经济中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以及假日经济所包含的人民物质—精神消费习惯研究,都至关重要。而建立在民俗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是在对民俗文化继承的过程中以产品的形式宣传和凝固民族思想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假日经济;民俗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0;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61(2002)03-0241-04

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假日经济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经济学家关心假日消费所拉动的经济增幅的持续性;实业部门关心如何赢得假日经济这块蛋糕中的最大份额;而我们关注假日经济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符号的继承、开发、利用和发展。“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包括图腾符号、实物符号、语言符号、文字符号、编程符号等,人类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件器物、每一个仪式,都是一系列的符号按照特定的主题进行编程”[1]。本文对出现在假日经济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藉此探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一、假日经济与民俗文化的内在关系
 
众所周知,文化及其习俗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象征符号体系,但若我们将假日经济所指称的经济现象和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的年节文化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假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隶属于一种年节文化及其消费的范畴,因此,假日经济的出现固然是一种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物,同时也是文化历史沿袭传承的必然结果。从很多家庭“五·一”“十·一”消费支出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可以看出,它的消费方式极类似于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当然,这决不等于说假日经济现象就是传统的年节文化的全盘“复活”。其实,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假日经济是与现代都市经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一种新民俗文化活动——都市民俗节日文化及其消费景观。这种都市民俗从广州的“花市”、哈尔滨的“冰雪节”、北京的天桥庙会、自贡的灯展中可以明显看到。
节日民俗活动源于娱神仪式,符号化后成为人们娱己的模式化行为、表象。人们在民俗活动中获得一种发泄、交流情感的特定空间和时间,形成大体稳定的惯例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民俗一旦形成往往不易改变。传统的年节民俗往往历时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内化成人们习惯性的行为冲动。像中国春节这种传统型节日,尽管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而不再拘囿于小家庭内部的团圆及其亲友欢聚,但显然属于不可轻言抛弃的民族文化象征。
有节日就必然有活动,而节日本身便是人们的一种消费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这样,节日的活动就必然形成消费风俗。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提法,所谓的消费,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可以划分成两种:一种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另一种是人们生活中的消费,即“原来意义上的消费”[2]。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属于后一种消费,即人们的生活消费,它包括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与精神生活的娱乐、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人们所进行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节日则是人们进行消费活动的消费的空间和时间的组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日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消费的内涵和特质,从而构成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假日经济”的重要环节。
节日消费风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的产生、演变以及它的现状、将要出现的发展趋势都有着历史的纵深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最初的节日消费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祭祀、娱神而展开的话,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节日消费则是消费者通过消费更好地保证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3]。因此,现代节日消费活动越来越具有精神消费欲求的特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它不仅具有历史延续下来的消费风俗的内在作用,也有新文化的冲击之下形成的新的消费风俗,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正愈来愈成为城市新生代所喜爱的一种消费民俗习惯。
假日经济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向我们表明,应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它的持续性发展问题。那么,假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呢?
1)传统年节文化内容向假日经济的“创造性输入”。传统年节文化和公历假日之间的时间差决定很多传统性年节文化的内容需要适应性改造后输入假日经济的范畴中,以丰富假日经济的文化构成;否则,假日经济就会只有“假日”而缺乏“经济”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如端午赛龙舟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机结合,就能够有效地将传统年节和现代体育经济结合一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民俗文化符号的“创造性使用”。民俗文化符号是集中反映某一群体人的消费心理或崇拜对象或意识形态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文字或图像、实物,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该群体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形态与取向。民俗文化符号包括建筑民俗符号、生产民俗符号、工艺民俗符号、医药民俗符号、饮食民俗符号、交通民俗符号、宗教民俗符号、服饰文化符号和竞技民俗文化符号等。如湖南饮食中的“辣”符号因素,四川饮食中的“麻辣”符号因素,江浙一带饮食中的“甜”符号因素,就不仅是一种可以继承和发展的符号,更应是假日经济中的“经济名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宇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初探
下一条: ·[胡小伟]三教圆融与关羽崇拜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