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我最喜欢的神——关圣帝君(关公)

我最喜欢的神——关圣帝君(关公)
其实关圣帝君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关羽啦,他的忠义大节、一身正气,永垂青史。作为三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关公是从人间英雄走上封神之路的。儒家尊他为“南天文衡帝君”、“ 武圣人”(“文圣人”可是孔子啊);佛教称他为“伽蓝护法”、“蓝天古佛”;道家尊他为“崇富真君”、“协天大帝”、“伏魔大帝”、“诩汉天尊”等。儒释道三家都奉关公为神,这种情况十分罕见;而且,关公也是在民间拥有最多祠庙的中国神明,可见关公魅力之大。
为什么关公能达到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呢?一是因为千百万民众十分崇拜关公“忠义仁勇诚信”的道德精神。二是因为历代帝王都视关羽为“忠义”的象征,屡屡加封,使关公从民间神灵上升到国家神灵。如今作为神的关公,已经远远超脱于历史上的关羽,被人民寄予了多种象征意义。他是商业之神,商人向他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他也是医药之神,因为传说他能驱灾降魔,所以百姓有个病痛都向关公求药医治。最重要的是,他能保国安民,除暴安良,保佑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关帝庙有一副楹联,充分概括了关公的地位: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谓荡乎难名。

TOP

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研究讲故事的方法难度是不是太大了?
我比较倾向于组长之前发在论坛里的研究方向……

TOP

《小红帽》与儿童成长

成长品质:
①乐于助人:因为小红帽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她。
②善良:小红帽为生病的外婆感到担心,同时又为自己能为外婆做点事情而感到高兴。即使被大灰狼骗去采花,也是希望外婆看到美丽的花儿能快点好起来。

成长考验:
①没有用心听妈妈的话:妈妈在小红帽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路上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别贪玩,快去快回。这是每一位家长在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同时都会担忧的问题,孩子太过天真,不能分辨好坏,容易受到欺骗。但是小红帽进入森林之后并没有按照妈妈的话去做,和大灰狼说话、去做额外的事情——采花,从而给了大灰狼可乘之机,招致危险。
②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不辨真假善恶:小红帽不认识大灰狼,更不知道大灰狼的残忍与狡猾,依旧很有礼貌地对待大灰狼,这反映出小红帽的认知范围较小,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好人与坏人。小红帽被大灰狼套近乎的话所欺骗,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孩子都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只要坏人一说跟家里人认识,小孩子就会放松警惕,轻信坏人的话。而且小红帽已经察觉到“狼外婆”的异样,却还天真地发问,没有及时逃走,反映出她的警惕意识和遇到危险的应对能力不足。

外部因素:猎人的帮助。
①猎人关心他人:猎人偶然路过,出于对生病的外婆的关心而进屋查看,这才发现屋子里是大灰狼。
②猎人细心谨慎:猎人本想直接砍死大灰狼,仔细一看才觉察到外婆可能被大灰狼吃了。
③猎人对小红帽的影响: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都救了出来,小红帽在猎人的影响下变得勇敢了,也知道了大灰狼是坏蛋,她和猎人一起把石头放进大灰狼肚子里,并把肚皮缝上,对大灰狼进行了惩罚。猎人不仅是小红帽的救命恩人,也是小红帽应对世间危险的引路人。

启示:小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牢记大人的叮嘱,遇事多留几个心眼,这样才不会上坏人的当。小红帽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听从妈妈的话,才会让自己和外婆都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没有猎人偶然的到访,那小红帽的故事就是一个悲剧了。

TOP

海南黎族女性文身成人礼资料整理

一、民间故事传说:
1、黎族创世史诗《吞德剖》中的传说:“看守天庭厅阶的天狗爱上了天帝的女儿婺女
星,在南蛇和蜂王的帮助下, 与婺女星结为夫妻。二人下凡后, 住在海南岛黎母山上, 二人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叫扎哈, 女儿叫姆拉。有一天, 天狗因年老体衰未变回人形被儿子扎哈误杀。之后, 天崩地裂,天狗的身躯化成了海南的山川河流。婺女叫儿女寻求天帝的帮助。天帝命天人为姆拉绣面文身,并告诉扎哈, 去人间找一绣面文身的姑娘, 娶她为妻。由于天人的失误, 将扎哈的母亲绣面文身。而姆拉贪恋天上美景, 与哥哥错过, 扎哈遇上绣面文身的母亲, 并娶她为妻, 生下阿寒阿弹姐弟俩。后天帝出面, 令婺女星上天复归星位, 并让绣面文身的妹妹姆拉替代了婺女星与扎哈在一起。姆拉不喜阿寒阿弹姐弟俩, 总是折磨二人,后来姆拉被毒蛇咬死。当时天上有两个太阳, 酷热难耐, 姆拉叫扎哈射日。扎哈箭射日月后, 日月破碎, 惹怒天帝。天帝下令放天河之水淹没下界以示惩罚。婺女星得知化作一只天鸟飞临黎母山, 告诉她的孩子阿寒和阿弹,洪水将要到来, 只有躲进密封的葫芦里才能得救。阿寒阿弹与众多动物躲在密封的葫芦, 躲过了洪水的劫难。大洪水之后, 人间只剩下阿寒阿弹姐弟俩。这时,雷公出场, 劝说阿寒阿弹姐弟俩结为夫妻,遭到拒绝, 姐弟俩为此分开居住。于是雷公分别告诉他俩, 在海边种田比在山里打猎要好过一些,并为阿寒纹了面。雷公叮嘱阿弹, 海边有穿裙子的绣面女在等着他。姐弟俩离开黎母山南下到了海边,三月三那天,他们见面了,对歌之后,他们结为了夫妻,生下四个儿子,而后分家立业,成为后世黎族四个支系。”
分析:这个传说反映了黎族先民上岛初期的生存状况,海南岛的黎族先民都是从岛外迁徙过来的,由于渡海幸存下来的人口少 ,最早的先民们不得不通过血缘婚配繁育后代。但是“母子婚配 ”、“兄妹婚配”是黎族先民在伦理上不能接受的,所以通过女性文身来使男子认不出,进而达到族外婚的效果。
2、“纳加西拉”传说:“黎族祖先生有一个女儿, 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后‘纳加西拉’(鸟名 )就含着谷类来养育婴儿。为了不忘记养育之恩, 黎族妇女直到今天还要文身,涂上各种颜色来仿效鸟的样子。”
分析:德国学者史图博认为,这个传说毫无疑问是起源于图腾(Totem)信仰 ,明显地显示了母权制的特征。
二、古籍记载:
由于海南黎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关于黎族文身的记载主要来自汉族的古籍记载。
1、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篇:“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孔颖达为“雕题”作疏:“非惟雕额, 亦文身也。”有学者考证 “雕题国”在今海南省中南部,这是关于海南黎族先民的文身习俗的最早的记载。
2、汉代:东汉杨孚的《异物志》:①“雕题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②“儋耳夷,生则镂其头皮,尾相连并; 镂其耳匡为数行,与颊相连,状如鸡腹,下垂肩上。”
这两段史料记载了黎族文身的具体部位是脸颊、耳朵、肩膀等身体部位,颜色为青色,图案形似锦衣、鱼鳞、鸡腹。
3、宋代:
①周去非的笔记小说《岭外代答》第 10 卷“蛮俗”:“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之。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会亲旧,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之以遍地淡粟纹,有皙白而绣文翠青,花纹晓了,工致极佳者。唯其婢不绣。邕州溪峒使女,惧其逃亡,则黥其面,与黎女异矣。”
②范成大的历史地理著作《桂海虞衡志》“志蛮”篇:“绣面乃其吉礼。女年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 而以淡粟纹遍其余地,谓之绣面女,婢获则否。”
③南宋•赵汝适的地理学著作《诸蕃志》“海南”篇: “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女既黥,集亲客相贺庆。惟婢获则不绣面。”
④北宋•乐史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169“岭南道十三”:“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尚文身, 豪富文多, 贫贱文少, 但看文之多少以别贵贱……女人文领,穿耳垂环。”
分析:宋代的记载大致相同。
①涉及到黎族文身起源的一个说法,即防止外族掳掠,为守节而文身。
②宋代海南黎族女性及笄时才文身,说明文身是其成人礼,而且是吉礼,要召集亲友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以示庆贺。
③宋代文身的实施者是女伴,文身图案是极细的花卉虫蛾,文身颜色是淡粟色。
④指出婢女不绣面,从文身多少看贫富贵贱,说明宋代黎族文身可能有区别身份的功能。
4、明代:
①顾岕的笔记体著作《海槎余录》:“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②王临亨的笔记体著作《粤剑编》:“黎人在琼崖儋、万之中,椎髻跣足,文身以花,细者为贵。”
③田汝成的笔记体著作《炎徼纪闻》:“男子文身椎结, 挟刀控弩。妇人戴篛笠、斓衣, 有裙而无袴。春时,笄女戏秋千以诱散仔,携手踏歌,名曰作剧。女伴互施针笔,涅两脸为虫蛾花卉,名曰绣面。”
④罗日褧的历史地理类著作《咸宾录》:“男女生周岁即文其身。周身画成诸花及八宝式,寻用细针挑刺出血,涂以青靛, 候三、四日涤去, 则花纹宛然。大家以此相尚,云:
不然,则上世祖宗不目为子孙也。”
⑤汤显祖的诗作《黎女歌》“黎女豪家笄有岁,如期置酒亲属至。
自持针笔向肌理,刺涅分明极微细。
点侧虫蛾折花卉,淡粟青纹绕余地。
便坐纺织黎锦单,拆杂吴人采丝致。
珠崖嫁娶须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戏。
女儿竟戴小花笠,簪两银篦加雉翠。
半锦短衫花襈裙,白足女奴绛包髻。
少年男子竹弓弦,花幔缠头束腰际。
藤帽斜珠双耳环,缬锦垂裙赤文臂。
文臂郎君绣面女,并上秋千两摇曳。
分头携手簇遨游,殷山沓地蛮声气。
歌中答意自心知,但许昏家箭为誓。
椎牛击鼓会金钗,为欢那复知年岁。”
⑥黄佐的地方志《广东通志》:“男文臂腿,女文身面。”
分析:
①明代黎族男女都文身,男的文臂,女的文身和绣面。
②不同黎区文身的起始年龄可能不同,有些地方仍然将文身视为女子的成人礼,有些地方则是男女周岁就文身了。
③明代的黎族文身具有“族群标志功能”(即认祖)和区别贵贱的功能。
④记载了文身的具体步骤:先画好图案,再用针刺出血,涂上颜料, 等上三四天才洗去,文身就完成了。
5、清代:
①屈大均的笔记体著作《广东新语》:“面涅花卉虫蛾之属, 号绣面女。其绣面非以为美, 凡黎女将欲字人, 各谅已妍媸而择配, 心各悦服,男始为女纹面,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 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又先受聘则绣手, 临嫁一夕乃绣面,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以为记号, 使之不得再嫁。古所谓雕题者此也。题, 额也;雕, 绣也。以针笔青丹涅之,有花卉虫鱼之属,或多或少。而世以为黎女以绣面为绝色, 又以多绣为贵, 良家之女方绣, 婢媵不得绣,皆非也。”
②张庆长的笔记体著作《黎岐纪闻》:“向来黎图皆注花脚黎曰下脚黎, 余询之黎人, 非下脚也; 其俗男妇俱于足胫刺纹数行,故名花脚。女将嫁,面上刺花纹,涅以靛。其花或直或曲,各随其俗,盖夫家以花样予之,照样刺面上以为记,所以示有配而不二也。
黎女多外出野合,其父母亦不禁。至刺面为妇,则终身无二。尝问之黎人,其俗以既婚即不容有私,有则群黎立杀之,故无敢犯者。”
③《儋县志初集》:上世琼地无人, 会有大蛇于黎婺峰竟生一女。生而能行,采食花果。及长, 有交趾人入山采香木, 见女而悦之, 遂作夫妻焉。生一子而交趾夫卒。蛇女思,母子相依, 无人作合, 百年之后, 谁复人种? 因命其子曰: ‘我与你处, 终非了局。不如汝由东而行,见有女人则取为妻; 我由西而行, 见有男人则以为夫。庶几载生载育, 不亦可乎?’其子应允,遂由东而行。蛇女设计,以刺划其面,而靛以涂之, 使面花, 子不认识, 遂亦相西方行。东西旋转, 母子相见,母知是子,子不知是母,因母子为夫妻。由是复生子女数人, 分为符、罗、楼三姓, 自相婚配。男则裸体,女则刺花,习俗至今不改。且男女皆食槟榔,齿黑如漆。意者,其‘裸人黑齿’之种乎。”
④樊庶《康熙临高县志》:“女至十五六则纹其手面,聘嫁皆用牛。”
分析:
①从《黎岐纪闻》的“花脚黎”可以看出清代的黎族文身具有“族群支系的标志功能”。
②《广东新语》和《黎岐纪闻》中,文了身才能嫁人,说明清代黎族女性文身具有“婚姻权利的标志功能”。 女性文身图案由夫家提供,标志其正式成为夫家宗族的人。
③《儋县志初集》记载了黎族文身起源的一种传说,说明黎族早期的文身具有“婚姻集团标志功能”,黎人借文身区别血缘和通婚对象。
④《康熙临高县志》关于文身年龄的记载说明文身确实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
⑤《广东新语》否定了前人的记载,但这种说法有待考证,因为每个时代文身发展情况都可能不同。
PS:
①汉人通过道听途说、间接了解、直接考察等方式记载的黎族文身资料,需要进行鉴别、考证和分析。
②文身区别贵贱的功能、男女周岁就文身等记载,尚未被现今的民族学调查所证实,还应该继续存疑。
③个别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的解读:“文身女性的角色形象不断发生改变,这与黎族社会父权不断加强、母权不断削弱有关。文身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不断被削弱,文身女子不断被世俗化,由氏族守护者变成需要氏族和男性守护的卑属者,最终文身成为黎族女性取悦于男性的一种装饰。随着黎族与外界交流的增多,作为一种装饰的文身,被社会尤其是男性世界否定时,黎族女性也开始否定文身, 甚至否定文身后的自己。这种否定标志着以文身为代表的维系黎族女性地位的母系文化残余在父权(夫权) 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将消解、退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黎族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高于男性,黎族男性十分尊重女性。

TOP

有一些网络上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 本帖最后由 王乙清 于 2017-11-16 21:1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三、海南黎族文身的主要功能
1、装饰身体的审美功能:民族学家吴泽林教授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黎族传统认为文身是女性美的标志。
①颜色美,浅黄色皮肤与蓝黑色文身的色调对比,突显文身图式。
②图式美:线条、圆圈、点等基本元素巧妙结合成各种图案,有的是简明的线条组合,有的是抽象的图形图案,有的是生动的动物图案,有的是规律的几何图形,富有对称的美感。各元素有规律地出现,还具有节奏性的美感。
2、群族标志功能:以前,海南岛上有黎、汉、苗、回四个民族,只有黎族有文身。此外,根据文身图案的不同,可以区分黎族不同的支系部落。文了身,才能认祖归宗。民国时期刘咸经过调查之后写道:“侾黎之面纹与生铁黎者有别, 水满峒黎与番阳营黎之面纹不同。 又如水满峒之各剃头黎所划面纹, 亦彼此不同;番阳营所属之侾黎与生铁黎村, 鸡犬之声相闻, 而两村黎妇所绘面纹, 大异。”
3、婚姻集团的标志功能:有关黎族文身起源的传说大都与婚姻有关。洪水泛滥使人类陷入绝境,为了繁衍后代,母亲或者姐妹不得不文身使得男子认不出,从而与男子成婚生子。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图腾的始祖实行族外婚的一种反映。黎人借文身表明自己的血缘归属,区分不同的通婚对象。
4、图腾崇拜的标志功能:黎族妇女文身的图案大到森林树木,小到昆虫米粒,都源于自然,这表现出黎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希望通过带有自然事物形状的文身来祈求自然的保护,文身图案也逐渐形成各部落的象征标志。
①动物类图案:
A.鳞彩类动物:龙、 蛇、 鱼等。黎族先民居住的海南岛水资源比较丰富, 大江大河不计其数,有很多鱼、蛇等。《黎母山传说》记载雷公破蛇卵生黎母,表明黎族很早之前就信奉蛇图腾。
B.蛙类图案:海南岛有许多蛙类,而蛙产卵多、生殖能力强,蛙类文身图案反映了黎人企盼多子多孙的思想。同时,黎族人民有感于青蛙从蛙卵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希望子孙也能像青蛙一样健康地成长与蜕变。
C.其他动物类图案,比如狗、鸟等动物的图案,与黎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②昆虫类图案:螳螂、蝎子等,表达黎人对昆虫的喜好或寄托消灾的期望。
③植物类图案:主要有树林形、草地形、谷粒形三类。一是祈求自然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存资源,二是表达多子多孙的愿望。
④其它类图案:日、月、山脉、田地、雷电、水等,表达黎人对自然的神化与膜拜。
5、躲避外族人掳掠的功能:黎族人在与外族的接触中往往处于劣势,黎族女性为了避免被外族掳掠,会主动去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女性害怕被国民党或日本人抓走就会主动甚至提前文身。
6、婚姻权利的标志功能:文身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标志着她们获得了成年人的资格,可以婚嫁了。而男性往往会选择文身图案漂亮的女子。

TOP

四、汉族对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影响:
两个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可能会相互接纳与融合;也有可能产生冲撞与冲突,最后文化劣势的一方被迫接受对方文化,改变自己的文化成分。汉族和黎族对文身的认识不同:黎族人认为文身是美的,是需要世代传承的祖先遗留的传统;汉族人则认为文身是丑陋的,是需要废除的野蛮陋习。所以汉族一直在阻止黎族文身传统的发展。
1、汉朝官员僮尹劝谕当地的黎族先民不要文身,但成效不大。
2、明代官员俞大猷在《 黎岐图说》中建议:“其各州县掌印官, 务将管下黎人严禁童女不得如前画面文身,男人务著衣衫,不得如前赤身露腿。”但是否施行以及效果如何,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3、清末,张之洞、 冯子材拟订《抚黎章程十二条》,虽未明确提及禁止黎族文身,但提到要用汉族文化同化黎族风俗,而文身是黎族主要的不被汉族认可的风俗之一,所以实质上他们推行了禁止黎族文身的政策。
4、民国时期,海南地方政府先后于民国七年和民国十三年发布禁止文身的布告,还处罚文身者,对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起到了相当的遏制作用。陈汉光抚黎时期采取的“ 移风易俗”措施遏制作用明显。
5、新中国时期:
①1958年5月20日,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文面”对妇女面部正常发育和容貌美观不利为理由,提出改革黎族部分妇女的“文面”习惯的方案条例。各级政府都强调文身是旧社会遗留的东西,谁若再敢文身就要被批斗,所以海南黎族传统的文身活动基本上被终止了。
②“文革”时期,黎族文身习俗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受到严格的禁止,对残存的文身活动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可以说彻底而全面地走向了消亡。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个别黎族地区的文身行为略有反复, 但已无法改变黎族文身“ 被终止” 的这个大趋势了。

TOP

五、海南黎族文身习俗长期保存的原因:
虽然历代汉朝统治者强力打压,但黎族文身习俗还是屡禁不止,保持了近两千年时间。
①黎族的文身是黎族族群得以健康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黎族依靠文身来辨别族群,避免了近亲婚配,以此来保证子孙后代的质量,大大降低后代子孙出现遗传病的几率,而且血缘关系较远的两性生育的后代,遗传父母的优点的几率更大。黎族女性持续数千年的文身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黎族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②黎族文身传说的传承:黎族女孩从小生活在文身的人群之中,受到文身传说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文身为美的传统观念逐渐在其心中积淀。到了需要文身的年龄,祖母、母亲或实施文身的年长女性与文身女子再次向她们讲述文身传说以及文身的理由,以缓解文身女子的紧张与痛苦。文身传说的口口相传对文身活动的延续起到了心理和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②封建时期,地方政府对黎区的控制有限。虽然归附于政府的“熟黎”越来越多,但“生黎”一直存在,禁止文身的政策在“生黎”地区往往不会得到真正的执行,因而黎族的文身传统得以保留。
③黎区闭塞的环境形成的文化隔离。海南岛长期与大陆隔离,而黎族人民又主要生活在海南岛的山区,环境更加闭塞,外来文化难以进入,使得黎族的传统文化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存期完整性并世代延续下来。
④黎族文身活动承载的文化功能。黎族文身不仅是黎族人民对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更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参见第三大点)

六、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施行了对海南黎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黎族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在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黎族文身文化被视为“落后的风俗习惯”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黎族人所放弃。除了少数文身者依然觉得文身很美之外,现在多数文身者已经觉得文身不好了,有人甚至忍痛用土方法或者现代美容技术去除她们的文身。缺乏新的文身传承者,再加上已文身者陆续去世,海南黎族文身的“活化石”越来越少,最终会因为现存文身者的全部去世而消亡。很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通过影像资料、口述史研究等方式,抢救和保留海南黎族文身文化的印记。
2、衰落原因:
①政府禁止黎族文身政策的推行。(参见第三大点)
②文身文化本身的不合理性:文身是对黎族女性身体的一种伤害,很多黎族女性是怕痛不愿文身的,只是迫于周围的压力才去文身。有黎族民歌唱道:“今年有了政府在, 照顾我们黎族仔。不让我们皮肉痛, 我们过得很开心。”
③审美的变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黎族人逐渐改变了以文身为美的观念,认为文身影响了容貌,对文身产生了抵触心理。此外,一些文身女性由于文身而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使得她们对文身的审美效果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后悔自己文了身。
3、抢救和保留的原因:
海南黎族文身对人类文化有重要的贡献。
①它是人类原始宗教精神世界的一种突出现象,表现出族群的哲学观念和深远理想。文身表现出海南黎族先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和谐相处的原始宗教精神,同时寄托了壮大族群、子孙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这对如今追求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人类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海南黎族文身图案是海南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色,体现了海南黎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④海南黎族文身图案中难以解释的符号是现代人类破解远古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素材。通过破译文身图案的符号象征意义,人类学家有可能破译远古人类生存状态之谜。

TOP

参考资料主要是视频和论文。
参考视频:
超星学术视频《海南岛黎族女性为什么延续数千年文身习俗》,海南大学文学院,周伟民教授主讲。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2528061
参考文献:
[1]黄淑瑶. 试述汉籍文献中黎族文身女性地位的变迁[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6):7-9.
[2]黄淑瑶. 神圣的消解与自我的迷失——从黎族文身诸说看文身女性角色演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5):88-95.
[3]纪晓璐. 肌肤上的装饰画——初探海南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J]. 美术教育研究,2014,(06):32.
[4]王献军. 汉文古籍中的黎族文身史料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02):1-7.
[5]王献军. 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被禁止”与“被终止”[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6):110-117.
[6]苏丽萍. 独特的历史遗痕[D].海南师范大学,2011.
[7]徐家林. 黎族妇女文身图案浅析[J]. 琼州学院学报,2008,15(06):16-19.
[8]赵全鹏. 黎族文身传说的发生与史学价值[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481-485.
[9]姚丽娟.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3):94-9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