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肉唐僧]垄断与神的沟通权

[肉唐僧]垄断与神的沟通权

肉唐僧   发表于东方早报 2013-07-14 08:48

  张光直多次说,在他所有的著作中,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这本《美术、神话与祭祀》(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他给出的理由有二:一,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非考古专业人士,写作的时候就不用受太多学术写作时条条框框的限制,二,他用这种比较自由的文风,力图表达了一个并不很成熟但是颇有原创性的观点——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其核心动力是政治。财富、文化、宗教,包括文字,既是掌握政治权力的原因,亦是它的结果。他在书中抱怨说,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解读,反而是西方人——从马克思到韦伯再到魏特夫,对中国的史料及考古挖掘了解甚少,却在我们中国人解读自己的历史时,强加给了我们范式和框架。

  但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一个静态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制度,因“其自身中已包含着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切条件。因此,它比其他任何制度都更顽强地阻碍着自我分解和经济的发展……公社的发展,意味着城市很难成为经济的一部分……”这些论述,显然不符合古代中国的情况——商朝有史料记载的迁都就有五次,周朝甚至有了“国人”与“野人”之分。而所谓“国人”,简直与“郭人”就是一个意思;而韦伯关于中国的更高级的集权形态源于治水的需要,显然是对鲧及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产生了过于深刻的印象。所谓的“水利社会”和“灌溉文明”之说——如张光直所说——在夏商周的考古中完全找不到证据。因为在青铜铭文、甲骨文等记载中,提到水的次数非常之少。

  取而代之,张光直提出了一个“政治挂帅”的主张:中国古代的所谓“一国”,是在承认一个共同男性祖先的前提下,按血缘远近规定高低贵贱、安排服从与被服从关系的一个系统,与一个猕猴的社会差不多。这样的一种社会安排,在美拉尼西亚群岛土著社会中有更朴素与直观的表达——源自共同祖先、被称为mana的神性,依照与国王血缘关系的远近,在社会全体成员中进行差异化分配,从而实现了等级社会的构造。

  张光直提出:当一个氏族或甚至更小的一个宗族取得了相对优势之后,它会迅速利用经济、文化、宗教、婚姻和道德等手段,扩大和巩固这一政治优势。而政治上的优势,则导致该统治集团对上述这些社会资源的独占,或排他性的解释权或建构权。比如,《尚书·吕刑》中所说的帝颛顼“命重、黎绝天地通”,意思就是禁止了庶民百姓直接与死去的祖先或神祗沟通,而独占了祭祀的权力,以及对神意的解释。在商朝,青铜铭文和甲骨上刻的字,与以前人们的所想正相反,并非问卜,而是对问卜结果的记录。因而每一次铸鼎、每一次烧灼甲骨之后的刻字,便都成了一次对臣民的训诫。在古代,垄断了与神的沟通权,意味着你可以重构神话、建立道德规范、立法,从而以较小的成本垄断武装力量,然后独占经济利益。而对经济的独占——在商朝主要表现为对青铜这一物资的独占,则进一步巩固了统治阶层的政治地位。如果你连鼎都铸不了,又如何向他人证明你有能力与神沟通呢?

  从这个思路出发,在我看来张光直似乎走得有些过远了。考虑到绝大多数是用于铸鼎,绝少用于农具和兵器,他说,“在中国,资源(文明)的最初集聚是通过政治手段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所以,“技术可以排除在我们的方式程之外,虽然它本身是文明或国家产生的原动力”。但是所谓“上古万国,至夏三千,于秦则无”。说这种兼并过程没有技术的原因,是完全不能想象的。秦胜六国,除了率先打破氏族制,大力推行一夫一妻的家庭以打垮贵族,建立起中央集权这样的政治改革之外,铁器的普遍使用也是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便是从上古的万国到商,我们也很难否认技术的因素——如果没有青铜的开采、冶炼和浇铸技术,各小邦都只停留在烧灼动物的肩胛骨和乌龟的腹甲,那么,即便有其中的一个小邦在周围四邻中取得了相对优势的地位,这样的政治威风又能传播多远呢?相比之下,青铜器的说服力就大太多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三代的婚姻,尤其是商朝的情况,张光直在此书中的阐释,与他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所持的观点有所不同。在《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3年3月版)一书中,张光直认为商朝的贵族阶层以天干为名为分十支,其中甲、乙为首一组,丁为另一组,两组之间实行族内婚,王位在两组之间轮替。谁能被选中为王,其母亲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本质上,这是王位甥舅相传的一种复杂变种。从墓葬中也可以看到,一男一女的合葬只占了殷墟发掘的三分之一,迄今最大的礼器——司母戊鼎出自一个商王武丁配偶的墓,而非商王本人。武丁的另一个配偶妇好,还曾亲率大军四处征伐,战功相当辉煌。这一切,都揭示了商朝浓郁的母系风俗遗迹。但是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张光直改变了自己先前的观点,认为商朝父权制发育的程度已经相当成熟。一时还真是令人难以适从。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的史观。即便你不同意张光直的观点,也能高效地从中获取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知识。这,大概就是张光直本人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