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历史街区保护需解决五方面问题
  作者:肖国宏 王际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3648
 


  2008年以来,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已联合主办了4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包括江苏无锡清名桥古运河街区在内的4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文化遗存和整体环境风貌的保护,维护了街区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

  建立管理保护体系成新兴课题

  国家文物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中不可移动文物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考古和遗址保护工作;积极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妥善处理历史名街内的开发与保护、商业利用与文物、原住民与新居民等关系。

  虽然无锡清名桥在街区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包括历史文化名街的管理保护思路、保护理念等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名街管理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完善,相应保护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执法监督力度仍显薄弱,商业利用中违法事件屡有发生等,影响到了作为城市肌理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挑战

  首先,历史文化名街不同于单个文物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是近年来国家为进一步完善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的新举措,需要街区管理班子既要懂文物保护和街区、物业管理,还要能协调城管、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确保从组织上使历史文化名街能在管理中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对历史街区周边建筑的保护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有的历史建筑被不恰当地改造。比如,出于商业开发目的,一些历史建筑除临街立面外,其余主体结构全部被拆除、改造,街区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对历史街区更多地注重商业开发,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存在过度整治问题,“景点打造”式的商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另外,有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上悬挂有大幅的广告招贴画,严重遮挡建筑立面,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

  第四,对历史名街定位不正确。故名思义,历史名街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肯定、保护以及传承,不是旅游商业街。目前存在着借历史名街大搞旅游特色街现象。

  第五,偏重对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萌生、扎根于历史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对原有社会生态系统的保护不够重视,割裂了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对历史文物周边相适应的原风貌造成了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加强保护

  如何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属于当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遗产特别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下的一个探索和创新的产物,应在以往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保护基础上创建开发、管理新模式。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应注重保护与利用、管理与开发并举,树立“管理出效益、管理促保护”的理念,探索建立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保护方式,将名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二,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吸引广大民众和广大经营者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以及水、电、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使历史文化名街能够基本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居民生活和商家经营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街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名街保护对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进一步理顺历史文化名街的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决策层管理机制。街区保护相关决策,尤其是城市、街区改造等大型建设项目,要事先充分听取相关单位和当地民众的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尊重文化遗产所在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通过沟通、协调,以及多部门合作参与,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利用工作。

  第四,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规划的后续监管。要大力抓好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管理条例的编制工作,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科学管理,实现名城的整体保护;要采取严格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并确保有效具体落实。另外,要特别注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其中的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的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后续监督、管理工作,使规划保护的本意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满足名城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名街管理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叶飞:东京取消“樱花祭”之惑
下一条: ·[付裕]唐卡:市场新宠的逆市突围
   相关链接
·[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杨雨彤 胡燕]茶文化聚落中的都市民俗探析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鲁越]狼人杀——交流性实践的再生产·[石子萱]试析兰州市区正月十五“跨火堆” 仪式
·[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
·[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探索都市民俗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经济民俗学:传统民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论坛暨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与创意产品征集启事·[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徐赣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
·[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