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袁学骏]元曲与民俗研究的开拓性著作

[袁学骏]元曲与民俗研究的开拓性著作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2-28 08:55:36

   

  □袁学骏

  当这部100万字的理论巨著呈现于我们面前时,许多学术界同仁都不敢相信,文弱的陈旭霞女士会有这么大的托梁扛鼎之力,在元曲世界里奋战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之后,终于完成了这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元曲与民俗研究的开拓性著作。

  陈旭霞这部《元曲与民俗》,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200多部中国历史、元史与民俗、元代文学及其研究的各种著述,是对元代历史文化和元曲所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再研究和全面继承,形成了一次立体的古典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交叉融汇与集成。也可以说陈旭霞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式的文学寻根,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民俗文化的寻根,是用“另一只眼睛”,即民俗学视角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深入详细的学术巡礼。

  在前言中,作者开宗明义,引用郑振铎关于元曲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论述,肯定古今元曲研究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认为“在一幅幅流溢着浓浓的极具动感的农耕文化的风俗画中,在一曲曲流动着极具悠扬的市城村野小唱中,不仅再现了元代人民的许多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百态,记录了大量民间风情、市井情趣、闾巷习俗、社会掌故,补充了《元史》的缺笔……”认为诗化的元杂剧与散曲对社会生活与风尚乃至文化心理做了“原汁原味”而有趣的描摹,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民俗文化“生产场域”的具体形态,以及各民族在风土民情上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从宏观到微观,从大格局到纤细处,以其逻辑性解析引导着我们在元曲文化渊薮中进行开掘和观赏。比如在第一章“元曲里的饮食”中,作者切入于“塌了酒楼,焚了茶肆”,追述元代初期铁蹄踏遍中原造成的空前浩劫,但它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元帝国,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空前大融合、交通大发展和史无前例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催生了元曲并使中国文学出现了由雅而俗、雅俗交融的大转折,进而阐述元代饮食上的多种继承与创新。蒙古人豪爽喜饮的习俗与当时杂剧、散曲中的有关表现,以及各种宴会、饮食的风习变迁。作者在分门别类研究元代面肉蔬果、酒俗、茶俗等食俗过程中,都一一进行了有关食品食俗的历史追述。比如馒头的来历,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叙述三国时诸葛亮在蜀地禁止用人头祭江神而推广面蒸的馒头,从此四川一带的人头祭变成了相似于人头的面食祭,由于“蛮”与“馒”谐音,也就渐渐叫成了馒头。这是一种大大提高了当时文明程度的祭祀和面食用途改革。还论述了煮制面食包括重罗面、细索面、饸饹、馄饨、饺子等食品在元曲中多姿多彩的表现。在第二章“元曲里的服饰”中,作者又从中国服饰史的角度追记古人穿戴御寒而又审美的漫长历程,然后进行元代服饰与它们在元曲中的反映,突出了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服饰的不同特征。

  虽然这部《元曲与民俗》只写了四章,突出了元代的饮食、服饰、节俗和游艺,却又囊括了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当时元人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和各种精神的民俗事象,显示了元曲作品与汉赋、唐诗、宋词相比,其具有罕见的民俗文化包容量。在节俗中,作者从一年的元日开始,若报花名一般地展现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到下半年的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除夕等各种节俗在元曲里的艺术表达,做了全程的描摹与论述,让我们看到元人全年性的节日文化生态。作者又从各节的祭祀、饮食、服饰、游乐等方面进行交叉性论证,使我们犹如穿越到几百年前的元代社会中,与元代先民一同享受昔日的节日。

  在每一章里,作者也都通过元曲作品的引述和分析,突出了元代习俗与元曲创作的人民性、民族性、世俗性和草根性,体现了关汉卿等人的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百姓,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陈旭霞腹有诗书气自华。她面对的是诗意盎然的元曲,又与元代作品气质相合、心理同频共振,也便激情满怀,写起来自然若行云流水一般,气势顺畅,得心应手。比如在第四章“元曲里的游艺”中,关于当时游戏、旅游的习俗便这样写道:“行走在元曲描写的出游路上,那‘晓来雨过山横秀’的山景,那‘一江烟水照晴岚’的水景,那‘百十里街衢整齐,万家楼阁参差’的街景,那‘琪树暖青山鹧鸪’的生态景观,那‘凝翠霭亭台楼阁’的建筑景观,都令元代人‘信步闲行走’,更令我们凝眸细赏。”又言:“沿着元曲行旅的路线逶迤走去,扑面而来的是活泼清新、自然闲适的气息。”接着评价卢挚小令《寒食新野道中》是“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还引用小令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赞美这是“一帧没有任何雕饰的水彩画”。

  总之,陈旭霞这部《元曲与民俗》,进行了传统诗学与现代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上的一次完美结合。其所进行的元代文化寻根之旅,具有少见的包容性和巨大的信息量,让我们看到元曲百家在草根性的文化自觉中,以各自的才情表现了绚丽多彩的元代社会生活,为当今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民俗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样本。毋庸置疑,这洋洋百万言是对以前民俗学视角的元曲研究的一次成功超越与发展。

TOP

《元曲与民俗》出版发行

河北新闻网 2013-06-19 08:11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萍)日前,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旭霞创作的《元曲与民俗》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借用民俗学的视角,以古老的元曲为研究对象,探寻隐含在其中的独特乡俗民情,遥望元曲中的经典生活场景,探究元代人的生活习俗,拓展元曲作为文学经典欣赏之外的社会学意义,角度新颖,立意独特。该书分为元曲里的饮食、服饰、节俗和游艺等四大章,共计90多万字。

  据介绍,该书为陈旭霞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支持项目“青山正补墙头缺——— 元曲里的民俗”的研究成果

TOP

彪炳史册的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与元曲

河北新闻网  2012-06-14 16:58

  元曲与唐诗、宋词相并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标志性文学成就。燕赵大地是培育元曲的沃土,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元曲作家。

  关汉卿(约1225—约1300年),祁州(治今河北安国,或说大都等)人,元代戏剧大师。一生创作六十多种剧本,代表作《窦娥冤》、《鲁斋郎》等,深刻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热情颂扬倔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其剧作不仅是印在纸上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一直活在舞台上的传统剧目,还被译为英、法、德、日等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白朴(1226—1306年),祖籍隩州(治今山西河曲),迁居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元代戏剧作家。一生写过十六种剧本,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前者是悲剧,写得荡气回肠,意境深沉含蓄;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情节紧凑生动。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后世戏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致远(约1250—约1324年),广平(治今河北永年,或说今河北东光,或说为大都)人,元代戏剧作家。一生写过十五种剧本,代表作《汉宫秋》,以所塑造的汉元帝、王昭君形象,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朽,抨击了大臣的怯懦与无能,抒发了人生命运无常的感受。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均在元曲四大家之列。元曲是燕赵文化的智慧结晶,写出了理想追求,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开辟了中国戏剧的新天地,是当时世界戏剧文化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