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娘娘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现今洪洞候村有女娲陵、娲皇庙及补天石等女娲传说遗址。上古时代,在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有一个也是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做女娲,号曰女希氏。
伏羲一统华夏各部落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女娲接替了伏羲的位置,统治华夏。女娲延续了伏羲留下来的婚姻制度,继续教人民织网打鱼、打猎、饲养家畜。女娲还发明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由于女娲的功劳之大,她被封为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天神(直到封神榜后,女娲因放纵狐妖为祸人间,而地位有所下降。)。
女娲娘娘是继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个关乎人类起源的神仙,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女神。我喜欢她的理由如下:
1.她是一个单纯的神,从人类出现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的时候(当然,人类的出现也是女娲的功劳)她就一直在为神州的子民付出自己的精力,甚至献身补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也传承千年。
2.她是美丽与正义的化身。首先在华夏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她以仙女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是美丽的,而她也代表了正义,与一切邪恶作斗争,即使在后来的商王朝与周王朝交替的时候派去的狐女搅了局,但是她的初衷是为助西岐。
3.身为大地之母的她虽为女子,但拥有博大的胸怀,可以包容世间万物生灵,在伏羲去世后依旧代其管理人间,很有责任心。

TOP

甘肃特色风物
赵铃  2015213598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清真风味小吃。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坊间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人马六七从国子监同窗怀庆府清化镇苏寨人陈维精处学得传入兰州,后经陈维精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其制作的五大步骤无论从选料、和面、饧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
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原为西北地区招待高级宾客的风味食品。因为美味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兰州本地人一般称兰州牛肉拉面为"牛肉面"。年轻人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兰州拉面[1]的历史已经有100年,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是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大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接着他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爽,醒胃。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经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识别兰州拉面的正宗与否,要一看有没有进店免费一碗汤,正宗必有汤赠,那牛羊肝的汤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显然与喝此汤有关;二看牛肉拉面的汤是否清,汤浊就不是正宗了。可能赠汤环节早已省略了。
马保子的兰州牛肉面馆
马保子的兰州牛肉面馆
1919他开了自己的店后,不用沿街叫卖了。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店名气也大振。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更名为兰州牛肉面,广泛流传于西北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中。兰州拉面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这其间凝聚着陈马及后来无数专营清汤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1925年,后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
马家大爷牛肉面,清代诗人张澍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兰州牛肉面":
雨过金城关,白马激溜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
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
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仙境。
可见至少清代嘉庆年间"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已是兰州的美味小吃了。
传说20世纪40年代,兰州酒泉路马保子热锅子面馆,一个大胡子官员常常光顾这里。有一次吃饭,他问起店名,老板如实相对。他说,这热锅子面不中听,你看这面汤清肉烂,看着美吃着香,不如叫"清汤牛肉面"。这位大胡子官员,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后来回到重庆,经他揄扬,兰州牛肉拉面就在全国声名鹊起。从这一点来说,于右任先生是兰州牛肉拉面最早的代言人。
于右任在陇上留下革命足迹,也留下大量墨宝,清汤牛肉面得名若出于老,那也是幸莫大焉。民间传说总是喜欢把重要的事情都和著名人物联系起来,虽然真实性可疑,却是人们的思维惯性。
民乐紫皮大蒜
民乐紫皮大蒜原产于民乐县洪水镇一带,故又称“洪水大蒜”,因蒜皮呈紫色,亦名“紫皮大蒜”。汉魏时由西域传入。民乐大蒜个大瓣肥、汁多味浓、醇香辛辣、易于剥皮,具有良好的杀菌解毒,抗癌,调味去腥的功效,既是上乘的佐餐调料,又是良好的医疗保健食品,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
去皮后的大蒜——蒜米。《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①《别录》:“味辛,温,有毒”。②《医林纂要》:“辛甘,热”。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①《纲目》:“入太阴、阳明”。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大蒜-中药材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选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木塑画
     苏永生,男,汉族,擅长树皮画。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副高级工艺美术师。苏永生自幼受古丝绸之路传统文化艺术熏陶,喜爱剪纸、雕塑艺术,其木塑画艺术作品手法独特。其作品曾荣获2003年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奖”铜牌,2004年北京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2007年获得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银奖。其作品多被人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
从苏先生的展示和介绍中我们知道,制作木塑画的工具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有剪刀、镊子、虎钳、胶水等,当然,诸如剪刀和镊子之类的都是需要小巧好用一点的,因为毕竟这些工艺品的制作也是一个精细活。可能不太常见就是烙铁了,烙铁是用来给木材上色的,像刨花或者比较薄的硬木板,尤其是浅色的,它们可以被制作成花瓣或者叶子,那么上面必定有花纹,如果用颜料上色的话,就会显得不自然,用烙铁烙出来的花纹颜色虽然单一,但明暗色泽相互搭配,不失自然,而且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一种简约、醇厚的感觉,虽然只是普通烙铁烙出来的花纹烙印,但是也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木塑画所用到的材料:
1)刨花:据苏先生所说,他现在所用的刨花大多还是二十年前收集的木工用过的废料,现在属于钢筋混凝土的世界,木匠少了,木工活也少了,这些刨花材料也不好收集了。刨花可以用胶水粘贴在硬纸或者薄木板上,用于点缀,可以制作成花瓣、树叶,甚至经过苏先生精心的修剪,可以成为鸟的羽毛,真的是栩栩如生。
2)硬木板:这种硬木板是比较薄的那种,放在底部就形成了底座,这样做出来的作品就比较结实,不容易脱落。
3)桔皮:这里说的桔皮是指一种树皮,多用为零碎一些的,不用特意去剥树皮,零零碎碎的那种小件桔皮倒更为好用,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需求量也不大,也容易找到,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只不过需要的是一颗玲珑的心和几十年的热爱。但是也并不是说非要桔皮不可,木塑画的制作材料比较简易,也容易找到,只要是树皮都可以。
4)国画:虽然国画并不是一种材料,但是却也是木塑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需要用国画来上底色,比如海潮坝那一幅作品,背后的云雾,远处的高山,细细的水流,用国画来做,会更缥缈,更显灵动,而如果单纯用木材来做,则显不出那一份生动。

TOP

赵铃    2015213598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篇。其中被中国称为“四大传说”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四大传说”都是劳动群众口头创作,经过长期的口头流传而形成的。四大传说的共同点都体现了劳动群众在幻想中寻找寄托,借助想象实现他们追求的愿望。
    从这四个故事的内容上来看,这四个故事虽然都是传说,但是都是基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的想象与愿望,讲的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的传奇事迹,只是都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大众善良重情重义的故事。
牛郎织女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勤劳忠厚的牛郎与善良美丽的织女相爱,但是却因为仙凡之隔被王母娘娘拆散,以银河相隔,每年七月七才能团圆一次,七夕节也是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不断传播也成为了历代文人中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在文坛中大放光彩,并为后人所传颂。如《古诗十九首》里《迢迢牵牛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写牛郎织女隔一道清浅的银河只能遥远相望却不可以在一起的愁苦心情。另有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写出了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
孟姜女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它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该文献并没有记载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事。而孟姜女成为一个爱情坚贞的民间文学形象是从刘向写的《列女传》开始的。孟姜女和丈夫范喜良新婚夫妇因为修长城被生生拆散,千里寻夫的孟姜女到了之后却发现丈夫已经死去,孟姜女伤心欲绝的控诉与痛哭哭倒了长城,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与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歌颂了孟姜女的勤劳善良与劳动人民的勤劳。古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却把愿望寄托在这个传说中。故事以悲剧收尾,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敢于反抗的精神,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生活和坚贞爱情的的向往。
《梁祝》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最妙就在于主人公化成了蝴蝶比翼双飞。传说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认识了梁山伯,俩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竟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长期的相处,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因祝英台的父亲急逼祝英台回家。于是在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台撒谎说家里有貌似自己的九妹,愿意为他做媒,希望他按时上门提亲。贫困的梁山伯没有如期去提亲,待他去的时候,祝英台已经许配给了他人,梁山伯知道了祝英台的用心良苦之后,两人却又只能够泪眼相望,凄然离别。于是,梁山伯忧郁成疾,最后英年早逝。祝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在结婚那天绕过梁山伯的坟前祭拜,英台哭诉着,而当时雷雨交加,坟墓爆裂开,英台翩然跃入坟中,接着坟墓合拢,雨过天晴,两只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翩然起舞,比翼双飞。凄惨的爱情故事通过人民群众的幻想与想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取得了完美的结局,那是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民对男女平等婚姻的理想追求。梁祝故事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影响也很大,根据这个传说改编的的戏曲影片《梁与祝》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仅体现我国几千的民族传统文化,还使这个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白蛇传这个故事是四大传说中唯一有完美结局的传说。这个传说主要形成于南宋。故事中的法海代表封建统治势力,而善良,美丽的白娘子代表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人。劳动群众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渴望美满生活,无力改变现实,但是思想是自由的,于是人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故事中。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间传说总是要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四大传说虽然都是通过了人民的幻想,都是借助神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但是却都充分表现了劳动群众的智慧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大传说不仅描述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四大传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将来的生活还会继续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在中国弘扬光大,更希望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TOP

格林童话感悟
格林童话中感悟最深的就是《灰姑娘》与《青蛙王子》。这两个故事虽然主角形象,一个是贫苦人家的女子,一个是王子的类型但是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即便是青蛙王子是个王子,但是他也是个青蛙,二者都是最底层的形象,灰姑娘好歹还是个人物形象,青蛙王子都脱离了人类的身份。而且故事中都有一个巫婆这样的形象,《灰姑娘》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灰姑娘的姐姐和后妈就是这一类型的替身,这一类形象总是在搞破坏,她们的心思都是恶毒的,但是她们有很蠢笨,如果不是她们的捣乱与蠢笨,男女主角也不会在一起。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论是灰姑娘还是青蛙王子,他们喜欢的另一半都是有钱有势并且很善良优秀的人,这样也是为他们的爱情质量提供了保障,也是童话故事最基本的基调。
这也可以影射当下现代社会中一些言情小说的风格,女频的言情基本上都是这种走势,女主角是一个家境并不怎么好的人,更甚者是从小父母双亡,小时候就吃尽了苦头,但是依然可以保持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直到遇到男主角的那一刻,这种平凡的善良就会让从小生活在豪门大家族中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的男主角眼前一亮,从而开始两个人的虐恋之旅,在这过程中当然也会有一个从小就跟男主角青梅竹马,站在男主角身边和男主角很般配的豪门家族中的女子,总是很喜欢男主角,但是一直都没有讲出来过,直到女主角出现的那一天,才意识到危机,同时利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来陷害女主角,让女主角离开,但是最终都会因为这个女配的捣乱与蠢笨而使男女主更加坚定在一起的决心,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基本上现代女频言情小说都是这个套路,不过都是《灰姑娘》童话故事的翻版与扩充,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套路故事,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具有很广大的市场的。

TOP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成为中国四大传说。其中的女主人公:祝英台、孟姜女、白素贞和织女四位女性形象可以说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影响极广。在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传统女性之美,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到在封建社会里,这样一群女性自觉觉醒的意识。对于她们自己的地位、命运,她们并非一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抗争的方式,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之美。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群体总是在道德上、伦理上、世俗观念上等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束缚,但不是所有的女性对于这样的思想、观念都采取这样逆来顺受的态度,相反,很多女性是站立到了这些教条的对立面。在这四个传说故事中,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采取了主动之势,她们没有为封建教条所束缚,而是大胆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祝英台不怕违反规定,女扮男装进入学院,与男子同堂上课,不符家中要求,勇敢赴死也要与梁山伯在一起;孟姜女为女独立,即使是丈夫死在长城下,死在暴虐的政治统治下,她也没有屈服,而是哭倒长城,提出抗议;白素贞本不是人类,乃是蛇身所化,但却所怀一颗报恩之心,不顾世俗反对,也要成就许仙一段佳缘;织女身为仙女,本不该受人间烟火气息侵扰,但却爱上牛郎的善良与直率,人间的条例束缚不到织女,但织女却受天规所束,但即使是天庭条例的束缚也阻挡不了这一段佳话,其实说白了,天规的束缚也是封建教条束缚的一种。对美好婚姻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的天性,不论出身高贵还是低贱都是如此。出身于上层家庭社会的女性,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丰裕,但一样受男性特权的束缚,终生禁锢家中,成为富贵囚徒,所以他们与下层女性具有同样的抗争意识。
面对封建黑暗的伦理与制度,她们采取了反抗的方式,面对黑暗的封建制度的框框条条,以祝、孟、白、织四位女性为代表的封建时代的妇女表现出两重人格,己在传说礼教禁锢下的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确有其事,知识后人将其结局进行了改编,但是其他三个传说故事应该都是编造出来的。这也算是以文学想象的方式向封建社会的束缚与黑暗提出了抗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