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寻访水族文化的“图书馆”
  作者:记者 霍文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07 | 点击数:8117
 


水书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能否得到传承,仍然令人担忧。
正如学者所说,“倒了一位水书先生,就倒了一个民间图书馆”,
如何保护并“新建”更多的“图书馆”,仍需探索。

 

  水书先生,在民间被称为“鬼师”或“师人”,是水族少数能看懂水书、利用水书与鬼神“对话”的人,学者们以“先生”尊称之。

  水书先生通晓水书习俗,是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他们抄写水书、推算历法、主持节庆祭祀,是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传承人和释读者。

  水书文本只记录相关习俗的纲要,需要水书先生诵念口诀加以释读才能理解其完整意义。潘朝霖说,“没有水书先生,水书就失去了生命”。水书和水书先生共同构成了神秘的水书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采访中,记者寻访了6位水书先生:独山县本寨乡天星村韦光荣,三都县溏州乡拉海村潘焕文,三都县三洞乡善哄村潘昌楼、潘秀业,荔波县水尧乡水捞村欧海金,独山县县城谢朝海。他们为记者读写水书、占卜讲解、吟诵口诀。

  口传心授的世代传承

  千百年来,水书的释读和应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延续,水书文本通过徒弟抄写而世代流传。

  韦光荣(以下简称“韦公”)是家传第十三代水书先生,也是目前寨子中最年长的水书先生。在水族地区,连续多代承袭下来的“鬼师”并不多,像他这样家传十几代的,更为鲜见。

  韦公少时在州府做过工、在乡里教过书,是村民眼里“见过世面”的人。他八九岁时便跟着父亲和祖父学习水书,同他们一起外出,实地学习测日子、选方位。祖父去世后,便独立为村民起造、安葬、退鬼、架桥等“大事”择吉日。

  “水书只书写纲要,很多内容不在书上,需要学习对应的口诀,如果老师不点破,只在纲要上绕来绕去,一辈子也弄不明白。”韦公回忆说。

  以前,水书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且“有灵”(“聪明”)的孩子才可以学习。到了韦公这一代,寨子里愿意学的人都可以学。当年,就有年龄相仿的十几个孩子和他一起学习。

  学成出师的水书先生有继续传授的责任和义务。韦公笑着说:“祖父当时承诺,学成后愿意带学生的,他可以分给一亩水田。”

  水族的禁忌很多,学习水书也不例外。拜师需用水书来择日子举行仪式,仪式上要炒黄豆祭拜陆铎公,拜师后忌吃狗肉、羊肉和红鲤。

  三年学经 十年学易

  水书先生承先祖之文,识上古之字。他们不是水族社会的统治阶级,过着平常人的日子,有需要时才去为村民服务,受到人们的尊重。

  84岁的潘焕文(以下简称“潘公”)精神矍铄。他特意穿了水族传统的无领深蓝色布扣长衫,青蓝头帕包头,为我们展示水书习俗的两大要素——“经”和“易”。“经”指水书典籍,“易”指其使用。

  他先用毛笔抄写水书中关于起造的一段,随后念了一段口诀,以平缓的语调有韵律地进行解释。接着,他把三个铜钱抛在铺了一层白米的篦子上,观察铜钱的正反、排列位置,辅以口诀,进行占测,这就是常用的铜钱卜。

  水书先生中流传着“三年学经,十年学易”的说法。潘公告诉记者,因水书种类繁多,相互之间纵横交织,水书习俗中各类禁忌和知识极其繁复。水书先生不仅要研读水书,记诵各类祝词、咒语、口诀、祭奠要义、礼仪程序,还要学习掌宫推道、历法演算、各类卜筮技巧、黑白巫术技能、攻守防御方略等。可以说,每一位水书先生,都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识的“图书馆”。但即便经验丰富的资深水书先生,也不可能通晓整个水书系统的所有内容。韦公说:“从看懂水书、背诵口诀到独立应用,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好几年才能出师。我从小开始学,很多时侯仍只会择日,不会口诀和仪式操作。”因此,水书先生一生都在不断学习钻研,互相交流,丰富知识,积累经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6日第32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大山深处的水家易经
下一条: ·水书充满阴阳制化的哲学思想
   相关链接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葛婷]观念与方法:郧西县孝歌手抄本调查研究
·[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黄明毅]传承文化与脱贫致富
·[叶涛]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赵世瑜]民间文献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王新宇]中华第一卯——走进荔波水利大寨·[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许多多]民间文献中的语音线索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曲木铁西]“民间文献丛刊·彝族家谱”总序
·[苍铭]“民间文献丛刊”前言·[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水族马尾绣“出山”之路:原生态与市场并重
·[刘雄伟]《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杜再江]黔西北彝族钞本亟待抢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