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徐赣丽 郭悦]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
——以广西宝赠侗族祭萨申遗为例
  作者:徐赣丽 郭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1 | 点击数:14719
 

 

摘要: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民间文化遗产化建构的趋向,这一现象反映了地方社会利用已有资源谋求向外发展的途径和努力,也勾画了民俗传统变化发展轨迹的一个侧面。论文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呈现了桂北宝赠村侗族祭萨经过展演、阐释和整合,被建构为具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揭示了被遗产化后的祭萨形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存在差距,讨论了文化遗产化背后的动机及其参与的力量。藉此,也指出了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变迁态势。
关键词:民间信仰;遗产化;宝赠侗族;祭萨;建构

当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文化急遽变迁。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日趋衰减,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已成为稀缺资源,弱小民族和偏僻地区的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特色文化,把它打造为资源和文化资本,以求得自我生存和发展。民间文化遗产化,即通过官方评定,使一向被视为非主流的普通民众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成为遗产,并加以保护。文化遗产化可以使之增值,并提升地位,特别是一些原来看似毫无价值,甚至是被视为落后、愚昧、边缘的文化被抬高到文化遗产的地位,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受到大家的重视和保护。因此,在全国申遗的浪潮中,地方政府和民族精英努力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使之脱身蜕变为文化遗产,从而获得发展的机会和外力的援助,已成了普遍的方式[2]。而对于民间文化本身,经过遗产化的建构,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从国家文化的边缘走向了主流中心,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民间文化被重新关注中,民间信仰的命运变化尤为明显。民间信仰在当地民众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但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管理相悖而受到禁止;在保护“非遗”的背景下,民间信仰通过遗产化可以规避风险,获得生存和保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活动被重新阐释和建构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当前“非遗”保护运动对于民间文化的影响。换言之,民间文化在当前如何搭上“申遗”这趟车,使自己得到发扬光大?当地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如何变成了文化遗产?谁是其中的推手?对这些问题目前还少有人关注。此外,本文也意在以典型案例回应前人的相关讨论,如基辛提出:“我们应该提问是谁创造并限定了文化的含意,而且为了什么目的……文化必须在历史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和被置于一种因果关系之中”[3]。岩本通弥指出,当前申遗的做法,从属地主义出发,发现、发掘“传统”,赋予其传统的“本真性”并将其权威化,这应成为分析的对象[4]。
萨神是黔桂湘交界地区的侗族人民的信仰对象,其神性、功能和相关的信仰活动具有该民族的独特性。有学者指出,萨用血缘纽带,加强了侗族内部的凝聚力,把全体侗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萨周围;萨保证了民族文化的继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扬[5]。如其所言,萨对于侗人的重要性使贵州侗族祭萨已经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而在广西也正努力使其从市级上升到区级文化遗产,可见,相关部门对此的重视及其被认可的程度。我们在2009年和2010年曾亲历广西宝赠侗族祭萨,本文试图根据我们所获得的田野资料揭示祭萨在申遗的背景下发生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力量。
 
一、宝赠人日常生活中的祭萨
 
宝赠是广西龙胜县乐江乡境内的一个侗族村,地处广西与湖南、贵州的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在2009年前,当地的公路还没修好,机动车基本上不通行。其地理环境决定其边缘区位,同时也造成了其经济发展和民族地位的相对边缘化。宝赠方圆几十里地都是侗族聚集区,全村由十一个自然村组成,从碑刻记载,大概明朝洪武年间从贵州迁徙至此定居。宝赠侗族文化特色浓郁,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各村寨都面水靠山而建,寨内有寨门、鼓楼,石板路把干栏民居连成整体。除了有形的建筑文化遗产,那里的人彼此之间都很热情、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这些看来都是宝赠所具有的良好条件,并被当地的文化精英视为地方和民族的优势资源。政治经济资源的有限和文化资源的相对丰富,正是宝赠祭萨活动被关注、放大、遗产化的内在原因。
萨,侗语即原始祖母之意,萨有达摩天子,萨玛天子、萨岁等等名称。萨在侗民中地位崇高,俗谚曰:“天上雷公最大,地上萨岁最大”。侗族对萨岁的信仰和祟拜甚为虔诚,有的地区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萨坛。“萨坛”又称“萨妈”、“萨堂”,被公认为“圣坛”。侗族村寨有“未建寨门,先设萨堂;未建房屋,先建鼓楼”之说[6]。上寨是是宝赠唯一有萨坛的村,大祭年份,宝赠人都会汇聚到上寨进行祭祀。据老人们说他们的萨从贵州接过来的,已有上千年了。宝赠村民家中堂屋正中神龛上都供奉有萨岁的神位,文曰:“家奉达摩天子娘娘有感之神”,平时逢节日或红白喜事,村民都会给祖先及萨岁上香祭拜。
萨神到底是谁?在侗族民间有多种传说,宝赠人也已经模糊:“她是带头的人,就像文成公主那样的,她把汉族的东西都带到我们民间,带到侗族来”。这也表明侗族萨神对于当地人民已经在遗忘之中,不是很清晰的形象,或者也不是一定需要搞清楚的形象。作为宝赠人的县政协成员HZJ解释,萨岁以前是祖先,受到香火熏陶时间长了,她的境界就化了,如今不仅仅是祖先,还是神。当地民众对具体的信仰对象并不清楚,也无所谓她是民族英雄,还是始祖。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灵验就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琳]《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下一条: ·[张晓萍]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6年)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