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座舍利塔 留下一串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图)

一座舍利塔 留下一串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图)

一座舍利塔 留下一串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图)

本报记者 何骞 高巍


辽一新闻网 2008/09/21  [来源:华商晨报]  


 



 一座舍利塔留下一串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贾民 石立飞 摄




  重修回龙寺明日奠基,记者寻访“塔湾黄龙”的故事

  上期回放

  “塔湾夕照”是老沈阳人耳熟能详的景致,在上期《沈阳地理》中,本报记者带您一同穿越历史时空,在史料和典籍中探访那在光阴的日子里,已经无处寻踪的舍利塔里的宝贝,以及塔下那座回龙寺的模样。

  也许不及正史详尽,但对历史,民间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解读,本期我们继续舍利塔之行,寻访这里流传至今的民众口述史。

  明日是秋分,这一天古老的沈阳塔湾将正式为回龙寺奠基。

  关于塔和寺紧密关系的最初印象,来自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唐僧不顾悟空的反对奔着一座宝塔而去,还道“有塔必有寺”,结果果真着了妖怪的道儿。
  不想多年之后,看到舍利塔时,忽然硬生生回忆起唐僧的那句“有塔必有寺”来,于是沿着新开河畔走去,走近了历经近千年的舍利塔、走近了曾经繁盛的回龙寺,也走近了沈阳诸多因“塔湾黄龙”而生的故事。


  农历二月二,上特殊供品祭祀“善龙”
  如今,住在塔湾附近的老沈阳人仍旧知道,旧时每年农历二月二,都是回龙寺最热闹的时候。
  龙是这里贯穿始终的主题。“每年农历二月二,必须摆上几样特殊的供品:饺子、团子、面条、烙饼和馒头。”专家解释说,按照本地习俗,这几种供品分别代表的是:龙耳、龙眼、龙须、龙鳞和龙胆。另外,也有人说窝窝头代表龙心,小米饭代表龙籽等,甚至至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龙须面”也是由此而来。
  二月二龙抬头,对龙的祭祀本无可厚非,可是,为什么偏偏选在了这座回龙寺呢?这座寺院与龙又有何关联?在至今仍旧流传下来的一种传说故事中,龙是古时沈阳人的大恩人。
  据逸闻,当年武则天当皇帝时,惹怒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不得向人间降雨,后龙王体恤民情,违旨降雨,玉帝将其贬到人间,押在山下,并说“金豆”开花时此龙方可升天。
  善良仗义的沈阳人当然不会看着解救了一方疾苦的龙王这样受了玉帝的委屈,于是人们四处寻找金豆。可是,金豆在哪里呢?就算当真有金豆,却又如何能够开花?
  到了次年二月二,有聪明人悟出了一个道理,金豆就是玉米啊。于是家家都开始爆玉米花,并在院中桌上供此玉米花,从而得以解救了龙王。
  此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便爆玉米花吃,成了一种民俗习惯,而这“塔湾黄龙”的故事,也由此成就了农历二月二的节日习俗。
  这当然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但是从这个传说中,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之所以在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节”,是因为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人们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此时开始抬头活动,重要的是,人们相信龙活动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作为一个农时节日,正是为了保佑此后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见,回龙寺的存在,除却其历史典籍上的意义外,更是沈阳本地农民期盼雨水丰足的一个祭祀之所,是当时沈阳农耕文明的反映。


  另有传说:塔湾建宝塔镇住“恶龙”
  除了人们奉献贡品祭祀龙王的故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同时流传的另外一个传说中,仍旧是这一塔一寺,龙的形象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民俗学家齐守成给记者讲了另一个民间传说。辽代重熙初年,丰稔村武家庄的百姓们安居乐业。有一年正当地里的庄稼颗粒饱满丰收在望时,晴空万里的天刹那间阴云密布,说也奇怪,虽然雷声大作却一滴雨也没下。
  连着三四天,成宿整夜狂风大作,把已经成熟的庄稼全都卷走了,肥田沃土掀了个个儿,地里就剩下沙子和石头,一条小河也干枯得见了底。
  “有一天,街上来了一位老和尚,说这是天上有个星辰,因触犯了天条被降职下凡为黄龙,黄龙就落在了沈州(今沈阳)西北。龙头朝西落在咱们这个小山岗上,身子和尾巴在东边。黄龙下界带走了肥田沃土,吃了庄稼,喝干了河水……”齐守成说。
  当时老百姓们恳请老和尚施展法术降住黄龙,老和尚要大家搭高台祭天。此后,和尚天天登台念经,百姓们亦天天焚香祈祷,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果然风沙不刮了,小河又淌水了,小草也冒了芽,到了快撒种之前下了一场透雨。
  “当时老和尚对百姓们说,只要有他在就有办法降住这条龙,但是每年农历二月二都得让它抬次头,这样才能确保风调雨顺。老和尚还特意嘱咐众人,待他圆寂后可以建座十三级宝塔,将其舍利子放入塔内,便可保佑大家。”齐守成说。
  说完话的第二天,老和尚就圆寂了。相传那天天上出现了五色祥云,许多人听到空中有鼓乐声,见到了他的肉身化为七色舍利子。人们按照老和尚的安排建了塔,那一年正是辽代重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
  据说,就在众人将舍利子放入塔内的那一刻,塔的周围香气四溢,塔身显得更加洁白,天上飘下一幅白绢,绢上写着:无垢净光舍利塔,从此留下的塔名一直叫到今天。自那以后,不仅武家庄风调雨顺,周围也都平平安安。
  民俗专家说,在这个故事中,龙变成了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的形象,其实恶龙形象在古代传说中也是屡见不鲜,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取决于龙这一图腾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在这个故事中,人们的心愿仍旧是祈求风调雨顺,甚至村庄的名字就叫丰稔村,可见人们的迫切之心。很有可能是在人们祈求不得的情况下,龙就渐渐成了恶的化身。


  寻访现实中的“黄龙”
  传说中的“黄龙”,当我们去试图寻找时被告知,其实它就是一座黄土岗。
  “土阜如龙渴饮川,龙头古塔矗千年……”这是曾任东北大学教授的钱公来为老塔湾所作的诗。然而从今人的角度来看,这诗中所说的又不大像塔湾,今日的塔湾哪里是“土阜如龙”?
  钱公来生于清末,是咱们辽宁省黑山县人,他在这首诗里面提到塔湾舍利塔的建塔缘由。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刘振操解释说,“土阜如龙”说的是一条长长的龙脉,“渴饮川”是说龙渴了,喝干了河里的水,接下来的诗句是说那古塔正好在龙头之上,已经矗立着快一千年了。这是约百年前人们对塔湾的综合印象,也印证了“塔湾黄龙”的民间传说。
  这座如“黄龙”的黄土岗,应该是当时的塔基位置。辽代沈州人建塔的发起人众多,因此选择了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黄土岗上的一块平坦地作为塔址。该地前有浑河古道蜿蜒东西,一河之隔的南面是武家庄的良田千顷,再东偏南即是沈州城了。后经僧人相看,认为这里是绵亘沈州北侧东西的黄(土)龙的龙头所在处。在此建塔,能锁住黄龙,断流的河水方能再次通畅,干枯的井水方能水满盈栏。
  关于这个锁住黄龙的故事,到了清朝崇德年间据说还有了下文。当时的盛京(今沈阳)一带又连年遭灾,除了风灾、水灾,还闹起了瘟疫,皇太极感到束手无策,就召集群臣商议。
  有一天,钦天鉴有个会观天象的老臣向皇帝启奏:“近日来,臣多次观天,看到早在六百年前下凡的一颗星星,不知是什么原因又开始闪亮了。”
  皇太极马上派人详查,才知道原来镇在塔湾的宝塔和庙宇倾颓了,黄龙又抬头了,恐怕大祸将要临头。“皇太极听后,决定拨出银两,命工部派人重新修舍利塔,重新盖庙宇。于崇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641年,舍利塔维修工程得以全面竣工。”齐守成介绍说。
  无论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这次重修不过是塔湾的老舍利塔在近千年风雨中,仍旧屹立不倒的一股力量而已。时光走到如今,这里仍旧充满了可以焕然一新的生机。明天,由皇姑区计划开始的这一切就将是一次新的出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