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6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终于找到组织了

TOP

我想到的两个选题方向是:
1.长沙民间童谣《月亮粑粑》的人文情怀
2.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有关研究
  之所以想到这两个方向是因为与自己的家乡有关,《月亮粑粑》是我们长沙人口口相传的一首民谣,朗朗上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猜测与远古崇拜有关,“月亮粑粑”代表着月神。当然,长沙童谣非常多,值得我们关注。
详细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比如氏族祖先传说,地方风俗传说,节日传说等,其中一些也具有教育儿童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毛誉雯 于 2017-10-5 22:34 编辑 ]

TOP

我最喜欢的神——司夜女神尼克斯

尼克斯是司夜女神,她向人类以及诸神发号施令。其名字与“黑夜”同义,描绘了她的黑暗之光是如何从星空映射下来。她是希腊神话中最强大的女神之一。在古代艺术中,尼克斯被描绘成长着翅膀的女神或者司夜女神尼克斯 Nyx—The Goddess of Night战车的御者,有时还戴着由黑暗迷雾形成的光环。她的两个儿子修普诺斯和塔那托斯与她同行,星星尾随着他们,为天空绘上黑夜的颜色。尼克斯居住在塔耳塔洛斯,这既是一个地名也是她一个兄弟的名字。据说她像项链一样缠绕他三圈。传说,在塔耳塔洛斯的门口及门口上方,是天堂、大地及大海的起始。这位披着黑暗之袍的女神、睡眠的赋予者便住在这里。据说,“白天”和“黑夜”住在塔耳塔洛斯门后的同一个家中,然而他们从不同时出现。神话描述当白天或者黑夜中的一个,跨越大地的时候,另外一个则会在家中等待。尼克斯白天都会呆在家中,照料她那些黑暗邪恶的孩子们。而夜幕降临时,尼克斯便会离家,开始夜行。在路上,她会碰见赫墨拉(也就是“白天”),并互相问候。那时的赫墨拉刚结束她的白天之旅,踏上归途。尼克斯的确切出身是个谜。有些资料说她是爱神厄洛斯的女儿,也有说她和厄洛斯都是混沌之神卡俄斯的孩子。甚至有说尼克斯是厄洛斯的母亲,她在厄瑞波斯的怀中孕育了一个无胚蛋卵,多年以后,长有金色翅膀的厄洛斯便出生了。据说,那些喜欢恶作剧及犯罪的人都与尼克斯相处得非常好。许多关于背叛的故事都会讲述到长着黑色翅膀的尼克斯和她那些邪恶的行为。据称,在特洛伊战争中,保护间谍的人是尼克斯,而且她还与四处蹿跑的逃亡者以及窃贼一同为非作歹。在某些故事中也说到尼克斯会帮助减少生命的牺牲,例如把战士们分开。尼克斯与大多数女神不同。她对人类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尼克斯会根据情况带给你睡眠或是死亡。玛瑙代表尼克斯,因为它对驱赶噩梦非常奏效,同时也能抗压。对那些在白天里饱受痛苦的人来说,夜晚和尼克斯是一种让人欣喜的解脱。他们欢迎尼克斯走进他们的怀抱和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夜晚令人惊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潜伏在黑暗里的是什么,或者尼克斯的孩子们会做出些什么事情。而对有些人而言,白天和夜晚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很少关心尼克斯会做些什么,尽管尼克斯会毁掉白天所做的一切。尼克斯也并不完全代表黑暗或坏消息。夜晚也是一个灵感喷发的时候。据说,缪斯女神会在夜晚唱歌给诸神和尼克斯听。
其实我喜欢尼克斯的理由很简单,是出于她在我喜欢的一部美剧中是以一种拥有强大力量的幕后者出现的,给了我非常深的印象,她古老而强大,宙斯也要敬她三分,而且她的儿女众多,也都十分强大。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之前一直不太清楚阿波罗和太阳神的区别,看了你的帖子,感觉很有收获!

TOP

《白雪公主》——真诚待人,互惠原则
《白雪公主》我们最熟悉的情节当然是白雪公主与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和白雪公主与皇后之间的曲折恩怨。但其实我想站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相处的立场上,分析其中体现的交给我们的成长要素。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家里居住时,并没有好吃懒做,而是为七个小矮人收拾房子、做饭、洗衣服、纺线、缝补衣裳,尽心尽力的做自己能回报的事情,并且真诚善良。在面对拥有这样品质的白雪公主下,七个小矮人决定精心照料她,并且在危机关头帮助她。在我成长经历中,我明白只有当你真诚待人和与对方有着互惠的行为存在时,这种人际关系往往是最为稳定和可靠的。真诚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比如我在一个同学焦虑和狼狈的时候帮助了她,平时又经常关心她,那么在我遇到困难时,她也会成为我能够获得帮助的可靠者。

《青蛙王子》——言而有信
青蛙将公主的金球从水潭里取出来,不求别的回报,只希望能够与公主一起做个朋友,公主当时答应了,但是后面当青蛙来找她时,她却因为嫌弃青蛙长的丑,不想让青蛙进来。但这个时候幸亏国王纠正了她的行为,才让她后面能拥有幸福的结局。让我们试想,若当时公主背弃自己的诺言,而言而无信,那么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我们在成长中也是,诚信是我们必修的课,也是终身要坚守的原则之一。比如我要是对我的朋友言而无信,本来约好一起干一件事,但出尔反尔,那么别人下次也不会愿意再找你,你便失去朋友的信任。

TOP

回复 29# 的帖子

是的,我也觉得国王三观超正,对于你补充的表里如一,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很多童话里的公主形象以前没注意,现在细读才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外表的美丽过人,但精神层面却跟不上。

TOP

【有关楚歌、郢中田歌、楚地扬歌的历史文献记载】(补充)

春秋战国时代是楚歌的漫衍时期。楚人从“筚路蓝褛,以启山林”的蕞尔小国,到 “地方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楚歌是伴随着楚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类人才的相互大量流动,楚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流布于四方的。朱谦之先生说:“战国有一种合乐的歌,如荆轲之羽声慷慨,秦声之歌呼呜呜;也有一种以人声为主的徒歌,如秦青之抚节悲歌,韩娥之曼声哀哭,由现在看起来,这都可做‘楚声’的旁证。在文字方面,春秋时的歌辞都是很‘温柔敦厚’,而战国时候的歌辞,便都是激昂慷慨,如无羁之马,其流风即所谓‘楚辞’了。然《楚辞》一书所选录的,虽然只是战国的楚歌,而当时的‘楚声运动’,却实不限于一国,在宋叫做‘千钟’,在齐叫做‘大吕’,在楚叫做‘巫音’”⑿。“楚声运动”不限于楚国,只是地域不同命名有异而已。楚歌随着楚人的势力与文化所及,逐渐浸透于远及燕赵的北方地区。军事的征服与人员的流动,自然伴随着文化的渗透。楚文化对吴越、巴蜀以及湘黔、南岭一带的浸染在晚周时期已基本完成;对北地的影响虽源头很早,但进展缓慢且远不及对吴越之地那么深远。《论语·微子》所载《楚狂接舆歌》,《孟子·离娄》所载《沧浪歌》,《古列女传·贞顺篇》载鲁女陶婴所作《黄鹄歌》,《风俗通》载百里奚夫人的《琴歌》、《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客孟尝君时所吟《长铗歌》,《战国策·燕策》载荆轲所吟《易水歌》等等。这些典型楚歌因其独有的艺术特性以及各种缘由得以渡淮入西进北,从上述典型楚歌来看,足见各地文化的交融,促成了楚歌具有了更大的幅射范围。
因相近的地理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楚歌流布于吴越之地远甚于北方。据战国时史官所编的《世本》可知“越为华姓,与楚同祖。”《国语·吴语》韦昭注曰:“勾践,祝融之後,允常之子,华姓也。”《汉书·地理志》注引《世本》亦曰:“越为姓,与楚同祖,故《国语》曰:姓夔越。”所以《越人歌》一经翻译,就是地道的楚歌。楚与吴的关系在历史上总是“吴楚”联称,不仅地缘上“吴头楚尾”相联,甚至楚语和吴语都曾被看作同一种方言,陆法言《切韵》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浅,或滞于沉浊。”这里的“河北”指 “燕赵”,“江南”指“吴楚”,可见吴楚语言文化的同源性。吴、越、楚之间的长期争战,直至越灭吴,楚灭越,伴随着血与火的争战的是文化的交往与互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楚人如范蠡、文种、伍子胥等著名历史人物不仅为官吴越,而且直接影响着那一段历史的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至今的许多楚歌如《穷劫曲》、《渔父歌》、《申包胥歌》、《离别相去辞》、《河梁歌》等等,与《吴越春秋》所记载这一段历史故实直接联系在一起,故楚歌盛传吴越可知也。
从当时楚歌的不同地域文本来看,说明了先秦时代荆楚民歌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漫衍遍入南北,以至于使不少北方人自觉不自觉学习和运用楚歌,如《荀子·儒效篇》中的:“井井兮其有条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厌厌兮其能长久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虽然这是出自荀子散文中的一段韵文,与地道的楚歌不同,但体现了荀子对楚歌的学习和运用。这一方面说明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国力的增强与领土疆域的扩大,楚文化的发展己进入成熟时期;另一方面说明楚歌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时至战国末,楚歌可谓蔚为大观,是楚歌的成熟期。根据《宋玉对楚王问》的说法,在演唱技巧与难度上已然分出高低档次的不同: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郢中客所唱的几种歌曲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唱与和。在演唱艺术上分出了等级,难度系数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类歌曲。所谓“引商刻羽”,顾名思义,就是将“商”调与“羽”调互渗,造成似商非商,似羽非羽之感。所谓“杂以流徵”是说曲调中的“徵音具有流动的特征”,音高和节奏都存在着多变的、不定性的特点,这种转调的艺术技巧难度系数大,又有很高的音域要求,故“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按“郢中客”之说,难度级别最高的歌曲还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类歌曲,证之于《襄阳耆旧传》:“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復无《阳春》、《白雪》之名。”⒀由此可见当时楚歌兴盛而特重艺术讲究之一斑。
从社会层次来看,有宫廷楚歌和民间楚歌之别。据《楚辞·招魂》的描述:“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杨荷》些。竽瑟狂会,填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宫廷演唱《涉江》、《采菱》、《杨荷》、《激楚》这些楚地新歌时,有钟、鼓、竽、瑟等伴着歌声齐鸣,场面宏大,声音激越,气势非凡,以至于令宫廷上下都有震惊之感。
在民间则为“郢中田歌”,又叫“扬歌”,“扬歌”是以楚郢都为核心区,在江汉平原的杨水流域广为流传的荆楚民歌。由于“杨”、“扬”、“阳”、“漾”、四字互可通假。故《楚辞》中有《扬荷》、《扬阿》、《阳阿》之类的歌曲名,《招魂》中有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之句,《大招》中有“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之句,《九歌·少司命》中载有“ 晞女发兮阳之阿”之句,宋玉《对楚王问》中亦有:“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之说,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五《乐部·雅乐下》引《梁元帝纂要》曰:“古艳曲有北里、靡靡、激楚、结风、阳阿之曲。”等等,《楚辞》等古文献中大量出现《扬荷》、《扬阿》、《阳阿》之类的歌曲名,说明江汉平原的“扬(阳)歌”在楚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由此可断定,“扬歌”就是流传于江汉平原杨水流域的影响甚广的古荆楚民歌——楚歌。这类楚歌本是来自农家田间劳动为调节劳动节奏,以减缓疲劳所唱的劳动歌,属“田歌”,古代主要集中在以郢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所以又叫“郢中田歌”。据《寰宇记案·甲乙存稿》记载:“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一曰噍声,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音节极悲,水调歌或即是类。”“三声子”、“五声子”为楚歌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亦视需要各有增减。民歌本出自民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传唱不衰,故清代《随州志》仍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明日缘涧过山脊,闻郢中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其调,曰噍声子,一曰扬歌。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甚可听,然声悲哀,视安陆人所为黄花叶落,凄然有风土之感。”它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中,和声衬词以当地人们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为主,其旋律既有节奏舒展的散板式音调,也有节奏较紧凑的口语化韵腔。这种来自田间的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其领和相间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影响后世亦深远。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公里,属郢中腹地,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据考古发掘,商代阴湘城内有碳化稻谷和稻米多处,证实在 4 000 多年前这里就有水稻种植。马山民歌产生于当地民间,如流传久远的“扬歌”、“田歌”。据考证,马山农民插秧、扯草、收割、打场时所唱的五句子歌与史书记载的楚地扬歌、郢中田歌一脉相承,极为类似。


参考文献:
1.论先秦楚歌之滥觞与发展历程 孟修祥
http://wenku.todgo.com/chengrenjiaoyu/3959041548860.html
2.走近荆州马山民歌 余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