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屯堡村落的傩戏生态
  作者:朱文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5 | 点击数:11092
 

  
很大程度上,安顺的屯堡依然是个谜,它充满传奇色彩,即使是在大量保留农业文明中乡土地域形态的贵州。

地戏——戏剧的“活化石”

  【记者手记】

  很大程度上,安顺的屯堡依然是个谜,它充满传奇色彩,即使是在大量保留农业文明中乡土地域形态的贵州。

  农历腊月的黔西南成天笼罩在低沉的雨云下,这要换在任何一个江浙小城都会让一切感觉起来很慵懒。但这里不同,敲打糕粑的声响会在每天早早地把所有村寨叫醒。用糯米和灿米打成的糕粑仍然是屯堡春节最传统的待客之物。1月9日,年关临近,对于这些散落于1340平方公里喀斯特岩溶地面上的村落而言,很难有什么会被轻易改变,就像几个世纪来没有什么能取代这里蜿蜒的石头小道与庭院深深。屯堡九溪村76岁的老人宋修文回忆他童年岁月里的春节味道:烟熏的腊肉和神龛前的烛香,猪血和豆腐做成的“血豆腐”弥散的腾腾热气,傩戏里形状各异的“花脸子”所张扬的夸张而浓烈的色彩……现在,一切依旧。关于乡土和民俗的印记温情脉脉地植入了他的心底,演变成了数百年间石头、土地和神的故事,宋修文从1989年开始根据寻访和记忆撰写《九溪村志》,每年重新誊抄一遍,至今已手写了上百万字。

  宋修文说,九溪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2382亩田地散于四野,1951年安顺地方政府打算给九溪整修公路,原规划上新路从村内经过,一些房屋和田地要被拆毁。在当地人的激烈抵制下,最后公路绕道而行。“大家担心公路惊扰神灵。”老人一脸虔诚地讲,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希望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当作被征服的对象。屯堡人对土地和对神的敬重一脉相承。一到春节和七月稻谷扬花的时节,村里的戏班就会“跳神”——“傩戏”的用意是驱邪、消灾,同时,村民也因此获得新年中在土地、粮食与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上所需要的公正。这些赖土为根的人们相信,神灵没有偏见。

  周承佩和记者说话的时候,一直在一丝不苟地打理他的“脸子”(傩面)和行头。正月初七,周官屯有出戏要去双堡演。这是周村年头的一件大事。在周官屯傩戏《杨家将》里,周承佩的角色是穆桂英,他从8岁就开始跟师傅学“跳神”。周承佩说他们一行7人这两天晚上都要点了蜡烛赶练。宋修文介绍说,傩戏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村与村彼此之间一年一度的交流。记者在坐了一辆土“摩的”颠簸两个小时才走完九溪到周官的数十里地后,深感在屯堡这种沟通对于村落的重要。

  屯堡和存续于此的民俗包涵着最为原始的生命崇拜、欲望、困惑、痛苦、不安与理想,它们因为偏僻而被标本化,因为完整而被注意,因为映射人的内心而获得生机。

 

屯堡村落的傩戏生态

  屯堡村落的封闭与完整性让傩戏这种民俗在这里能被真实地考察:在敬神和娱神之外,它还成为干预村民生存状态的另一种力量。这使得傩戏在屯堡得以现实地延续

  “和吃饭一般大的事”

  沈穆云和她的几个邻居紧紧地攥着十张面值1元的人民币,兴冲冲地往小堡东头的一家赶。这是1973年的一天。她去找顾之渊,小堡傩戏队的神头。九溪村一共有三个屯:大堡、小堡、后街。小堡在这一天恢复了傩戏队,因为在“文革”中傩面丢失,所剩无几,傩戏队必须重新从10公里外的周官屯订做80多个面具。从制作到上色,总共需要3000块钱,这笔钱由小堡300多户村民集资,平均下来,每户10块。“这相当于我们一家人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沈穆云说,“但是没谁不乐意的。”

  九溪的傩戏在历史上只中断过两次,一次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饭都没的吃,戏自然也跳不动了”。另一次是“文革”,绝大部分戏服和“戏脸子”在除四旧中被一把火烧了。小堡傩戏的领班,也就是“神头”顾之渊说,几百年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断,“这是和吃饭一般大的事”。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面子”问题。宋修文对记者说,傩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像九溪、詹家屯、吉昌屯、西屯、狗场屯等有两到三堂戏,“因为我们这里人的祖上都是明代时征南的马上将军,保留下来的地戏种目或多或少和他们先祖的故事、传奇有关,也是用来重现先人的战绩,能不能跳戏于是关乎到祖宗的荣光。”

  “一套傩戏的服装和面具并不便宜,这和一个村子的经济实力有关;地戏的唱词都是祖先传下来的,每一部戏都有很厚的本子,地戏演员都要把全部剧本牢牢地记下来,这可是需要功夫的,不然哪里错了一句台词,下面的人就接不上了。这需要村民有文化知识。”顾之渊说,永远没有村愿意承认自己穷而且无知。

  九溪村老年人协会主任叫王厚福,今年72岁。据说,九溪村的傩戏之所以得以保存下来,跟他有很大关系。九溪传下来的三堂傩戏分别是,大堡演的《封神》,小堡的是《四马投唐》,后街的是《五虎平南》。王厚福从小记性就好,九溪的大事小事他全都记得,三台傩戏每出戏的本子堆起来都有一尺多高,他差不多全能背下来。在傩戏班子里,他从不上场去演,而是藏在后面给人提词。顾之渊回忆说,破四旧时候,戏本丢的丢烧的烧,1973年重建傩戏队,王厚福猫在家里,花了三个月时间,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抄写好戏本。又卖了家里的猪,请人油印戏本,发给班子里的人。

  写一本戏文同样是费钱的事。宋修文说,狗场屯的那部《三国演义》就是当年花了300块大洋,请杨官屯的雷仲全老先生写的。“人们把老先生请来,将他当上宾一样供奉,每天好吃好喝伺候,足足三个多月,才编好了这部戏本子。”“九溪小堡的《四马投唐》,也是全屯人集资,花了两头大水牛的代价,又在神前喝鸡血发毒誓,全屯保守秘密,不得外传。那年,王家屯的人把他们的《罗通扫北》的‘跳神书’弄丢了,后来听说仁岗屯有,就派人去借,人家还不给,好说歹说,才同意让抄下来。仁岗派了专人来监督,王家屯派了两个秀才整整抄了十天,才抄得其中两篇书。现在,王家屯的地戏就只能演《罗通扫北》中的两折戏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4-01-15 13:3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下一条: ·坂东玉三郎:女形与艺道
   相关链接
·[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邹晨欣]疫情危机下屯堡金氏家族秋祭仪式考察
·[龙圣]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肖志鹏]非遗保护与社区治理:天龙屯堡的个案研究
·[刘梦舒]武安傩戏的象征意蕴分析·[张原]礼仪与民俗:从屯堡人的礼俗活动看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刘宸]从屯堡文化看相对劣势条件下的文化安全维护
·加强傩戏传承和保护·[欧阳光 倪彩霞]从“中国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第一案”说起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尊重是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前提·[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撮泰吉面具·贵州岑巩特色“傩”文化
·[梅联华]赣傩面具赏析·贵池乡村傩戏:首届《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获奖作品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