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格林童话》中十大经典童话对儿童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请每个同学从以下故事中选一个分析其中对儿童成长的因素,如勇敢、乐观等品质,在下面发帖讨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谈童话当中的成长要素?
(如何理解成长问题,分析细节,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1、《白雪公主》
2、《青蛙王子》
3、《睡美人》
4、《狼和七只小羊》
5、《灰姑娘》
6、《小红帽》
7、《大拇哥》
8、《穿靴子的猫》
9、《勇敢的小裁缝》
10、《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TOP

从《格林童话》中的故事《狼和七只小羊》分析儿童成长影响因素

对于儿童成长,我们首先就是要注意培养儿童对于世界认识以及关注的意识,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逐渐的学会从生活当中去观察,去学习一些东西,才能够在大人有意的培养下学会开发自己的能力,学习生存技能。
狼和小羊都是自然界当中的生物,而且他们之间是敌对的关系,首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儿童就会首先对狼和羊这两种生物有所感知:它们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儿童是对于狼和羊这两种生物有着初步的感知,让他们的认知当中有这两种生物的存在,即认识世界。
狼和小羊都在喝水,狼想吃掉小羊。这个时候,儿童就会对狼和羊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他们是敌对的关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知道在自然界当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这样对狼和羊的身份以及习性就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形成一种初步的印象。即狼是凶恶的,羊是弱小的。
狼在下游喝水,羊在上游喝水,而去年小羊还没有出生,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不合常理的借口。对于儿童来讲,这种反常就会使得他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狼的狡诈,从而产生对羊的同情,也认识到自然界的残酷,自然界也并不完全美好。只有有实力的才能够战胜一切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这也就教育儿童要努力的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像自然界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坏蛋们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即使借口多么荒诞。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讲道理讲正义是不够的,有实力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像羊一样任人鱼肉,规则永远是强者制定的,历史永远是胜者抒写的,所谓弱国无外交也是这个道理。从长远来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从局部来讲,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战略上,我们坚持正义,坚信真理,从战术上讲,我们坚持策略,坚信实力。
在另外一方面,这个故事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困难是很可怕的,为了不让孩子们产生畏难的情绪,我们还要通过这个故事鼓励孩子要勇敢起来,勇敢的面对困难。
就像我们小时候怕黑一样,不敢走黑的地方,总是要人陪着,但当自己勇敢的试过自己一个人走过之后就会发展,其实困难并没有你想像当中的那么可怕。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经常只会看到故事当中最明显的部分,而忽视隐性的部分,但是儿童的模仿性,很快会让他们下意识的模仿,需要正确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从狼和小羊的身上,他们会将其歪曲的理解为欺负弱小,从而仗着自己的年级等优势欺负小朋友,这种就是不可取的。
每一个故事对于儿童的成长影响都会有两面性,因此老师以及家长都要对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做重要的关注,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TOP

《小红帽》与儿童成长

成长品质:
①乐于助人:因为小红帽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她。
②善良:小红帽为生病的外婆感到担心,同时又为自己能为外婆做点事情而感到高兴。即使被大灰狼骗去采花,也是希望外婆看到美丽的花儿能快点好起来。

成长考验:
①没有用心听妈妈的话:妈妈在小红帽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路上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别贪玩,快去快回。这是每一位家长在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同时都会担忧的问题,孩子太过天真,不能分辨好坏,容易受到欺骗。但是小红帽进入森林之后并没有按照妈妈的话去做,和大灰狼说话、去做额外的事情——采花,从而给了大灰狼可乘之机,招致危险。
②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不辨真假善恶:小红帽不认识大灰狼,更不知道大灰狼的残忍与狡猾,依旧很有礼貌地对待大灰狼,这反映出小红帽的认知范围较小,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好人与坏人。小红帽被大灰狼套近乎的话所欺骗,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孩子都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只要坏人一说跟家里人认识,小孩子就会放松警惕,轻信坏人的话。而且小红帽已经察觉到“狼外婆”的异样,却还天真地发问,没有及时逃走,反映出她的警惕意识和遇到危险的应对能力不足。

外部因素:猎人的帮助。
①猎人关心他人:猎人偶然路过,出于对生病的外婆的关心而进屋查看,这才发现屋子里是大灰狼。
②猎人细心谨慎:猎人本想直接砍死大灰狼,仔细一看才觉察到外婆可能被大灰狼吃了。
③猎人对小红帽的影响: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都救了出来,小红帽在猎人的影响下变得勇敢了,也知道了大灰狼是坏蛋,她和猎人一起把石头放进大灰狼肚子里,并把肚皮缝上,对大灰狼进行了惩罚。猎人不仅是小红帽的救命恩人,也是小红帽应对世间危险的引路人。

启示:小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牢记大人的叮嘱,遇事多留几个心眼,这样才不会上坏人的当。小红帽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听从妈妈的话,才会让自己和外婆都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没有猎人偶然的到访,那小红帽的故事就是一个悲剧了。

TOP

《穿靴子的猫》与孩童成长

《穿靴子的猫》与其他的童话故事不同的是主人公是一只聪明勇敢的猫,这其中有猫的品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主题也有猫食如何帮助自己的主人成长为真正的伯爵的主题。
      对儿童成长有利的故事因素在于猫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帮助了主人的。故事开篇小儿子在遗产分配中只得到了一只猫,不但不能养活这只猫自己的衣食也成问题,他想要杀了猫剥皮做一件衣服炖一次肉,为了自己的生存猫开始运用智慧并帮助主人成为伯爵。运用自己的聪明设计机关,勇敢而大胆地捕猎并冠以主人伯爵的名义献给国王、让菜地和麦田的人们帮助自己的主人在国王到来时一致说田地是伯爵的所有财产、面对食人的恶魔通过和他的周旋和利用食人魔的心理对他的欺骗达成了消灭恶魔并获得了他的城堡,国王也因为田地、城堡没有对伯爵的身份产生怀疑,还将公主嫁给它的主人,贫穷的小儿子从此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只关注故事的结局我们会看到一个精彩历险、扫除恶魔并最终获得了国王认可的励志故事。其中猫的聪明、勇敢和对这些品质的适时利用值得孩子学习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从成人的角度我们会看到这其中有许多“善意的谎言”,比如让田地的劳作者们欺骗国王和小儿子的伯爵身份本身就是一个预设的谎言,伯爵身份不是事实而是目的。还有非正常手段的达成目的的方法,比如在寻求劳作者们帮助时猫威胁他们如果不这么说就会被切成肉酱,在面对食人魔时消灭了食人魔后直接掠夺了他的财富——城堡和城堡中的一切。尽管目的是好的,但这些手段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甚至在日常中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用暴力手段威胁小朋友或是大胆地撒谎。同时故事的主人公是聪明夫人猫,小儿子什么努力也没有做就成为了真正的伯爵,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不用努力只要别人的帮助就可以,或是沉浸于得到一只这样的猫来帮助自己的幻想。这一部分的细节内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都是不利的。

TOP

从灰姑娘看个人成长

从灰姑娘看个人成长

        小孩子的阅读书目以童话为主,这是对儿童的启蒙,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教会小孩子生活的道理。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都有一个相似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在这里我主要以《灰姑娘》中的灰姑娘为主要对象,透过她的形象并结合实际来分析个人成长的经验。

        成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要素。生理外观上的变化只是成长的外在表现,是构成成长的因素之一,成长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成长。精神上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能力的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不断提升、对世界形成自我的思考以及通过努力达成预设目标等等。然而在这之中,成长品质是实现一切的基础。
        成长品质是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品质,是个人成长的必然要素。灰姑娘在后母和两个姐姐初到之时表现出热情与兴奋,并没有因为两个陌生人进入她的生活而感到厌烦,这是一种善良。当王宫的王子发出请柬,邀请女孩跳舞时,灰姑娘虽然受制于物质环境心有不安,但并没有使灰姑娘感到自卑进而泯灭对生活的期待,这是一种热情。当灰姑娘最终被王子寻觅到,与王子开启幸福的生活后,她并没有因故怨伤害后母和两个姐姐,而是待她们如初,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虽然童话故事是虚构的,但是童话中所展现出来的品质需要我们学习并继承。试想一个刻薄而又多疑的人怎么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又怎能取得预期的成就?善良是成长的根本,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弱小的。而当你对他人友善,他人也会以适当的方式呵护、关心、指引你。同样的事情由于主人公不同的品质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得到不同的经验。
        灰姑娘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成长为王妃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老婆婆的帮助。她在面对生活中的困苦时遇到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因素,并接受它,合理的运用它,为自己的成功做好了积淀。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种种困难,往往我们在抱怨没有助力的时候,其实都正在与助力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敢于接受并能够合理的运用,为梦想的实现提供可能。

        经常听见有人说 “天上能够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然而我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自身没有获取良好的品质,即便“馅饼”就在眼前,也会与其失之交臂。

[ 本帖最后由 马欣宇 于 2017-11-15 23:23 编辑 ]

TOP

壮族资料整理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壮族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与民族风俗。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牛(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镇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凿齿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人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从布伯的神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牙齿是布伯的象征,作为成人礼,希望孩子们成年以后都会勇敢,像布伯一样,成人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年的考验,意味着成年之后,他们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学会勇敢坚强,不能再像孩子一样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生存。

(《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陈金文)
《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提出《布伯》神话反映了“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二:一是,故事中雷王的相貌是“青蓝色的脸,鸟的缘,背上长一双翅膀,舌头像蛇信一般,一伸一缩,吐出一串串火花”,就此,他们以为,雷王可能是象征以鸟图腾为基础,还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因而雷王与布伯的斗争就意味着某一以鸟图腾为基础,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向布伯这个氏族部落发动战斗;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 “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在身上纹上图腾表达自己对于图腾的崇拜以及对表达自己对于力量的敬意,同时纹身也是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期待图腾可以给与自己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另外,在身上纹纹身需要很大的勇气,要忍受痛苦,这也算得上是对于成年的一种考验,只有有勇气面对,勇敢的接受,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再需要别人将自己在当成孩童和弱者。
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也是其文身的原因之一。
图腾崇拜(《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陈金文)
一、鸟的图腾
1、 壮族古代神话中的雷公形象是饶有风趣的。在红水河流域流传的《布伯》故事中,有白说:住在天上的雷王,生就一双灯笼眼,眨起来骨碌骨碌地闪绿光;它背脊上长有一对支膀,稍抖动就会刮起风暴。有的还说:雷王长着一副青蓝色的脸,鸟的啄,背上有一对舅膀;左手可以招来风,右手可以招来雨,他的舌头象蛇舌一样,前头开岔,从嘴里一吞吐,会发出一小串一小串的火花。显然,传说中的雷王是一只类似“鸟”的形象。那么雷公形象为什么会具有“鸟”的某些特征呢?我认为,这与壮族先民对图腾的崇拜有关。关于壮族图腾,有不少同志根据民族学、民间文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丰富材料,钱证其为青蛙。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原始人群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崇拜的动物也会有所不同,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崇拜的图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这些原因,一个民族并不总是以一物为其图腾。据一些古籍记载和专家考证,壮族先民也曾.有以“雒鸟”(即燕子)为图腾崇拜的。
2、在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粤)族群中,有一大支系称为“骆越”,分布于广西西南、广东西部。骆越活动的中心就是在今柳州以南的琶江、郁江流域。而那里正是后来称为壮族的土著民族的聚居地区,“骆越”无疑是壮族先民的本支。古老的百越(粤)族群,在传说记载中与“鸟”有密切的关系。·《水经注·浙江水>载:“(禹)崩千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拨草根,秋啄其秽”(《越绝书·越绝外传记传第十>)。《吴越春秋》亦载:“(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又说:“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其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端,以为百姓请命”(<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笋)。这里我们看到,越人不但对于曾给他们“助耕”的“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把这和“鸟”视为“神灵”,认为它会给人们带来吉祥之兆。同样,在古籍中对骆越地区的“鸟田”助耕也有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雏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是多为雒将。”(见《.经注》卷三七,引《交州外域记》)又,<十三州志》:“百粤有骆田”。雒,《说文》释为I“鹦其乌”,即玄鸟。据石钟健《试证越与骆越出自·同源》一文论证:“摊”意为小燕,“雒田这个词本身已经包函着一个‘鸟田’传说在内,是同一传说的不同称法。……由于‘雒鸟’助耕,所以摊人民感怀此鸟,便把它奉为图腾,从而他们自称为雒民”。(见《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些都充分说明,骆越人对“鸟田”助耕有感激之意,因此“摊乌”便成了骆越人民世代的祟拜之物。后来他们还把雒鸟的图象铸在铜鼓的船纹上,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此外,壮族的姓氏“陆”,在壮语中就含有“鸟”之意,壮族每年七月二十日举行的“太汪节”,就是对鸟王的殉难感怀而发的。由此可见,鸟”也是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之一。(《壮族神话中雷公形象的产生》苏志刚)
二、关于凿齿的来由
1、布伯斗一雷王、雷公发洪水、天地受毁火、伏依兄妹再创天地之说,折射出壮族先民亦经历洪荒毁火性的年代。雷王制造洪荒之前,给伏依兄妹一颗牙齿,种在园里长出大葫芦,洪水淹天,兄妹躲进葫芦漂上天得救。这里折射出三层意思:一是栽牙生葫芦,反映壮族先民有‘敲牙风俗”,敲下的牙,被看成是神圣之物;二是人类对洞穴崇拜的衍化因为人类最初居住于洞穴之中;三是对葫芦植物的崇拜。而兄妹成婚生下石头怪胎,反映古代亲血缘造成的畸形。(《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农冠品)
  2、 在广西壮族民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从前,天上住着掌管天界的雷土,脾气小好,看到小顺眼就这里劈劈,那里凿凿;地上住着人类,人们的首领是布伯;有一年,雷土到人问来玩,吃喝之后提出要向人类收租的要求;可是聪明的布伯设计使雷土连续三年都一无所获;雷土气得将天上的水全堵住,于是人问大旱;布伯带人去扒开天河,雷土知道后更加生气;于是让天升高,严加看管天上的水;布伯于是跑到天上找雷土算账,逼雷土降水;雷土假意答应,实际却计划行凶报复。布伯于是设计抓住雷土并将其关进谷仓,叮嘱自己的儿女伏依姐弟看管雷土,自己上街买盐来腌制雷土肉;雷土耍小手段骗伏依姐弟给他水喝,伏依姐弟小知其中缘由给了蓝靛水,雷土喝完脸变成青蓝色,恢复了力气;他逃出谷仓,将一颗牙齿给伏依二人以报答救命之恩;雷土回到天上报复人类降卜洪水,人类几乎灭绝,但伏依姐弟依靠牙齿长成的葫芦躲过一劫;布伯乘着伞船上天与雷土打斗起来,还砍掉了雷土的脚;雷土叫蛟龙撤去洪水,由于洪水退得过猛,布伯被摔死了;他那颗红心飞到天上化作了启明星,也就是太白金星;洪水消退后,伏依姐弟回到地上,成亲后重新繁衍人类。(《壮族神话布伯斗雷王的悲剧性分析》胡月馨)
三、牛文化的崇拜(《壮族牛文化的民俗学研究》戈梅娜)
四、关于蛙的崇拜(壮族的图腾)(《》)(《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农冠品)
五、祖王和汉王的故事中体壮族成人礼的习俗
    传统社会的青年男女,生理上的成熟还无法使其成为所属社会的正式成员,而只有经过了社会要求的成年礼仪式才真正获得了成年人婚娶、知晓氏族社会的历史知识、参加社团活动等权利。“没有行过成年礼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年龄,永远归入孩子之列。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要经过加冠命字的人生礼仪而标示其社会身份的转变,才有资格进行祭祖、婚娶、出征等。部落社会女子的成年一般以初潮为标志,初潮时要接受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禁闭,禁闭期间要遵守严格的Taboo,还有黯面,割阴蒂等,而后才能结婚。“许多社会只强调男子而不强调女子的成年礼”,男子的成年仪式过程一般是:男子性成熟时离家,被交给一个长老或祭司,这些人集中在一起与外界隔离,在隔离房子里接受有关氏族社会的历史知识、社会规约、狩猎知识、图腾禁忌等内容,并要经历肉体上痛苦而残酷的考验:凿齿、穿鼻、纹身、割礼、鞭答、在身上烧炙瘫痕、放置深山老林等。通过这些考验的人,经过一番洗礼后,才能成为部族的正式成年男子。这些形式除了考验男子的勇气、胆量、耐力、能力等外,还出于另外的目的。普罗普认为这些仪式的思想基础是“假定男孩在举行仪式时是死去然后重新复活成为新人”。弗雷泽认为,这种“拟死复生”的成年礼源于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要用一个动物或精灵或其他强有力的神物建立相互感应的关系,“以便使人能把自己的灵魂或灵魂的某些部分安全地寄存在对方身上,并且又能从对方身上获得神奇力量”。列维一斯特劳斯也认为这种成年礼是在人与神秘实在之间建立互渗,从而获得新的灵魂。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是:认为接受授礼者必须要经过一场生死考验和灵魂的转移,“暂死”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获得“重生”后,才正式成为部族的成年男子,享有成年男子相应的社会权力。 汉王和祖王故事被吸收进磨教经书中,不可避免地会染上宗教信仰的色彩,在流传中也会产生各样的变异,但从它的一些基本情节中仍然能看到一些古代社会成年礼仪式的余音。汉王在财产分配中受到欺负,祖王还“推汉王出去,打汉王逃走”。故事以离家为开场,与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以暂离为开端是一致的。汉王逃走后,“去到武当山,干栏十间九家”,去到交趾,与交人做伴,同吃同喝,并一起“制造骨柄刀,制造铜柄刀”。武当一北,交趾一南,相距甚远,尽管不现实,但都表达了汉王来到了离故土很远的地方。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很可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这对故事的进展无关紧要。笔者以为,这个“十间九家”的干栏正是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大房子”,而这些与汉王同吃同睡同劳动的交人则是与汉王一起接受授礼的男青年。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出现的“大房子”,普罗普认为是“男性公房”制度的体现,它是在一定时期,“那些进入性成熟期又尚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已经不与父母合住,而是要搬到专门为此而建的大房子里去” 。虽然汉王和祖王故事里的“大房子”不具备俄罗斯故事中“大房子”的特点,如四周有围障的宫殿,入口被堵住或关闭等,但其却符合了壮族传统居住方式干栏建筑的特点。至少它符合庞大这一特点,更主要是它的功能与男性公房是相契合的。汉王与交人共同生活,一起吃睡,一起学习生产技艺。后来他的这些“林中兄弟”还同汉王一起去接受他父亲给予的考验。虽然这一内容经诗中并未有过多的描绘,但是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故事接下来发展到了汉王接受含有死亡危险的难题,提出考验的是汉王的父亲“王”。大多数学者认为,汉王和祖王故事反映了阶级社会长幼子争夺财产的社会现实。而汉王和祖王并不是亲兄弟,所以这样的解释似有牵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汉王和祖王“相争百灵鸟印,相争父的财产”,百灵鸟印经诗中解释为土司的专用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土司制度明清才实行,而汉王和祖王故事中有更为古老的内容,这当是故事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异。而“王”拥有权力和财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笔者以为,父亲给汉王提出含有死亡危险的难题是汉王王位继任前的考验,这也与汉王“复活”之后拥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相一致。父亲病重,“想吃活的黄掠,想吃整只黄掠”。于是汉王去山林中打猎,祖王动手打大哥,谎称以为是猎物。连续经历了两次这样的考验。汉王猎得黄掠后,父亲又“想喝官人洞水,想喝女阴洞果”,汉王与他的军兵一同“挖下三丈深,掘下七丈高”才见到清凉水,但是用竹筒舀不上来,担不上来。汉王用木做梯子,“下第三级梯子,尘土落下沙沙,下第四级梯子,碎土掉下头部上面,下第五级梯子”,“成堆石掷向兄长,铜刀跟向兄长头”。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渡往另一个世界有很多变体,主人公变成鸟飞走了,或让鸟拖着,或让马驮着,或坐着飞毯,或划着大船,形式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前往另一个世界。登梯子或攀绳索也是渡越的方式之一。“在古代埃及人的某些木乃伊身旁能找到一些小巧的梯子,灵魂们可以顺着这些梯子入地或登天。普罗普认为,渡越的这些技术手段是较早时期观念的变形,但他们都是要渡往彼世。壮族宇宙观念中,有“三界说”,“四届说”。“三界”指天上、人间、水下,雷神掌管天界,布洛陀管理人间,图额掌管水界。“四届”再加上森林,由老虎管理。汉王登梯子取水正是经历“死亡”前往水界,这与成人礼仪式中经过“暂死”获得灵魂的转换是殊途同归的。“死亡”考验之后是“复活”。汉王在接受死亡考验的时候,获得了相助者雷神和图额的帮助,成功复活并获得了支配世界的权力。在布依族《安王和祖王》中,安王的脚都变成了雷公脚,脚变成了鸭脚。普罗普说“化为其图腾或其相助者的本领,是支配权力的最古老的形式。"在《安王和祖王》中,安王的生母是鳃鱼化身的,相助者是他的外婆,他的舅舅。在《磨漠皇祖王一科》中,汉王求救喊道,“图额正是伯母儿,雷神正是婶母儿”。这正契合了年轻人举行授礼仪式的经历,普罗普引用韦伯斯特的话解释说,“当年轻人准备迎接充当相助者的神灵时,他期盼的不是随便什么人,只是来自其氏族的相助者。"在雷神的帮助下,汉王上到天界,拥有了强大的神力。他能使唤动物,“做老鼠吃禾苗根,做鸟吃禾苗梢”,“做野猪进水田,做山羊进舍地,麻雀吃稻谷梢,猿猴吃小米稻”,“我做七万螟虫,我做七万飞蛾”,他还能控制疾病,“十二缸红屎,十二缸血屎”,“我做麻疹做天花”,更厉害的是,他还能控制日月星辰,“做箱子装星星,做柜子装太阳”,让天地永成黑暗、夜晚。这些动物、疾病等都可看作是汉王的相助者,普罗普在引用博厄斯关于一个年轻人控制了一头熊的传说后解释说,“重要的不是凭借动物的体力,而是凭借它的关系,凭借它属于整个动物王国。同样的,汉王对这些动物、疾病、日月星辰的支配,并不完全是凭借的这些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属的整个自然界,因此在其他异文中替换成了其他具体的事物也是可能的。这显示了汉王通过了就任王位前的生死考验,获得了支配自然界的神力。年轻人在传授仪式中,获得关于巫术、禁忌、社会法规、神灵信仰、祖先祭祀等知识,萨满、祭司等继任者更如此。(《壮族汉王和祖王故事与成年礼》)胡艳
六、国内外对人生仪礼的研究(《现代社会中传统成人礼的传承》马伊超)
七、(《亲历神奇的壮族——女子太阳节》朱法飞)女子的成人礼
八、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
《一幅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壮族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它以壮锦为线索,通过织壮锦——失壮锦——寻壮锦——找回壮锦的整个过程,在三兄弟言行的相互比较中肯定了故事主人公勇敢、坚毅、执着的性格,反映了壮族群众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与伦理观。《一幅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作品,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阿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阿妈织壮锦的手艺远近闻名,她织的小花小草、鸟兽鱼虫,看起来活生生的,十分传神。她把手织的壮锦拿到集市去卖,谁看到都喜欢。有一天,老阿妈卖了壮锦拿着钱要去买米,路过一家卖画的店铺,里头有一幅画真是好看极了!阳光照耀着花园和房屋,照耀着丰收的田园,青菜和果树仿佛在风中唱歌,鱼塘泛起金光,一群群鸡鸭牛羊在野地觅食玩耍。“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做梦时一定曾经到过这里。”老阿妈站在画前看了又看,喜欢极了。于是她拿出手上所有的钱,把画买了下来。她决定把画上那美丽的景象织成一幅壮锦。
老阿妈不分昼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睛都熏坏了。眼泪淌到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鲜血滴在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老阿妈伸了伸腰,擦着熬红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开心。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边刮过来,把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朝东边飞去了,一转眼就不见了。
老阿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
大儿子出发了,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做样板了。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等石马吃到第十颗杨梅果时,你就跨到它的背上,然后要经过烈焰熊熊的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
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倒在床上,不见大儿子回来,又让二儿子去寻找。二儿子也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得骨瘦如柴,眼睛也哭瞎了。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
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
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三儿子说明了来意,仙女们答应织完后马上还给他。
三儿子收好壮锦,马上往回赶。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红衣仙女因为喜欢壮锦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模样也织到了壮锦上。
三儿子回到家里,老阿妈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老阿妈的眼睛都照亮了。她一骨碌爬起来,笑眯眯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说:“孩子,屋里黑漆漆的,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下看吧。”
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铺展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展、拉长,把方圆数十里的地都铺满了。老阿妈住的茅草屋不见了,只见眼前是漂亮的房子、美丽的田园,和壮锦上织的一模一样。花园里有个红衣姑娘正在看花,原来她就是那个红衣仙女。
三儿子和美丽的仙女结为夫妻,从此和老阿妈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大儿子和二儿子花光了老奶奶给的金子,变成了两个叫花子。他们没脸去见老阿妈和弟弟,只得到处去乞讨。据说,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流浪,还在乞讨呢。

在原始社会,男孩要成为社会公认的男子汉,他的身体或生理上的成熟只是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成年仪式或入社仪式才是最重要的。如不让睡觉#不给东西吃#鞭笞#杖击#棍棒击头#拔光头发#敲掉牙齿#黥身#割礼#放血#毒虫咬#烟薰#用钩子刺进身体钩着吊起来#火烤等。在《一幅壮锦》的传说中,老母亲某种意义上扮演了仪式主持人的形象,让三个儿子踏上寻锦之途接受成人礼的考验。

TOP

另外一个版本的《一幅壮锦》

古时候,大山脚下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几间茅屋。茅屋里住有一个妲布(壮语:老妇人的意思),她的丈夫死去了,剩下三个孩子。大孩子叫勒墨,二的叫勒堆厄,最小的叫勒惹。
妲布织得一手好壮锦。锦上织起的花草鸟兽,活鲜鲜的。人家都买她的壮锦来做背带心,被窝面,床毡子。一家四口,就靠妲布的一双手来过日子。
有一天,妲布拿起几幅壮锦到圩(xū)(集市)上去卖。看见店铺里有一张五彩的画,画得很好。画上有高大的房屋,好看的花园,大片的田地;又有果园、菜园和鱼塘;又有成群的牛羊鸡鸭。她看了又看,心头乐滋滋的。
本来卖锦得的钱,打算全都买米的,但因为爱这张画,就少买一点米,把画买了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妲布几次坐在路边打开画来看。她自言自语地说:“我能生活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就好了。”
回到家,她把图画打开给儿子们看,儿子们也看得笑嘻嘻的。
妲布对大仔说:“勒墨,我们最好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啊!”
勒墨撇撇嘴说:“阿咪(壮语“妈”的发音mie),做梦吧!”
妲布对二仔说:“勒堆厄,我们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才好啊!”
勒堆厄也撇撇嘴说:“阿咪,第二世吧!”
妲布皱着眉头对小仔说:“勒惹,不能住在这样一个村庄里我会闷死的。”说完,长长叹了一口气。
勒惹想了一想,安慰妈说:“阿咪,你的锦织得很好,锦上的东西活鲜鲜的。你最好把这张图画织在锦上,你看着看着,就和住在美丽的村庄里一样了。”
坦布想了一会,啧啧嘴说:“你说的话很对,我就这样做吧!不然我会闷死的。”
妲布买起五彩丝线,摆正布机,依照图画织起来。
织了一天又一天,织了一月又一月。
勒墨和勒堆厄很不满意妈这样做。他们常拉开妈的手说:“阿咪,你尽织不卖,专靠我们砍柴换米吃,我们太辛苦了!”
勒惹对大哥、二哥说:“让阿咪织吧,妈不织会闷死的。你们嫌砍柴辛苦,由我一个人去砍好了。”
于是一家人的生活,就由勒惹不分日夜地上山砍柴来维持。
妲布也不分日夜地织锦。晚上用油松燃烧起来照亮。油松的烟很大,把妲布的眼睛也熏坏了,红巴渣的。可是,妲布还是不肯歇手。一年以后,妲布的眼泪滴在锦上,她就在眼泪上织起了清清的小河,织起了圆圆的鱼塘。两年以后,妲布的眼血滴在锦上,她就在眼血上织起了红红的太阳,织起了鲜艳的花朵。
织呀织的,一连织了三年,这幅大壮锦才织成功。
这幅壮锦真美丽呀!
几间高大的房子,蓝的瓦,青的墙,红的柱子,黄的大门。门前是一座大花园,开着鲜艳的花朵。花园里有鱼塘,金鱼在塘里摆尾巴。房子左边是一座果园,果树结满红红的果子。果树上有各种各样的飞鸟。房子右边是一座
菜园,园里满是青青的菜,黄黄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鸡鸭笼。牛羊在草地吃草,鸡鸭在草地上啄虫。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满是金黄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过,红红的太阳从天空照下来。
“啧,啧,这幅壮锦真美丽啊!”三个孩子赞叹着。
妲布伸一伸腰,擦着红巴渣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痛快。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方刮过来,“劈卜”一声,把这幅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一直朝东方飞去了。
妲布赶忙追了出去,摇摆着双手,仰着头大喊大叫。啊呀!转个眼壮锦不见了。
妲布昏倒在大门外。
三兄弟把妈扶回来,睡在床上。灌了一碗姜汤,妈慢慢醒过来。她对长仔说:“勒墨,你去东方寻回壮锦来,它是阿咪的命根啊!”
勒墨点点头,穿起草鞋,向东方走去,走了一个月,到了大山隘(ài)口。
大山隘口有一间石头砌的屋子,屋子右边有一匹大石虎。石虎张开嘴巴,想吃身边一蔸(dōu)红红的杨梅果。屋门口坐着一个白发老奶奶。她看见勒墨走过就向他:“孩子,你去哪里呀?”
勒墨说:“我去寻一幅壮锦,是我妈织了三年的东西,被大风刮往东方去了。”
老奶奶说:“壮锦是东方太阳山的一群仙女要去了。她们见你妈的壮锦织得好,要拿去做样子。到她们那里可不容易哩!先要摘下身边的杨梅果。再让它吃了十颗杨梅果,你跨到它的背上,打它三拳,它就驮你去太阳山。在
路途中要经过熊熊大火的发火山,石虎钻过火里,你得咬紧牙根忍耐,不能喊痛;只要喊一声,你就会烧为火炭。越过了发火山,就到汪洋大海。海里风浪很大,会夹着冰块向你身上冲过去。你得咬紧牙根忍耐,不能打冷战;只要打一个冷战,浪头就把你埋下海底。渡过汪洋大海,就可以到达太阳山,问仙女要回你妈的壮锦了。”
勒墨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激,他脸刷地青起来。
老奶奶望望他的脸,笑笑地说:“孩子,你经受不起苦难的,不要去吧!我送你一盒金子,你回家好好过生活吧!”
老奶奶在石屋里拿出一小铁盒金子交给勒墨。勒墨接过小铁盒回身走了。
勒墨一路走回家,一路想:“有这一小盒金子,我的生活好过了。可不能拿回家呀,四个人享用哪有一个人享用那么舒服呢?”想着想着,他就决定不回家,转身向一个大城市走去了。
妲布病得瘦瘦的,躺在床上等了两个月,不见勒墨转回家。她对第二个儿子说,“勒堆厄,你去东方寻回壮锦吧。那幅壮锦是阿咪的命根啊!”
勒堆厄点点头,穿起草鞋,向东方走去。走了一个月,到了大山隘口,又遇着老奶奶坐在石屋门口。老奶奶又照样对他说了一番话。勒堆厄也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激,他脸孔刷地青了。
老奶奶交给他一小铁盒的金子。他拿着小铁盒,也和大哥的想法一样,不肯回家,向着大城市走去了。
妲布病在床上,又等了两个月,身体瘦得象一根干柴棒。她天天望着门外哭。原来是红巴渣的眼睛,哭呀哭的,就哭瞎了,看不见东西了。
有一天,勒惹对妈说:“阿咪啊!大哥二哥不见回来,大约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我去吧,我一定要把壮锦寻回来。”
妲布想了一想,说:“勒惹你去吧!一路上留心自己的身体啊!附近的邻居会照顾我的。”
勒惹穿起草鞋,挺起胸脯,大踏步向东方走去。只消半个月就到了大山隘口。在这里又遇见老奶奶坐在石屋门前。
老奶奶照样对他说了一番话,接着说:“孩子,你大哥、二哥都拿一小盒金子回去了。你也拿一盒回去吧!”
勒惹拍着胸脯说:“不,我要去拿回壮锦!”随即摘下杨梅果,让石虎伸嘴就吃杨梅果。勒惹看它吃了十颗,立刻跳上虎背,打了三拳,之后,他抓住虎毛,两腿一夹,石虎仰起头长嘶一声,“必里卜碌”地向东方跑去。
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发火山。红红的火焰向人虎扑过来,火烫着皮肤,嗞嗞地响。勒惹伏在虎背,咬紧牙根忍受。约摸半天才越过发火山,跳进汪洋大海里。海浪夹着大冰块冲激过来,打得又冷又痛。勒惹伏在虎背上咬紧牙
根忍受着。半天工夫,跑到了对岸。那里就是太阳山了。太阳暖暖烘烘地照在勒惹的身上,好舒服啊!
太阳山顶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房子,里面飘出女子的歌唱声和欢笑声
勒惹把两腿一夹,石虎四脚腾空跃起,转眼到了大房子的门口。勒惹跳下虎来,走进大门,看见一大群美丽的仙女围在厅堂里织锦。阿咪的壮锦摆在中间,大家依照它来学织。
她们一见勒惹闯进来,吃了一惊。勒惹把来意说明了。一个仙女说:“好,我们今晚上就可以织完了,明天早上还给你。请你在这等一晚吧。”
勒惹答应了。仙女拿了许多仙果给他吃。仙果味道真好啊!
勒惹身体很疲倦,靠在椅子上呼呼睡着了
夜里,仙女们在厅堂上挂起一颗夜光珠,把厅堂照得明亮亮的。她们就连夜织锦
有一个穿红衣的仙女,手脚最伶俐,她一个人首先织完。她把自己织的和妲布织的一比,觉得妲布织的好得多:太阳红耀耀的,鱼塘清溜溜的,花朵嫩鲜鲜的,牛羊活灵灵的。
红衣仙女自言自语地说:“我若是能够在这幅壮锦上生活就好了。”她看见别人还没有织完,便顺手拿起丝线,在妲布的壮锦上绣上自己的像:站在鱼塘边,看着鲜红的花朵
勒惹一觉醒来,已经深夜,仙女们都回房睡觉了。在明亮的珠光下,他看见阿咪的壮锦还摆在桌子上,他想:“明天她们若是不把壮锦给我,怎么办呢?阿咪病在床上很久了,不能再拖延了啊!我还是拿起壮锦连夜走吧。”
勒惹站起来,拿起阿咪的壮锦,折叠起来,藏在里衣袋里。他走出大门,跨上虎背,两腿一夹,石虎趁着月光,“必里卜碌”地跑了。
勒惹咬紧牙根,伏在虎背上,渡过了汪洋大海,翻过了发火高山,很快又回到大山隘口。
老奶奶站在石屋前笑哈哈地说:“孩子,下虎吧!
勒惹跳下虎来。过了一会儿,石虎又站在杨梅树边不动了。
老奶奶在石屋里拿出一双鹿皮鞋,交给勒惹说:“孩子,穿起鹿皮鞋快回去吧,阿咪快要死了!”
勒惹穿起鹿皮鞋,两脚一蹬,一转眼就到了家。他看见阿咪睡在床上,瘦得象一根干柴,有气无力地哼着,真的快要死了。
勒惹走到床前,喊一声“阿咪”,就从胸口拿出壮锦,在阿咪面前一展。那耀眼的光彩,立刻把阿咪的眼睛照亮了,并且阿咪变得年轻了许多。她一骨碌爬起床来,笑咪咪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她说:“孩子,茅屋里墨黑墨黑,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光下看吧。”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展铺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宽,伸宽,把几里宽的平地都铺满了。
妲布原来住的茅屋不见了。只见几间金碧辉煌的大房子,周围是花园、果园、菜园、田地、牛羊,象锦上织的一模一样。妲布和勒惹就站在大房子门前。
忽然,妲布看见花园里鱼塘边有个红衣姑娘在那里看花。妲布急忙走过去问。姑娘说,她是仙女,因为像绣在壮锦上面,就被带来了。
妲布把仙女邀进屋里,共同住下。
勒惹和这个美丽的姑娘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妲布又邀附近的穷人也来这个村庄住。因为她在病中,得到他们的照顾。
有一天,村旁来了两个叫花子。他们就是勒墨和勒堆厄。他们得了老奶奶的金子跑到城里去大吃大喝。不久,金子用完了,只得做叫花子,讨乞过活
他们来到这个美丽的村庄,看见阿咪和勒惹夫妻在花园里快快乐乐地唱歌。他们想起过去的事情,没脸进去,拖起讨乞杖跑了。

TOP

与现代的融合

广西现代舞团先锋谷舞点典2016年度巨作根据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改编的现代舞剧《遗失之锦》将在广西儿童剧院上演。壮锦不再只是一幅编织物,里面交织着执念,梦想,迷失,与和解。这是一场与传统壮族文化不谋而合的集体成人礼

[ 本帖最后由 陈敏12 于 2017-11-16 18: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海南黎族女性文身成人礼资料整理

一、民间故事传说:
1、黎族创世史诗《吞德剖》中的传说:“看守天庭厅阶的天狗爱上了天帝的女儿婺女
星,在南蛇和蜂王的帮助下, 与婺女星结为夫妻。二人下凡后, 住在海南岛黎母山上, 二人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叫扎哈, 女儿叫姆拉。有一天, 天狗因年老体衰未变回人形被儿子扎哈误杀。之后, 天崩地裂,天狗的身躯化成了海南的山川河流。婺女叫儿女寻求天帝的帮助。天帝命天人为姆拉绣面文身,并告诉扎哈, 去人间找一绣面文身的姑娘, 娶她为妻。由于天人的失误, 将扎哈的母亲绣面文身。而姆拉贪恋天上美景, 与哥哥错过, 扎哈遇上绣面文身的母亲, 并娶她为妻, 生下阿寒阿弹姐弟俩。后天帝出面, 令婺女星上天复归星位, 并让绣面文身的妹妹姆拉替代了婺女星与扎哈在一起。姆拉不喜阿寒阿弹姐弟俩, 总是折磨二人,后来姆拉被毒蛇咬死。当时天上有两个太阳, 酷热难耐, 姆拉叫扎哈射日。扎哈箭射日月后, 日月破碎, 惹怒天帝。天帝下令放天河之水淹没下界以示惩罚。婺女星得知化作一只天鸟飞临黎母山, 告诉她的孩子阿寒和阿弹,洪水将要到来, 只有躲进密封的葫芦里才能得救。阿寒阿弹与众多动物躲在密封的葫芦, 躲过了洪水的劫难。大洪水之后, 人间只剩下阿寒阿弹姐弟俩。这时,雷公出场, 劝说阿寒阿弹姐弟俩结为夫妻,遭到拒绝, 姐弟俩为此分开居住。于是雷公分别告诉他俩, 在海边种田比在山里打猎要好过一些,并为阿寒纹了面。雷公叮嘱阿弹, 海边有穿裙子的绣面女在等着他。姐弟俩离开黎母山南下到了海边,三月三那天,他们见面了,对歌之后,他们结为了夫妻,生下四个儿子,而后分家立业,成为后世黎族四个支系。”
分析:这个传说反映了黎族先民上岛初期的生存状况,海南岛的黎族先民都是从岛外迁徙过来的,由于渡海幸存下来的人口少 ,最早的先民们不得不通过血缘婚配繁育后代。但是“母子婚配 ”、“兄妹婚配”是黎族先民在伦理上不能接受的,所以通过女性文身来使男子认不出,进而达到族外婚的效果。
2、“纳加西拉”传说:“黎族祖先生有一个女儿, 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后‘纳加西拉’(鸟名 )就含着谷类来养育婴儿。为了不忘记养育之恩, 黎族妇女直到今天还要文身,涂上各种颜色来仿效鸟的样子。”
分析:德国学者史图博认为,这个传说毫无疑问是起源于图腾(Totem)信仰 ,明显地显示了母权制的特征。
二、古籍记载:
由于海南黎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关于黎族文身的记载主要来自汉族的古籍记载。
1、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篇:“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孔颖达为“雕题”作疏:“非惟雕额, 亦文身也。”有学者考证 “雕题国”在今海南省中南部,这是关于海南黎族先民的文身习俗的最早的记载。
2、汉代:东汉杨孚的《异物志》:①“雕题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②“儋耳夷,生则镂其头皮,尾相连并; 镂其耳匡为数行,与颊相连,状如鸡腹,下垂肩上。”
这两段史料记载了黎族文身的具体部位是脸颊、耳朵、肩膀等身体部位,颜色为青色,图案形似锦衣、鱼鳞、鸡腹。
3、宋代:
①周去非的笔记小说《岭外代答》第 10 卷“蛮俗”:“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之。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会亲旧,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之以遍地淡粟纹,有皙白而绣文翠青,花纹晓了,工致极佳者。唯其婢不绣。邕州溪峒使女,惧其逃亡,则黥其面,与黎女异矣。”
②范成大的历史地理著作《桂海虞衡志》“志蛮”篇:“绣面乃其吉礼。女年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 而以淡粟纹遍其余地,谓之绣面女,婢获则否。”
③南宋•赵汝适的地理学著作《诸蕃志》“海南”篇: “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女既黥,集亲客相贺庆。惟婢获则不绣面。”
④北宋•乐史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169“岭南道十三”:“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尚文身, 豪富文多, 贫贱文少, 但看文之多少以别贵贱……女人文领,穿耳垂环。”
分析:宋代的记载大致相同。
①涉及到黎族文身起源的一个说法,即防止外族掳掠,为守节而文身。
②宋代海南黎族女性及笄时才文身,说明文身是其成人礼,而且是吉礼,要召集亲友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以示庆贺。
③宋代文身的实施者是女伴,文身图案是极细的花卉虫蛾,文身颜色是淡粟色。
④指出婢女不绣面,从文身多少看贫富贵贱,说明宋代黎族文身可能有区别身份的功能。
4、明代:
①顾岕的笔记体著作《海槎余录》:“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②王临亨的笔记体著作《粤剑编》:“黎人在琼崖儋、万之中,椎髻跣足,文身以花,细者为贵。”
③田汝成的笔记体著作《炎徼纪闻》:“男子文身椎结, 挟刀控弩。妇人戴篛笠、斓衣, 有裙而无袴。春时,笄女戏秋千以诱散仔,携手踏歌,名曰作剧。女伴互施针笔,涅两脸为虫蛾花卉,名曰绣面。”
④罗日褧的历史地理类著作《咸宾录》:“男女生周岁即文其身。周身画成诸花及八宝式,寻用细针挑刺出血,涂以青靛, 候三、四日涤去, 则花纹宛然。大家以此相尚,云:
不然,则上世祖宗不目为子孙也。”
⑤汤显祖的诗作《黎女歌》“黎女豪家笄有岁,如期置酒亲属至。
自持针笔向肌理,刺涅分明极微细。
点侧虫蛾折花卉,淡粟青纹绕余地。
便坐纺织黎锦单,拆杂吴人采丝致。
珠崖嫁娶须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戏。
女儿竟戴小花笠,簪两银篦加雉翠。
半锦短衫花襈裙,白足女奴绛包髻。
少年男子竹弓弦,花幔缠头束腰际。
藤帽斜珠双耳环,缬锦垂裙赤文臂。
文臂郎君绣面女,并上秋千两摇曳。
分头携手簇遨游,殷山沓地蛮声气。
歌中答意自心知,但许昏家箭为誓。
椎牛击鼓会金钗,为欢那复知年岁。”
⑥黄佐的地方志《广东通志》:“男文臂腿,女文身面。”
分析:
①明代黎族男女都文身,男的文臂,女的文身和绣面。
②不同黎区文身的起始年龄可能不同,有些地方仍然将文身视为女子的成人礼,有些地方则是男女周岁就文身了。
③明代的黎族文身具有“族群标志功能”(即认祖)和区别贵贱的功能。
④记载了文身的具体步骤:先画好图案,再用针刺出血,涂上颜料, 等上三四天才洗去,文身就完成了。
5、清代:
①屈大均的笔记体著作《广东新语》:“面涅花卉虫蛾之属, 号绣面女。其绣面非以为美, 凡黎女将欲字人, 各谅已妍媸而择配, 心各悦服,男始为女纹面,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 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又先受聘则绣手, 临嫁一夕乃绣面,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以为记号, 使之不得再嫁。古所谓雕题者此也。题, 额也;雕, 绣也。以针笔青丹涅之,有花卉虫鱼之属,或多或少。而世以为黎女以绣面为绝色, 又以多绣为贵, 良家之女方绣, 婢媵不得绣,皆非也。”
②张庆长的笔记体著作《黎岐纪闻》:“向来黎图皆注花脚黎曰下脚黎, 余询之黎人, 非下脚也; 其俗男妇俱于足胫刺纹数行,故名花脚。女将嫁,面上刺花纹,涅以靛。其花或直或曲,各随其俗,盖夫家以花样予之,照样刺面上以为记,所以示有配而不二也。
黎女多外出野合,其父母亦不禁。至刺面为妇,则终身无二。尝问之黎人,其俗以既婚即不容有私,有则群黎立杀之,故无敢犯者。”
③《儋县志初集》:上世琼地无人, 会有大蛇于黎婺峰竟生一女。生而能行,采食花果。及长, 有交趾人入山采香木, 见女而悦之, 遂作夫妻焉。生一子而交趾夫卒。蛇女思,母子相依, 无人作合, 百年之后, 谁复人种? 因命其子曰: ‘我与你处, 终非了局。不如汝由东而行,见有女人则取为妻; 我由西而行, 见有男人则以为夫。庶几载生载育, 不亦可乎?’其子应允,遂由东而行。蛇女设计,以刺划其面,而靛以涂之, 使面花, 子不认识, 遂亦相西方行。东西旋转, 母子相见,母知是子,子不知是母,因母子为夫妻。由是复生子女数人, 分为符、罗、楼三姓, 自相婚配。男则裸体,女则刺花,习俗至今不改。且男女皆食槟榔,齿黑如漆。意者,其‘裸人黑齿’之种乎。”
④樊庶《康熙临高县志》:“女至十五六则纹其手面,聘嫁皆用牛。”
分析:
①从《黎岐纪闻》的“花脚黎”可以看出清代的黎族文身具有“族群支系的标志功能”。
②《广东新语》和《黎岐纪闻》中,文了身才能嫁人,说明清代黎族女性文身具有“婚姻权利的标志功能”。 女性文身图案由夫家提供,标志其正式成为夫家宗族的人。
③《儋县志初集》记载了黎族文身起源的一种传说,说明黎族早期的文身具有“婚姻集团标志功能”,黎人借文身区别血缘和通婚对象。
④《康熙临高县志》关于文身年龄的记载说明文身确实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
⑤《广东新语》否定了前人的记载,但这种说法有待考证,因为每个时代文身发展情况都可能不同。
PS:
①汉人通过道听途说、间接了解、直接考察等方式记载的黎族文身资料,需要进行鉴别、考证和分析。
②文身区别贵贱的功能、男女周岁就文身等记载,尚未被现今的民族学调查所证实,还应该继续存疑。
③个别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的解读:“文身女性的角色形象不断发生改变,这与黎族社会父权不断加强、母权不断削弱有关。文身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不断被削弱,文身女子不断被世俗化,由氏族守护者变成需要氏族和男性守护的卑属者,最终文身成为黎族女性取悦于男性的一种装饰。随着黎族与外界交流的增多,作为一种装饰的文身,被社会尤其是男性世界否定时,黎族女性也开始否定文身, 甚至否定文身后的自己。这种否定标志着以文身为代表的维系黎族女性地位的母系文化残余在父权(夫权) 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将消解、退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黎族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高于男性,黎族男性十分尊重女性。

TOP

有一些网络上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 本帖最后由 王乙清 于 2017-11-16 21:1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三、海南黎族文身的主要功能
1、装饰身体的审美功能:民族学家吴泽林教授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黎族传统认为文身是女性美的标志。
①颜色美,浅黄色皮肤与蓝黑色文身的色调对比,突显文身图式。
②图式美:线条、圆圈、点等基本元素巧妙结合成各种图案,有的是简明的线条组合,有的是抽象的图形图案,有的是生动的动物图案,有的是规律的几何图形,富有对称的美感。各元素有规律地出现,还具有节奏性的美感。
2、群族标志功能:以前,海南岛上有黎、汉、苗、回四个民族,只有黎族有文身。此外,根据文身图案的不同,可以区分黎族不同的支系部落。文了身,才能认祖归宗。民国时期刘咸经过调查之后写道:“侾黎之面纹与生铁黎者有别, 水满峒黎与番阳营黎之面纹不同。 又如水满峒之各剃头黎所划面纹, 亦彼此不同;番阳营所属之侾黎与生铁黎村, 鸡犬之声相闻, 而两村黎妇所绘面纹, 大异。”
3、婚姻集团的标志功能:有关黎族文身起源的传说大都与婚姻有关。洪水泛滥使人类陷入绝境,为了繁衍后代,母亲或者姐妹不得不文身使得男子认不出,从而与男子成婚生子。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图腾的始祖实行族外婚的一种反映。黎人借文身表明自己的血缘归属,区分不同的通婚对象。
4、图腾崇拜的标志功能:黎族妇女文身的图案大到森林树木,小到昆虫米粒,都源于自然,这表现出黎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希望通过带有自然事物形状的文身来祈求自然的保护,文身图案也逐渐形成各部落的象征标志。
①动物类图案:
A.鳞彩类动物:龙、 蛇、 鱼等。黎族先民居住的海南岛水资源比较丰富, 大江大河不计其数,有很多鱼、蛇等。《黎母山传说》记载雷公破蛇卵生黎母,表明黎族很早之前就信奉蛇图腾。
B.蛙类图案:海南岛有许多蛙类,而蛙产卵多、生殖能力强,蛙类文身图案反映了黎人企盼多子多孙的思想。同时,黎族人民有感于青蛙从蛙卵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希望子孙也能像青蛙一样健康地成长与蜕变。
C.其他动物类图案,比如狗、鸟等动物的图案,与黎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②昆虫类图案:螳螂、蝎子等,表达黎人对昆虫的喜好或寄托消灾的期望。
③植物类图案:主要有树林形、草地形、谷粒形三类。一是祈求自然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存资源,二是表达多子多孙的愿望。
④其它类图案:日、月、山脉、田地、雷电、水等,表达黎人对自然的神化与膜拜。
5、躲避外族人掳掠的功能:黎族人在与外族的接触中往往处于劣势,黎族女性为了避免被外族掳掠,会主动去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女性害怕被国民党或日本人抓走就会主动甚至提前文身。
6、婚姻权利的标志功能:文身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标志着她们获得了成年人的资格,可以婚嫁了。而男性往往会选择文身图案漂亮的女子。

TOP

四、汉族对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影响:
两个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可能会相互接纳与融合;也有可能产生冲撞与冲突,最后文化劣势的一方被迫接受对方文化,改变自己的文化成分。汉族和黎族对文身的认识不同:黎族人认为文身是美的,是需要世代传承的祖先遗留的传统;汉族人则认为文身是丑陋的,是需要废除的野蛮陋习。所以汉族一直在阻止黎族文身传统的发展。
1、汉朝官员僮尹劝谕当地的黎族先民不要文身,但成效不大。
2、明代官员俞大猷在《 黎岐图说》中建议:“其各州县掌印官, 务将管下黎人严禁童女不得如前画面文身,男人务著衣衫,不得如前赤身露腿。”但是否施行以及效果如何,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3、清末,张之洞、 冯子材拟订《抚黎章程十二条》,虽未明确提及禁止黎族文身,但提到要用汉族文化同化黎族风俗,而文身是黎族主要的不被汉族认可的风俗之一,所以实质上他们推行了禁止黎族文身的政策。
4、民国时期,海南地方政府先后于民国七年和民国十三年发布禁止文身的布告,还处罚文身者,对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起到了相当的遏制作用。陈汉光抚黎时期采取的“ 移风易俗”措施遏制作用明显。
5、新中国时期:
①1958年5月20日,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文面”对妇女面部正常发育和容貌美观不利为理由,提出改革黎族部分妇女的“文面”习惯的方案条例。各级政府都强调文身是旧社会遗留的东西,谁若再敢文身就要被批斗,所以海南黎族传统的文身活动基本上被终止了。
②“文革”时期,黎族文身习俗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受到严格的禁止,对残存的文身活动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可以说彻底而全面地走向了消亡。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个别黎族地区的文身行为略有反复, 但已无法改变黎族文身“ 被终止” 的这个大趋势了。

TOP

五、海南黎族文身习俗长期保存的原因:
虽然历代汉朝统治者强力打压,但黎族文身习俗还是屡禁不止,保持了近两千年时间。
①黎族的文身是黎族族群得以健康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黎族依靠文身来辨别族群,避免了近亲婚配,以此来保证子孙后代的质量,大大降低后代子孙出现遗传病的几率,而且血缘关系较远的两性生育的后代,遗传父母的优点的几率更大。黎族女性持续数千年的文身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黎族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②黎族文身传说的传承:黎族女孩从小生活在文身的人群之中,受到文身传说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文身为美的传统观念逐渐在其心中积淀。到了需要文身的年龄,祖母、母亲或实施文身的年长女性与文身女子再次向她们讲述文身传说以及文身的理由,以缓解文身女子的紧张与痛苦。文身传说的口口相传对文身活动的延续起到了心理和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②封建时期,地方政府对黎区的控制有限。虽然归附于政府的“熟黎”越来越多,但“生黎”一直存在,禁止文身的政策在“生黎”地区往往不会得到真正的执行,因而黎族的文身传统得以保留。
③黎区闭塞的环境形成的文化隔离。海南岛长期与大陆隔离,而黎族人民又主要生活在海南岛的山区,环境更加闭塞,外来文化难以进入,使得黎族的传统文化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存期完整性并世代延续下来。
④黎族文身活动承载的文化功能。黎族文身不仅是黎族人民对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更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参见第三大点)

六、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施行了对海南黎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黎族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在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黎族文身文化被视为“落后的风俗习惯”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黎族人所放弃。除了少数文身者依然觉得文身很美之外,现在多数文身者已经觉得文身不好了,有人甚至忍痛用土方法或者现代美容技术去除她们的文身。缺乏新的文身传承者,再加上已文身者陆续去世,海南黎族文身的“活化石”越来越少,最终会因为现存文身者的全部去世而消亡。很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通过影像资料、口述史研究等方式,抢救和保留海南黎族文身文化的印记。
2、衰落原因:
①政府禁止黎族文身政策的推行。(参见第三大点)
②文身文化本身的不合理性:文身是对黎族女性身体的一种伤害,很多黎族女性是怕痛不愿文身的,只是迫于周围的压力才去文身。有黎族民歌唱道:“今年有了政府在, 照顾我们黎族仔。不让我们皮肉痛, 我们过得很开心。”
③审美的变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黎族人逐渐改变了以文身为美的观念,认为文身影响了容貌,对文身产生了抵触心理。此外,一些文身女性由于文身而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使得她们对文身的审美效果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后悔自己文了身。
3、抢救和保留的原因:
海南黎族文身对人类文化有重要的贡献。
①它是人类原始宗教精神世界的一种突出现象,表现出族群的哲学观念和深远理想。文身表现出海南黎族先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和谐相处的原始宗教精神,同时寄托了壮大族群、子孙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这对如今追求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人类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海南黎族文身图案是海南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色,体现了海南黎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④海南黎族文身图案中难以解释的符号是现代人类破解远古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素材。通过破译文身图案的符号象征意义,人类学家有可能破译远古人类生存状态之谜。

TOP

参考资料主要是视频和论文。
参考视频:
超星学术视频《海南岛黎族女性为什么延续数千年文身习俗》,海南大学文学院,周伟民教授主讲。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2528061
参考文献:
[1]黄淑瑶. 试述汉籍文献中黎族文身女性地位的变迁[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6):7-9.
[2]黄淑瑶. 神圣的消解与自我的迷失——从黎族文身诸说看文身女性角色演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5):88-95.
[3]纪晓璐. 肌肤上的装饰画——初探海南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J]. 美术教育研究,2014,(06):32.
[4]王献军. 汉文古籍中的黎族文身史料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02):1-7.
[5]王献军. 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被禁止”与“被终止”[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6):110-117.
[6]苏丽萍. 独特的历史遗痕[D].海南师范大学,2011.
[7]徐家林. 黎族妇女文身图案浅析[J]. 琼州学院学报,2008,15(06):16-19.
[8]赵全鹏. 黎族文身传说的发生与史学价值[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481-485.
[9]姚丽娟.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3):94-97.

TOP

汉族笄礼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作为礼仪之邦,汉族也有不可缺少的成人礼,男子一般二十岁时行冠礼,也被称作“加冠”,女子一般十五岁时行笄礼,也被称作“加笄”。在满族进入中原之后,曾一度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汉族成人礼,时至今日才有恢复的迹象。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笄礼冠服,用冠笄、褙子。将笄者初服,双紒、衫子。
一、意义
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笄礼的现义就是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
二、服饰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三、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四、流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9.二拜: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正宾为笄者加钗冠。
11.三拜:笄者面向国都,行正规拜礼。
12.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
13.醮子: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
14.字笄者:给笄者取“字”。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16.揖谢:笄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身。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五、现实意义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现代笄礼的意义应该是对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角色提醒。三次加笄的服饰不同,越来越华丽,象征着女孩成长的过程。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笄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笄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