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师生到湘南进行民族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在当地民间妇女交往中相互赠送的 “三朝书”,这是一种纸质的书本,大约十多页,有图画与彩绘,间杂有一些剪纸,上面有许多文字符号,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带队老师将这些书本带回来,交给中文系语言学家严学宭教授和文字学家谢志民先生研究,后被确定为一种世所罕见的文字符号体系。由于其传承与运用者皆系女性,所以被命名为“女书”。为了弄清楚此种文字的发展历史、使用范围、性质特征和文化价值,学校领导当即决定在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内成立一个“女书研究小组”,1991年9月21日,中南民族大学首次发起召开了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1992年6月12日,“女书研究小组”更名为“女书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以女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机构。经过全体研究人员多年的努力,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成为学校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培养民族语言文字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女书文化研究中心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图书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计算机科学院等有关教师为骨干力量,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14人,包括有语言学、文字学、女性学、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文化等学科方面的专家。谢志民、宫哲兵、陈瑾等一批老专家长期从事女书语言、文字、社会、历史与地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谢志民、叶绪民、刘宝俊、何红一、向柏松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李庆福、王利华、盘剑波等副教授为学术骨干,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力量比较雄厚的研究队伍。
        该中心设有6个研究方向1)女书文字研究;(2)女书语言研究;(3)女书民俗研究;(4)女书文学研究;(5)女书历史研究;(6)女书流传地理研究。该中心成立以来,已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研项目,如谢志民、邹建军、叶绪民、李庆福主持的“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湖南江永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开发设计方案”,谢志民、王利华等主持的“女书发声电子字典”,李庆福主持的省部级项目“女书与古越文化”、“女书习俗”、邹建军主持的“女书与南方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女书文学文本研究”、王江晴主持的国家民委项目“女书文字信息化处理”等。中心曾先后十次组织相关专家赴湘南和桂北进行长时间的、广泛的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女书文化研究资料丛书》的编辑出版奠定了基础。该中心还力求将学术研究与中外经济文化发展联系起来,所提出的“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中国女书碑林建设方案”、“中国女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方案”等,受到中外媒体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中央电视台为该中心制作了6集专题节目《深闺里的话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研究中心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出版了《江永“女书”之谜》、《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洞》、《女性文字与女性社会》、《女书电子发声字典》、《女书文化研究》、《女书习俗》、《抢救世界文化遗产——女书》等专著,即将出版《中国女书字典》、《中国女书文化研究六人谈》、《女书文化研究论文选》、《传统女书注释》等。在《民族语文》、《中外论坛》、《寻根》、《纵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一些成果被《新华文摘》、《参考消息》等国内著名文摘期刊和报纸转载,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谢志民教授的《江永“女书”之谜》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研究中心成员多次为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民委、湖南省民委等作专题汇报和政策咨询。
        研究中心现由叶绪民教授任主任,谢志民教授任顾问。女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国内研究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与日本文教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中心研究人员也曾多次出国出境进行学术交流。为了推动女书流传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还在湖南江永“女书园”建立了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5月,该中心与湖南省江永县人民政府联合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了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座谈会暨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又与湖南省江永县人民政府、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在湖南江水举办了江永女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召开了第六届女书国内学术研讨会。三次大型会议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研究中心正在组织专家进行田野调查,力争为我国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作出更多的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