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黄剑波:格尔兹《论著与生活》译后记

黄剑波:格尔兹《论著与生活》译后记

黄剑波:格尔兹《论著与生活》译后记(2013-05-15 10:00:59) 转载▼

分类: 序跋文字


《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
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  著
方静文 黄剑波   译
褚潇白       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译后记

阅读格尔兹是一件颇为费力的事情,但也是相当令人愉悦的经历,如果你能理解和体会他的思考,特别是他的文字的话。事实上,任何对他的行文的转述,无论是翻译的过程,还是概括或重新表述,都无可避免的会丧失掉其原文丰富的层次感和文字底下蕴涵的意味。因此,我不打算在此重述任何的内容,而留待读者自己去体味格尔兹的文本,尽管已经是经过我们糟蹋破坏之后的文本。事实上,如果可能,我们高度推荐大家去阅读他的原文,相信你会收获更多。

体会与讨论
按我的体会,格尔兹一如既往地在文字上做文章,例如他Islam Observed这个简单的书名上的双关用法。他甚至试图在书名中就提醒大家意识到一个现代文明中的悖论,即对于人类学家所研究的某一人群或文化而言,到底谁才是其生活以至文化的版权所有人,或所谓作者权(authorship)。这也是为什么格尔兹花费大量笔墨讨论文艺理论中所阐发的writer, author等概念上的区别与关联。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可见到类似的例子,比如照片的版权问题,到底是照片中的人物拥有版权,还是拍摄者拥有版权。格尔兹似乎在暗示,版权之争在根子上其实是逻辑之别,用人类学家偏爱的语言也就是宇宙观意义上的冲突。

关于中文书名的选用,其间多次与静文一起讨论,曾考虑过直接采用杨清媚博士之前在一篇书评中所拟的题目《论著与人生》,但我们感觉论著一词似乎过于严肃,而且格尔兹在书中所讨论的埃文斯-普理查德的主要文本严格来说不是什么重要论著,而更象田野札记或随笔一样。更为重要的是,格尔兹在使用lives时尽管也时有采用人生一词在中文中的意涵,但更多的是在试图表达书写者与被书写者的作为复数的生活。事实上,他一直在强调所谓生活其实既有被研究者的生活,更有研究者自己的生活。这也反映在他在最后一章所提出的问题:人类学家书写的到底是谁的生活?因此,我们考虑过《著作与生活》,《写作与生活》、《文字与生活》等多种可能性,但最后还是决定采用这个看起来似乎过于平实的表述《论著与生活》。显然,这仅仅是一个遗憾之选,特别是由于中文在单复数形态表达上的限制所带来的转译上的意味丢失。


缘起与致谢
2010年秋季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开设《人类学原著选读》研究生课程,决定不再使用之前惯用的讲授方式,而采用一本书主义的原则,即一个学期精读一本书。而且,既然是原著选读,就选择了一本尚未翻译过来的英文原著,并且选择了格尔兹后期的一本重要作品。

除了2010级硕士生王幽、李玉凤、丁锌龙、张冉冉、徐波,以及2010级博士生方静文、张锐全程参与了课程以外,罗文宏、杨思奇、和柳等人也部分参与了阅读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深感格尔兹阅读之广,思想之深,遣词造句之精,参与者均多有所获。在此对所有参与课程讨论的同学表示感谢,尽管也很遗憾我们在正式翻译的时候决定不采用各位同学的翻译作业,而是全部重来,以保证译文前后行文上的连贯和一致。

在此也要感谢2011级硕士生蔡圣晗,她作为第一个译文读者通读了全文,帮助我们发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考虑到格尔兹在文中大量采用文学理论,我们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褚潇白博士做审读,使得最后的译文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作为翻译者,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尽力而为,所期待的不仅是为汉语学界积些许功德,如果我们没有给人带来严重的误解的话。然而,事实上,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在这个与前辈思想同游的过程中,尽管辛苦,但多有享受,也多有所得,因此更得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及潘宇博士的信任,委托我们来操刀此事,惟望我们没有辱没他们的厚爱。




黄剑波

2012年3月初稿


2012年4月二稿


2012年9月定稿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ilverbasket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