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

我最喜欢的女神是女娲,因为她是我心中最厉害的女神。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邪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 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 、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山海经 ·大荒西经》、《楚辞·天问》、《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 。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的女娲,最突出的业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但有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当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这就是说,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

TOP

安徽宿州风物胡雨晨 2014211094

一、安徽宿州特色小吃
1.符离集烧鸡
符离镇地区烹鸡、吃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有名的是徽香源和刘老二)。符离集烧鸡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选本地当年肥健壮麻鸡且以公鸡为良。宰杀前需饮清水并洗净鸡身然后“别”好晾干用饴糖涂抹香油(麻油)烹炸再配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 种名贵香料,放在保留数十年的陈年老汤手里,先用猛高温卤煮,再经文火回酥四至六小时方可捞出。这样制作出来的烧鸡,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质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而丝连,骨酥嚼之即碎,口有余香。如在出锅后趁热轻轻提起鸡腿一抖,鸡肉便会全部脱落,而明架相连。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之玄孙钱铿发明烹鸡术,并因向尧献野鸡汤而受到赏识,被封于大彭(今徐州)为君,因称彭祖。《楚辞·天问》载:“彭祖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彭祖不但是传说中的八百岁老寿星,而且还被尊为中国烹饪术的创始人,更是烹鸡术的始祖。
1984年,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汉墓,在楚王刘戊之墓的庖厨间,出土文物有铜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铁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据说在庖厨间保存有楚王属县的贡奉物品符离鸡,符离鸡盛放在陶盆内,上有泥封,并盖有“符离丞印”的封记,鸡骨基本保存完好。据考古专家鉴定和推断,是古符离县贡鸡。这一发现证明符离鸡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帝品尝后称赞不已。
现代定义上的符离集烧鸡(其中包含多个知名品牌,如徽香源),其制作技术形成于20世纪初。1910年,原在山东德州经营“五香扒鸡”的管再州,因其独生女儿嫁到符离集,而迁居符离集,继续经营“五香扒鸡”。后为适应顾客口味,招徕生意,管再州在制作工艺上作了改进,成了当时有名的“管家红曲鸡”,兴盛一时。1915年,江苏丰县人魏广明来符离集经营烧鸡。他在管再州制作的“红曲鸡”的基础上,增加配料,美化造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离烧鸡。1952年,符离人韩景玉吸取管、魏两家制作的优点和特长,在配料上力求齐全,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逐步发展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产品。
1956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展销会上,符离集烧鸡以其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名列前茅,受到欢迎。1959年被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的接见。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1980年在全国食品总公司举办的熟食品内部展销会上又名列第一。1982年,在全国食品评比会议上,又被评为优质名特产品,获得商业部颁发的“优质名特产品”证书。2004年10月,《符离集烧鸡》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6年5月11日,国家标准化协会九位专家一致通过符离集烧鸡国家标准,使符离集烧鸡有了“国标”;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萧县面皮
萧县面皮,是萧县名小吃、安徽省区域性代表美食。萧县面皮是将小麦面水放进面锣中蒸做出的,加入秘制辣椒油、黄瓜丝、甜榨菜、面筋卷、绿豆芽或调制而成。萧县面皮具有皮薄、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的特点。在安徽宿州萧县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现流行于全国各地。2017年1月17日,萧县面皮获得游安徽不得不吃的金牌小吃荣誉。
传说,面皮是曹操发明的,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从北方带的粮食囤积在一起,不巧遭了雨水,为了不让军中厨子被治罪,他把这些泡了水的小麦磨成粉后,洗成面筋,做了面皮,不仅帮士兵们改善了生活,洗面筋的水还可以用来煮粥,一举两得,两全其美。萧县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汉族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
萧县面皮和传统的陕西凉皮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外地很有知名度但不同与机器制作的那种,纯手工的做法如下:(1)洗面。面粉放在盆里,然后加水,用筷子一个方向搅拌。慢慢加水,将干面粉逐渐和成稀软面团。慢慢的将面团搅制光滑,饧起来。然后每隔大约半小时重复搅动面团一次,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给面上筋。一般饧1.5至2个小时即可,往面团的盆里加水,开始洗面。两遍之后,便可以初步看出面筋来。洗去的面水用另外的盆盛着,不要丢掉,一直换水洗面,一直洗到水变清即可。洗出的面筋。面筋在做面皮的时候放在锅里蒸熟切块即可。(2)蒸制。洗出的面水。面水洗出后放在那里,不久淀粉会沉淀下去,这时,把盆里的清水控出,留下面的淀粉糊做面皮的箩。经过试用,这个箩选的还不错。做面皮的时候,直接用勺子舀上些淀粉糊即可,喜欢厚的多舀一勺,喜欢薄的少舀一些,自己可以自由掌握,舀好后把箩放在锅里蒸即可,面皮蒸好后,拿出箩时,先放在冷水里激一下,这样容易把面皮揭开来。(3)调料。面皮吃起来,辣椒油很关键,先把油用花椒大茴烧热爆香。准备一个小锅,放上辣椒粉和白芝麻。捞出花椒大茴,把热油倒入辣椒粉和芝麻里,好香的味道。黄瓜切丝,蒸熟的面筋切块。将做好的面皮切条,放入大碗里,加入黄瓜丝、面筋,放入食盐和味精,再将辣椒油倒入拌匀,即可食用。
材料:萧县面皮的辅料很有讲究,一般只放黄瓜丝、面筋。


有的商家加入榨菜,绿豆芽,花生米等材料。调料有盐、醋、味精、辣椒油,调面皮时放多少调料完全依照各人的口味来定。调好的凉皮皮子白里透亮、黄瓜丝现着绿、辣椒油敞着红,好吃又好看,是很不错的消暑食品。
面皮可以卷着吃。萧县面皮以前是没有调制的,大多是卷着吃,主要在集市中叫卖,一个中年阿姨,推着一个自行车,车后拖着一个圆盘,面皮的做法都是在盘中进行,摊开面皮撒上盐、滴两地香油、放上面筋、黄瓜。全程动作不过10秒钟,动作娴熟,绝对让你看的目瞪口呆,几乎每一个从萧县走出去的人都吃过萧县面皮,往往功成名就得萧县人回家时大鱼大肉不吃,先来一个萧县面皮,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也可以调着吃。随着社会的发展,萧县面皮技艺也在进步,出现了调的吃法,主要是选用手工做的薄面皮,切成大块状,配上面筋、黄瓜、滴上几滴香油、辣椒、甜醋自己放,特色主要体现在是否是手工面皮和秘制的辣椒油上,谁家的好不好吃,第一口便能知晓。
二、民间文学“鞭打芦花”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鞭打芦花》,是春秋末发生在萧国(即今萧县)的一则真实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闵子骞是中华民族的“孝悌”典范,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2006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鞭打芦花》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鞭打芦花”成孝道典范

“鞭打芦花”,是春秋末期发生在萧国(即今萧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闵子骞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这则故事反映了“孝道”这一儒家思想,蕴含着当时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弘扬了传统美德。这则故事长期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在主要情节不变,细节、语言各异的情况下,在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为流传,并被改编为地方戏和曲艺演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鞭打芦花》之所以可以从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之中脱颖而出,因其主要特征和价值都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它的流传时间长、地域广,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孝道”是社会对为人子女的一种道德规范,而抚育子女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故事中反映的“尊老爱幼”的问题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内容与方式紧密相关,反映了那时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活动。在《鞭打芦花》中,“衣”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道具,故事通过“衣”的对比,突显了“爱人”、“忠恕”和“尊老爱幼”的主题。与一般的民间故事相比,更集中、更深刻、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这正是它能在全国广泛、长久流传的根本原因。
另外,由于德行出众,又身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孔子和司马迁对闵子骞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为后人研究孔子“爱人”、“忠恕”的儒家学说提供了依据。
再从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来说,《鞭打芦花》体现的“孝”文化是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理念,自孔子开始,孝德便作为“仁之本”、“百义孝为先”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美德和道德原则,即使是当代提倡孝道文化也是安邦定国的举措之一,可见故事中的“孝”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看,《鞭打芦花》这则故事对传扬我国传统美德、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胡雨晨 于 2017-10-21 10:44 编辑 ]

TOP

格林童话十篇感悟 胡雨晨 2014211094

这是十篇童话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唯有纯真的爱才可破除罪恶的魔法;三是鼓励乐观地面对人生艰难,积极勇敢地追求TA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这其中包含的成长的要素、成长所需要的品质主要是:一:成长往往与苦难相伴,故事人物的人生经历是曲折起伏的,经历过磨难才成最终和王子(或公主)幸福的一起生活下去。二是成长需要爱(爱最重要)、乐观、善良、诚实、智慧、勇气、努力、积极向上、毅力和运气,不要贪婪,善良的人总是会有好报的。

《白雪公主》讲述了可爱又可怜的白雪公主受到继母的嫉妒、虐待和谋杀,逃到森林里,遇到七个小矮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克服了后母的诅咒,找到真爱的王子,从此一起幸福地生活下去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白雪公主是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环境了,爸爸是国王忙于政务,而继母偏偏又恶毒善嫉,对白雪公主极尽的苛刻。但即使白雪公主生活在这样一个无爱的、艰苦的环境下,她依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悲愤欲死,她每天唱着歌做后母给她留下的繁重的活计,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一切艰难和折磨。白雪公主历经磨难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青蛙王子》中英俊的王子被恶毒的巫婆施了咒语变成了丑陋的青蛙,在肮脏的深水潭里过活。但是王子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日日的等待,帮助善良的公主取回金球,得到公主的爱并破除了魔法。《睡美人》也是如此,因为美貌遭人嫉妒而被诅咒,直至遇到真爱之吻才能苏醒。《狼和七只小羊》《小红帽》都是告诉孩子们爱与智慧、勇气的。

《灰姑娘》是这十篇童话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它讲述了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这时,有一位仙女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了舞会,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很伤心,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灰姑娘》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就有希望。不管遭受多少刁难、欺凌和嘲讽,人都要对生活有希望。就像灰姑娘说的,继母可以剥夺她的优越生活环境,欺负刁难她,但是继母(任何人)都永远也不能剥夺她做梦的权力。我们要热爱生活,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不管生活有多苦,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地活着,即使极度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保持善良与积极的心态,最终是会获得幸福生活的。

灰姑娘现在逐渐成为出身寒门,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与努力,不断奋斗成为社会上层人的代称;灰姑娘还有一种庸俗的解释:被认为是出身贫寒、相貌秀美、企图借助婚姻傍上富家公子成为人上人的功利主义者。但是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灰姑娘永远是那个身处逆境,却乐观开朗,拥有梦想的人。她还是个大胆敢于追梦的人。

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灰姑娘,特别喜欢她“爱做梦”这个特点,每个人在少年时代,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功成名就、家庭事业美满、梦想着自己貌美如花,追求者众多,梦想着自己技艺超群、多才多艺。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被击破。也许成长的过程就是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个碎掉的过程吧。

后来,就特别喜欢灰姑娘身上的那种善良和不服输的信念。可以改变生活,可以追求自己的热爱。善良、诚实、勇敢的人,终有好报。

TOP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胡雨晨 2014211094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反对势力的坚强反抗。在这四个爱情传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充满挫折,人神相恋却违背天条、人与人相恋却被劳役拆散、人与妖相恋为世所不容、人与人相恋却被门第阻挡。但尽管爱情充满挫折,人们依然勇敢的追求真挚的爱情,反抗强大的反对势力,矢志不渝,生死不计,这样的忠贞和勇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蕴含着浪漫,坚贞,勇敢追求,反映了矢志不渝的曲折爱情,折射出中国劳动人民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崇尚追求和倾心向往。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 本帖最后由 胡雨晨 于 2017-11-21 22:56 编辑 ]

TOP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胡雨晨 2014211094
在中国民间社会里,民间文学故事的受众大多数是女性,古代民间女性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故事的传播也多是口口相传。女性在社会中,是受压抑的,也是受到歧视的。所以女性在民间故事的传播中,会进行自我女性意识的抒写。

一、现实社会男尊女卑,女性渴望有地位,所以在民间故事中女主角地位(声望)都很高,比如《牛郎织女》中的织女,是神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高门大户之女;《孟姜女哭长城》中的孟姜女也是来历非凡;《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是有着前年道行的蛇妖。

二、现实中的男人可能品行卑劣,对女人三心二意,而在女性的民间故事的文学想象中,男主人公对女主角都是有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对妻子爱人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这样的爱情是古往今来女性的追求,希望自己所爱的男人也深爱自己。如《牛郎织女》中的牛郎,善良勤勉,对织女一片真情,不畏天庭的威势,年年鹊桥来相会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虽有些呆气,但是其人也是善良可靠,对祝英台爱的是坟崩墓裂,双双化蝶,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典范。《孟姜女哭长城》中的范喜良,在被征徭役之前,也是翩翩公子,然而后来死于劳役。孟姜女的悲剧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悲剧,多数民间普通女性会对此深有同感,长歌当哭啊。孟姜女的形象可以说是无数女子的心中的热望,她们的丈夫远在长城(或者别的地方)服劳役,她们也想不远万里去寻找丈夫,寻找自己人生的依靠。《白蛇传》中的许仙,也是个善良、勤劳、老实的人,对白娘子也爱的深切,尽管在知道白娘子是蛇妖时,许仙很害怕,还犯下了错事让法海去收她,但是最终许仙后悔了,他对白娘子的爱突破了世俗、冲破了人与妖的殊途界限。

三是四大传说当中的女性都很有反抗精神,很有本领。

TOP

安徽宿州符离集烧鸡的传说(民间美食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第689-690页:民间美食传说441.“符离集烧鸡”。
讲述者:尹师傅(工人)
采集者:黎邦农,21岁, 合肥师范学院学生
时间:1958年采录于火车上
地区:安徽宿州符离县
基本内容介绍:
传说,当年符离城比较热闹,经营食品的店铺遍布集镇。有家菜馆,老板张头,带着女儿张莉和徒弟邵四做熟鸡卖。由于食品店太多,生意不好。到了夏天,卖不掉,又不能留,三天下来,鸡肉就变味了。一个夏天,张头竟把本钱赔的差不多了。于是张头就让邵四另找高门。邵四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与张莉起五更睡半夜锅上锅下忙活,早有了感情。一听张头让他卷铺盖走,就哀求师傅别赶他走,他会想办法渡过难关。张头答应他只要邵四能够想出做生意的法子,就一辈子不赶邵四走。邵四大喜,告诉了张莉。张莉得知邵四对改良熟鸡方子做好生意已有六七成把握时,就更加欣喜。不过,张莉告诉邵四,她爹重利不重义,在他们俩没有拜堂成亲之前,一定不能把熟鸡的配方告诉张头。邵四答应了。果然,邵四做的熟鸡销量很好。于是,邵四请求张头把张莉嫁给她。张头想着以后他就是地主了,不能把女儿嫁给邵四这么个穷小子,遂不同意,矢口否认。并且对邵四说,能待就待着,不能待就走人。邵四气不过,果真走了。张头让张莉做熟鸡,但是总也做不成邵四做的那样好吃,于是生意渐渐的又不好了。张头急得不行,张莉却不着急。原来这是张莉和邵四一起商量好的。张头后来果然妥协,答应邵四。邵四如愿以偿和张莉成亲,“张家红鸡店”后来改名为“邵四‘红鸡’店”,也叫“绍鸡店”,后来改进做鸡方子,也改了名字,干脆把黄灿灿的炸鸡叫做“烧鸡”。“烧鸡”越做越好,符离集烧鸡名声远扬。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好像咱们国家内陆地区受妈祖的影响较小,第一次知道妈祖是看了刘涛演的那个电视剧《妈祖》哈哈哈。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