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琛發:華人先賢智慧 冬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琛發:華人先賢智慧 冬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琛發:華人先賢智慧 冬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檳城19日訊)中國的“廿四節氣”已在本月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也就是說冬至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道教學院董事會主席王琛發博士說,“廿四節氣”是中國第五大發明,見證了先賢智慧。上個月底在衣索匹亞首都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第11屆常會上,正式把上述傳統列入“人類無形文化遺產”,成為世界華人的驕傲。
       “古代先賢並沒任何先進儀器,但他們憑著土圭實測日晷、研究日影長短及觀察晝夜規則,訂立了廿四節氣,讓人驚嘆的是,每年的各個節氣都能精準在3天之內,這就是我們華人先賢的智慧。”
       他解釋,先賢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分為廿四等份,每份為1個“節氣”,因此產生統稱為“廿四節氣”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他說,華人冬至時都會祭拜祖先、吃湯圓,意味著一家團圓,但也有人將之視為迷信或純粹的傳統節日,但實際上,冬至的出現是有根據性及充滿智慧的。
“如今這些先賢智慧獲得世界認可,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稱得上是世界華人的驕傲,也打破迷信之說。”
       他說,節氣指的是廿四節氣及氣候,是中國先賢依據日月的運行來指導農耕事務的曆法,冬至被視為一年的開始。
       王琛發強調,冬至是廿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在日曆上並沒一個固定的農曆或陽曆日期,是根據廿四節氣來計算。但礙於陽曆同樣也是“太陽曆”,所以冬至一般都落在陽曆12月22日前後。
       “就比如今年的冬至落在12月21日,是在以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後所算出。不過礙於都是根據太陽來推算,所以廿四節氣一般都會與陽曆較為吻合,每年差距不大,不過卻與農曆有著較大的差距。”(光明日報)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322459?tid=23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