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科文:“世界记忆工程”与《世界记忆名录》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顺便说一下,14楼源自档案报的“自1995年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以来,中国向《世界遗产名录》申报的文献达113件(组),入选的有7项,”说法是错误的,113件组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数量,并不是向世界记忆申报的数量,申报的就是已经入选的7项。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中国项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国世界记忆名录

下为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为“世界记忆工程”设置的《世界记忆名录》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下列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虽获提名,最终因不予通过而落选:

参见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4 ... 6%E5%90%8D%E5%BD%95

TOP

 《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新华网 2013年06月21日 15:10:13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记者李菲)记者21日从国家档案局获悉,在2013年6月18日至21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西藏自治区档案局申报的《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广东省档案局与福建省档案局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至此,中国已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他7份文献分别是《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

  据悉,此次会议共有54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来自40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目前已有100个国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TOP

中国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网-资讯中心 2013-06-27

  近日,在韩国光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具有同等价值,这是中国档案文献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

  福建省档案局副局长马俊凡说,“侨”指海外华侨,“批”指信,闽粤方言称书信为“批”。“侨批档案”实际上就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两省。

  据了解,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文献遗产,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基本消失于20世纪70年代。侨批档案具有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文献构成系统完整、形式风格独特精美等特点,显示出其独具特点的文献价值、文化档案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马俊凡说,目前,福建省现存有目可查的侨批有3万多件,大都形成于清朝末年至20世纪80年代之间,主要收藏于省内各级档案馆、文博单位和民间,尤以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侨乡地区最为集中。侨批档案发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草根文献,弥补了典籍文献之不足,这种原生态的档案是极为珍贵而罕见的世界文献遗产,国学大家饶宗颐称侨批为“海邦剩馥”“媲美徽学”。

  马俊凡说,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文献保护本身的难度以及资金投入上的不足,侨批档案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存在着保存条件、研究队伍不足等问题。申遗的成功,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侨批档案保护的认识,推动侨批档案文献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据了解,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299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中国共有9项,包括刚刚入选的中国侨批档案和元代西藏档案。

TOP

《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教科文世界记忆名录

国家档案局 2013年06月21日


西藏元代官方档案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2013年6月19日的消息,在2013年6月18日至21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我国西藏自治区档案局申报的《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广东省档案局与福建省档案局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都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至此,中国已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他7份文献分别是《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

  此次共有54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来自40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博士也在当天批准了这54个提名。

  目前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顾:“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作者:扎西依苏 来源:《中国档案报》2012-5-28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证书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妥欢帖睦尔皇帝颁给云丹坚赞的圣旨(八思巴文)

  本报讯 近日,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申报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西藏首个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项目。自治区党委秘书长王瑞连等领导闻讯后,纷纷表示祝贺。

  此次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有4份圣旨、5份法旨和13份铁券文书,这部分档案自成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其年代极为久远,形成于公元1304年至1367年期间,为元代时期,即西藏地方政权萨迦和帕竹时期。其二,形制各异,不仅有圣旨、法旨,还有铁券文书,因产生地和级别不同而形制各异,圣旨皆为内地产手工纸,而法旨和铁券文书之载体全为藏纸,书写形式也独具特色。其三,文种独特,皇帝圣旨为八思巴文,法旨和铁券文书则为藏文。其四,该组档案反映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政治生活形态,体现了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资料。(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5月28日 总第2311期 第一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西藏22件“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名录

 作者:魏强 西藏信息网 2013-05-03 10:50:00 来源:西藏商报

  2012年5月16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上,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申报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经过专家投票推荐,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名录。

  5个提名项目

  其中2项来自中国

  据了解,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上,共审议了5个提名项目,其中2项来自中国,分别为中国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申报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和中国广东、福建两省档案局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

  经过专家投票推荐后,“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均顺利入选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名录。获此喜讯后,自治区党委秘书长王瑞连等领导纷纷表示祝贺。至此,中国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增至5项,其他3项分别为《本草纲目》、《皇帝内经》和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

  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档案保管利用一处处长依苏介绍,“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名录,是继2002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在申遗工作中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元代西藏官方档案”也成为西藏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

  形制各异

  有圣旨、法旨和铁券文书

  依苏说,从准备到成功入选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此次入选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名录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共22件,其中有4份圣旨、5份法旨和15份铁券文书,这部分档案自成体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依苏解释说,首先,其年代极为久远,形成于公元1304年至1367年期间,为元代时期,即西藏地方政权萨迦和帕竹时期。另外,形制各异,不仅有圣旨、法旨,还有铁券文书,圣旨皆为内地产手工纸,而法旨和铁券文书之载体全为藏纸,书写形式也独具特色。不仅如此,其文种独特,皇帝圣旨为八思巴文所书写,法旨和铁券文书则为藏文。除此以外,其内容丰富,该组档案反映青藏高原独特的政治生活形态,体现了西藏政教合一这种独特的统治模式,为其形成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该组档案充分反映了维持萨迦政教合一统治模式的施政方式,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资料。”依苏强调道。

  馆藏丰富

  现存档案300多万卷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是由1959年6月成立的西藏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文件档案组发展而来的。馆藏极为丰富,现存档案300多万卷(册、件),自元代始,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间横跨七百余年。

  文种以藏文为主,另有汉、蒙、满、梵、尼、英、俄等十余个文种。载体为纸质、木质、骨质、 缣帛、金石等。内容涵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科技、工艺、医药卫生,乃至徭役赋税、天变人祸、风土习俗和文化艺术等等。其书写用料除墨外,部分珍本典籍则以金、银、翡翠、珊瑚、珍珠、朱砂等研磨调制后书写于磁青纸面,堪称祖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永久性地保管好西藏历史档案,国家对西藏历史档案的抢救与整理的资金投入逐步加大,档案的整理与抢救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据了解,因为需待抢救与整理的档案量太大,档案被损情况比较严重。其中四百麻袋未整档案系特殊档案,多已成档案砖或碎片,目前工作人员正在竭力抢救这批档案。

TOP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中国日报网 2012-05-26 08:31: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5月26日电(记者黎华玲)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了解到,经该馆抢救后现存的22件“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在日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是西藏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为2013年申请《世界记忆名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是继2002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元代西藏官方档案’申遗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保管利用一处处长依苏告诉记者:“不论是对历史的追溯还是其文物价值,这都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据介绍,元代西藏珍稀文书档案是元朝皇廷和西藏统治阶级的档案原件,是此类档案中仅存于世的,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官方档案之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是全国唯一保存有元代档案的档案馆。此次入选的22件元代西藏档案仅仅是300多万件(卷、册)中国西藏历史档案中的一部分。

  伊苏说,此次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22件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形成于公元1304年至1367年,皆为纸质文件,包括4份圣旨、5份法旨和13份铁券文书。4份圣旨用八思巴文书写。八思巴文是八思巴为多语言写作发明的一组音标,能用于翻译和书写多种语言。“这四份圣旨是仅存于世的元朝皇帝八思巴文官方档案原件,它的价值无法替代。”依苏说。

  据了解,22件“元代西藏官方档案”此次与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一同入选。在依苏看来,22件元代西藏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将会对极其珍贵的300多万件(卷、册)中国西藏历史档案的宣传、开发利用和抢救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项目,旨在保存和传播世界上有价值的档案和图书馆馆藏。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分别属于世界记忆工程的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名录。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具体为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目前,中国已有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是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样式雷”建筑图档、《黄帝内经》以及《本草纲目》。

  来源:新华网

TOP

侨批能否走出历史“尘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26日 07:11:18


侨批——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眷属的“两地书” 杨 媛摄(金羊网)

  4月19日,“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侨批的世界价值和意义。5月份,粤闽“侨批档案”申遗将在韩国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表决,如果表决通过,侨批将成为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是一种“银信合一”的家书,其基本特征是民间性、国际性和系统性。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侨批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最迟的侨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历时150余年。目前保存的侨批文献共有17万件,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潮汕、梅州侨乡,以及福建的厦门、福州、泉州等侨乡。

  侨批不仅记载着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以及对乡土、家属的眷顾之情,同时也承载了国内侨眷对旅外侨亲的牵挂与思念。就这个意义而言,侨批可谓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眷属的“两地书”。

  侨批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书信互通,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等发生重大变迁的见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真实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工刻意雕琢过的“史信”。正如五邑大学校长张国雄所言:“侨批不单是华侨家书,更是人类的集体记忆遗产。”

  随着侨批历史价值的凸显,侨批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中国多省已着手保护侨批局遗址,建立侨批档案馆,建立口述侨批历史影像和录音档案。并且,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侨批档案于2010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但是,曾在历史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侨批,如今却躺在档案馆、博物馆或图书馆里沉睡。如何唤醒其活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记忆?

  “要将保护侨批的工作继续下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侨批数字化,如果做好数字化工作,我们的年轻人就能够受到更多侨批文化的滋养。”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瑞埃德蒙森说。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我们应该抓住侨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契机,让侨批这笔历史赋予的财富从尘埃中走出来,为世界增添独特的色彩。”其实,不论是数字化,还是申遗,激活侨批,唤醒记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深藏在侨批档案里的家园记忆

晋江新闻网 2013-06-25 08:35



  “岳母膝下:敬禀者……付银四元到即查收以为买茶之需。”85年前,一封寄托着菲律宾马尼拉一位华侨对家中长辈深情厚谊的“侨批”,漂洋过海,来到晋江金井。

  如今,世事变迁,侨批的主人已不知在何方,但这一封“侨批”被珍藏在晋江市档案馆,为我们见证着晋江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以及对乡土、家属的眷顾之情。

  “侨批档案指的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晋江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黄项飞说,侨批不仅是珍贵的民间文书,也是闽南文化中重要的文化遗产。

  日前,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也是福建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而“晋江侨批”正是本次“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侨批”再现抗日时期场景

  “闽南侨批”起于明清,终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当今福建的官方机构中,晋江市档案馆侨批实体馆藏为全省最多———收藏实体侨批档案4303件,主要来源地为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

  黄项飞说,侨批虽已退出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淡忘,然而,却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晋江市档案馆馆藏中就有不少见证了抗日战争的侨批。

  “燕趁贤婿青及延复在兹,即日接到鸿章之札,捧诵之余,情见乎辞。惠来朱提五元已经拜嘉舍下托福粗安少堪告慰……惟前日敌机来炸五里桥以致住民纷纷逃出外乡不知欲变如何尚难逆(即“意”)料……”(如上图)

  以上这封晋江市档案馆馆藏的“侨批”,写于1937年9月,是一封从晋江东石寄往马来西亚的回批。从侨批中,我们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就对闽南地区进行轰炸骚扰,当时的居民惶恐不安。

  “有款必有信,一般在汇款的同时留下‘家信’,叙述家事并声明汇款,因而侨批兼有汇款和家书的双重功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国梁认为,侨批有显著的私密性、真实性和个性化特征,真实地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华侨在侨居地的生存发展状况,生动地记载了华侨社会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以及侨乡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侨批”见证晋江华侨史

  在现代邮政机构建立之前,移居海外的华侨只有通过水客或民营侨批局传递“侨批”。如今,“侨批”虽已没有生存的土壤,但在晋江文史专家蔡长安眼中,却是活生生的一部“晋江华侨史”。

  晋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常常是在海外华侨华人的人数超过本村人口,如安海灵水村、青阳三光天、金井石圳、东石的多个社区等。

  《晋江市志》记载,隋至唐代,已有个别晋江籍商贾、僧人出外经商、弘法;开始有晋江人定居国外,则是始于宋元时期,盛于明清及近现代。晋江的华侨多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其中以菲律宾为最多,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次之。

  蔡长安说,历史上,晋江华侨出洋谋生,其眷属多数则留在家乡,华侨在外勤俭所得,素有辗转汇到家乡赡养亲人和建家置业传统。

  《晋江市志》中就有这样一个数据:1930年,晋江全县侨汇收入2500万银元。1925年,颜文初在《菲岛通讯》中写道:“晋江县八百余乡,皆聚族自居。大乡者万余人,数见不鲜,小乡者亦百人以上,其生活皆藉南洋为挹注。……婚嫁之费,普通人开销皆在千金以上。晋江侨乡的繁华与侨汇密不可分。”

  “侨批档案中保留了大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对于加强华侨文化建设,增进与海外侨胞的感情联系,促进华侨华人爱国爱乡传统的薪火相传具有重要意义。”黄项飞说,除了维系亲情,架起了华侨华人与国内侨眷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外,不少侨批还记载着晋江的华侨华人热心捐资赈灾行善、兴建教育、报效桑梓等内容。(记者_董瑞婷 通讯员_叶尚发 文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侨批档案和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TOP

“世界记忆名录”:文献遗产的刻度

TOP

辛格:世界记忆工程20年回顾与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辛格答本报记者问

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杨太阳 来源:《中国档案报》


辛格近照(Mr. Abhimanyu Singh)

  个人简历:2001年至2006年期间,辛格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负责“全民教育”运动的全球协调与监测;2006年至2008年,辛格先生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尼日利亚代表处代表;2008年10月至今,辛格先生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全面负责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所有工作;辛格先生在初等教育和教育发展方面均有著作。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开展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议题,该项目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献遗产的普及、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一直以来,广泛参与世界记忆工程的相关工作,并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是世界记忆工程发起20周年。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辛格先生。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工作目标及情况?

  辛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于1945年,其使命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在各国构建和平,并为正义、法治、人权和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基本自由而奋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是一个多国综合办事处,业务覆盖国家包括朝鲜、日本、蒙古、中国和韩国,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5个东亚国家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文化上都密不可分。驻华代表处的主管业务涵盖了教科文组织的5个业务领域: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文化和信息与传播。作为联合国系统的正式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与联合国的其他机构均保持着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记者: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MoW)。1995年中国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成立,中国国家档案局作为其成员单位,在此框架下成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领导小组和国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和出版工作。目前已有3批113件(组)中国档案文献入选该名录。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作为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仅有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因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档案文献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辛格: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92年发起的,今年是这个项目的20周年纪念。发起该项目最初的动因是,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献遗产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以及对其保护、保管并加以利用的迫切性所致。

  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愿景为:世界的文献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得到充分的保管、保护。在尊重其特有的文化习俗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应可被永久地无障碍访问。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使命为:通过最恰当的技术手段对世界的文献遗产进行保护,促进文献遗产的普及以及在全球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必要性的认识。

  截至目前,共有来自98个不同国家的245件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7件。同时,中国还有8件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毋庸置疑,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也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得到体现,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文献遗产,将来可对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积极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并广泛参与了世界记忆工程的相关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所作的努力深表感谢。随着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在世界记忆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越发重要。我们鼓励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针对文献遗产保护措施等方面择机开展跨国和跨洲合作,从而使现有的专业保护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举例来说,在“南南合作”框架中,中国可以考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文献遗产维护方面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对于非洲许多国家来说,他们目前都急需这方面的帮助。

  记者:今年是世界记忆工程创立20周年,请根据您的个人经历谈谈这20年来该项目取得的成绩,同时请您就今后如何推进该工程的开展,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世界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目的?

  辛格:世界记忆工程自创立之初,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不断的关注与支持。随着档案和图书专业群体对该领域的不断涉足,该项目也赢得了公众的广泛知名度,可以说,这是该工程近些年来取得的首要成绩。

  另外,2005年设立的教科文组织/Jikji世界记忆奖也是世界记忆工程开展过程中的一项突破。该奖项由韩国赞助,每两年颁发给在文献遗产保护和普及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研究机构,奖金为3万美金。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还把每年的10月27日定为“世界视听遗产日”。这为提高公众对保护视听遗产行动紧迫性的认识,并承认视听文件作为国家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世界记忆工程在技术支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为专业存档开发了免费、开放的软件,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门户网站上提供了大量可供无偿下载的技术出版物和手册等等。

  在今年世界记忆工程发起2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9月26日-28日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题为“数字时代的世界记忆——数字化和保护”的国际会议。届时,将探讨影响数字文献遗产保护的主要问题、制定改善数字资产保护的策略、提出特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文献方面的实施措施。

  记者:四年一度的国际档案大会即将在今年8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档案工作者参加此次盛会,本报也将出版英文专刊配合宣传报道。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的负责人,请您谈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各国档案部门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辛格: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专业团体,在其任何一项旨在提升信息获取的战略中,档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加强这方面的服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传统的信息服务正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这种服务角色的转变值得深思。网络化和数字化环境中合作发展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捕获、存储及传播过程。诚然,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创造条件,并在其中推广普及信息。正是通过这种对话,世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愿景,包括尊重人权、相互尊重、性别平等和减轻贫困,所有这一切都是教科文组织的核心使命和活动,而世界记忆工程的发起也正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举措。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4月13日 总第2292期 第一版

TO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

  教科文组织邀请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第五届奖项提名。这一邀请被扩展到所有会员国、与他们国家委员会协商,以及与教科文组织保持正式关系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和在文献遗产的保存和维护领域工作的机构。

  提名项目及评审团的指引中提供的信息,每个提名必须在以下方面有强调:

  候选文献遗产的保存和利用通过试点和发展、创新、领导、出版物等活动作出贡献的影响

  候选文献遗产必须克服在该地区的保存和访问中任何不寻常困难的工作。

  该奖项的设立是为了纪念《白云和尙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Buljo jikji simche yojeol) - 被世界记忆名录记录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 ,并有助于保存和利用文献遗产为人类共同遗产。它的由韩国政府与清州市市政委员会每两年通过安排奖励已取得显著贡献的保存和可访问性文献遗产个人或机构30,000美元的奖金资助。

  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 - 提名表

  教科文组织_直指世界记忆奖: 提名人的准则和评判

  关于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

  In April 2004 UNESCO’s Executive Board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ESCO/Jikji Memory of the World Prize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and commemorating the inscription of the Jikji, or the "Buljo jikji simche yojeol”, the oldest existing book made through movable metal print.

  The Prize consists of a biennial award of US$ 30,000 to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that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The award itself an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the Prize as well as all costs related to the award ceremony are funded by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Prize is open to the governments of Member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maintaining formal relations with UNESCO. Nomination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Director-General.

TOP

【链接】直指心体要节(百度百科)

  目录

  简介
  作者
  经书内容
  金属活字本的印制
  流落法国
  重现于世
  拥有权争议


  简介

  《直指心体要节》(朝:직지심체요절),简称《直指》(직지)是一部高丽佛经,全名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백운화상초록불조직지심체요절),1377年在今韩国清州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制。

  这部佛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确认了《直指》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并且把它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直指》是在1377年(高丽禑王3年)在兴德寺(Heungdeok)印制,比德国的约翰内斯·谷登堡在1452年至1455年间所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早了78年。这部经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已经遗失,下卷则被保存在法国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文献室(Manuscrits Orientaux)。


  作者

  《直指心体要节》的作者是白云和尚(法号景闲),1298年(高丽忠烈王16年)出生,1374年(高丽恭愍王23年)逝世于骊州鹫严寺(Chwiamsa);曾任海州安国寺(Anguk)与神光寺(Shingwang)主持。1372年,《直指心体要节》由他在成佛山(Seongbulsan)完成。

  经书内容

       《直指》扼要地收录了朝鲜历代高僧流传给世人的佛道。白云和尚撰写《直指》的目的是要帮助引导朝鲜佛教修行者,学习好这个王氏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的国教。

  《直指》传授的是朝鲜禅宗的精髓。朝鲜半岛禅宗文化是从中国禅宗演变,之后再与中国禅宗一同传到日本再演变成日本的禅宗。

  《直指》分上下两卷。在兴德寺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制的《直指》遗失了上卷,只留有下卷,而且下卷的第一页(第38章中的第一回)也已经遗失。这个残缺的《直指》金属活字本现在被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文献室。《直指》除了有一个金属活字本,还有一个雕版印刷本。在鹫严寺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的《直指》还保存著完整的上下两卷。这个《直指》雕版印刷本现在被收藏在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佛甲寺和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1]

  金属活字本的印制

  《直指》金属活字本的最后一页纪录了它的印刷详情,它是高丽禑王三年(1377年7月)在淸州兴德寺用金属活字印制而成。《直指》原本有上下两卷共307章,但金属活字版的上卷已经不存在于世。

  资料显示,《直指》金属活字本是白云的两名弟子释璨和达湛在女尼妙德的资助下在1377年印制的。

  现在仅存的金属活字本体型为24.6厘米 x 17.0厘米。

  流落法国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直指心体要节

  在李氏朝鲜王朝末期,一个法国外交使节把《直指》金属活字本的下卷从朝鲜半岛带回法国。从此这本书就留在法国,现在就被保存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

  重现于世

  《直指》金属活字本因为在1901年被收录在法国汉学家兼朝鲜学者古恒(Maurice Courant)所编撰的韩国书志的附录中,而被世人所知。197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在自己主办的巴黎国际图书年博览会上展出《直指》金属活字本,这才让这本书受到国际瞩目。

  《直指》金属活字本后记中记录它于1377年7月在清州牧外的兴德寺制成,清州大学在1985年发掘兴德寺遗址时确实它在清州市Uncheondong的兴德寺印刷而成。

  兴德寺在1992年3月被重建。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在1992年开馆,并从2000年起以《直指》为主题。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文献室所收藏的《直指》只有下卷,没有上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4日正式把《直指》纳入世界记忆项目。在2004年创立的“直指世界记忆奖”是为了纪念《直指》金属活字本的诞生。

  拥有权争议

  《直指》金属活字本的拥有权仍然有争议。法国国家图书馆认为《直指》应该留在法国,而韩国坚持《直指》属于韩国。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立场是,《直指》是全球人类一个重要的世界遗产,它是属于全世界的历史文物,并不只属于任何单一国家。他们也声称凭着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与信誉,《直指》如果留在法国将能更好地被保存与展示。另一方面,韩国声称《直指》应由发源的国家拥有,而它对韩国民族深远的历史意义使韩国态度强硬。目前《直指》留在法国,数个韩国团体企图改变现状。

  参考资料

  1. 《朝鲜半岛汉文典籍摘要》


    来源:百度百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