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海大学2010级民俗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答辩

上海大学2010级民俗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答辩

2013年6月14日,上海大学2010级民俗学专业的四位同学,顺利通过答辩,祝贺四位师姐。答辩委员会:田兆元、张江华、耿敬、陈志勤、常峻。

[ 本帖最后由 lishihu 于 2013-7-5 22: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家务劳动中的家庭成员关系互动模式


毕业生:闫淑凤   导师:耿敬


        学术界对家务劳动的研究往往是根据不同学科,及其各个学科在不同国家建设的不同而有所偏重。早期欧洲的民俗学由于将自身学科界定为对演说、信仰、特殊群体的民间行为活动的研究,所以更侧重于它所附带的信仰仪式和口头传统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并非是家务劳动的实践本身。而美国的民俗学界,则更强调它所指涉的群体、所富含的文化要素、所拥有的创新力或审美感受以及所具有的修饰性表达行为这四个维度。
        当前民俗学界对家务劳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注重审美过程的方法性研究和注重结果的功能性研究以及注重性别的差异性研究。但是,无论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方法性研究,还是注重结果的功能性研究亦或是注重性别的差异性研究,始终围绕的都是人际关系互动这一中心话题。本文也将围绕关系互动这一话题,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围绕家务劳动中体现的家庭关系互动模式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互动模式、代际关系互动模式与情感因素在关系互动中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以往的农村家庭来讲,在现代的农村家庭生活当中两性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互动模式。夫权的主导性更加突显为一种象征性的作用,而妻权的决策性则更具实际意义;在代际关系互动中,父辈在亲子关系互动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时家务劳动则变成了父辈获得子女认同和接纳的可利用资源。在婆媳关系的互动模式中,家务劳动在最初可能成为获得婆婆和其他家庭成员认可或者是“立威”的一种手段。也可能会成为促使儿媳主动从婆婆手中夺取家庭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的推动因素。而娘家成员对家务劳动的分担往往会为儿媳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情感因素的干预力,表现在当一个成员对家庭其他成员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时,他多半会主动承担家务,并将其作为一种愉悦身心的审美体验。而对家务的主动承担,往往会获得家庭其他成员在情感上的支持与认同,这将会提升家务劳动承担者在家庭事务上的决策权。


[ 本帖最后由 lishihu 于 2013-6-15 09:08 编辑 ]

TOP

南阳七夕节七夕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毕业生:朱琳  导师:常峻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考察了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牛郎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当今社会的现状。试图真实地展现当地的七夕节俗,分析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处境以及多方力量构建下的七夕节,并对如何保护发展传统节日提出建议。 
        七夕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负载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深层的文化心理。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传统节日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及西方节日在国内的盛行,许多的传统习俗逐渐的淡化甚至消失。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国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增加了法定节假日等,专家学者们不遗余力地积极奔走,民众也本着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传统节日日渐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和坚持。   
        本文的研究所选取的案例是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牛郎庄。牛郎庄的庄名自古如此,与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不谋而合,在当地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与该传说一致的、牛郎织女汉画石像和斗牛汉画石像,至今牛郎庄还保留着独特的七夕节习俗活动和牛郎织女故事,与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考察南阳独特的文化遗存,描述当地七夕节俗的现状,从文化空间理论视角分析了牛郎庄如何在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下构建当代的七夕节活动,以此为个案进一步分析对传统节日保护的启示。

TOP

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以温州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为例


毕业生:李星星   导师:陈志勤


       如果人们提到沿海地区的文化,大凡会联想到渔业捕捞传统,与之紧密相关的也会联想起被沿海渔民看成是精神象征的妈祖信仰。众所周知,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信仰对象,但是,其实在妈祖信仰的另一面还有另一种信仰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齐天大圣信仰,它至今没有被作为沿海地区的信仰来认识。通过对齐天大圣信仰的研究,对于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整体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温州有关地区的调查中发现,靠海地区主要表现为妈祖信仰的居多,而靠内陆地区很少出现妈祖信仰,如在本文的调查地灵溪镇就存在着齐天大圣信仰,其势态胜于妈祖信仰,并且,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与福建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在地化的过程。但是,最近以来,靠海渔民陆续向灵溪镇这些靠内陆城镇搬迁以后,出现了在新居住地兴建妈祖庙的现象。
        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齐天大圣宫为例,通过对当地齐天大圣信仰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分析这种信仰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福建地区影响的事实,并探讨灵溪镇当地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现象。通过这样的有关沿海地区齐天大圣信仰的研究,或许能够改变狭隘的沿海民间信仰观,为我们理解多元化的沿海文化提供一个视角。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三个方面,即猿猴崇拜研究、齐天大圣信仰研究和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来综述与本文有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第二章是调查地概况,是对调查地温州灵溪镇以及齐天大圣宫的一个概况介绍;第三章是灵溪镇齐天大圣信仰的由来和变迁,呈现了齐天大圣信仰从过去到现在的变迁过程,齐天大圣由单一的与下雨有关的神灵转变为现在多神格的神灵,而其信仰场所据说在民国时期,也由一个单一供奉齐天大圣的小庙宇逐渐扩大为一座供奉多神灵的中等庙宇;第四章是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机制,通过对被认为是齐天大圣祖地的福建顺昌和灵溪镇的对照分析,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齐天大圣信仰来自福建地区并经历在地化的过程。这三个方面为:一、结合福建省顺昌县云路村齐天大圣殿及其信仰的调查,从两地有关齐天大圣传说故事的对比分析,说明灵溪镇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端倪;二、通过灵溪镇齐天大圣祭祀时间的调整现象,由此揭示根据农忙及天气形成的在地化的信仰机制;三、从灵溪镇齐天大圣宫由单一神到现在多样性神的过程,从而阐明其在地化的庙宇空间。最后是本文的第五章,也就是结尾部分,标题为“齐天大圣信仰与沿海文化的多元化”,主要在概括总结前四章的基础上,通过与妈祖信仰的对照,由此阐述沿海民间信仰及其文化的多元化状态。
        通过以上几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灵溪镇,受到福建地区影响的齐天大圣信仰经历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传说故事的在地化端倪、信仰机制的变更和庙宇空间的延伸。第二,沿海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体系。除了与海洋渔业文化相关的妈祖信仰以外,在沿海靠内陆地区,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齐天大圣也是一个重要的信仰对象,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

TOP

传统庙会的当代转型——以上海浦东“三月半”圣堂庙会为例


毕业生:李琦  导师:黄景春


       论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崇福道院的“三月半”圣堂庙会为调查内容,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探讨传统庙会如何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具体描绘了庙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变革,以及发生现代转型的表现及原因。
        “三月半”圣堂庙会在改革开放前共经历过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两次较大的打击。圣堂庙会的当代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后庙会的变革,以1987年、1993年、2006年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间隔,主要为1987年圣堂庙会的重新恢复、1993年庙会的再次中断以及2006年圣堂庙会的再次盛大恢复。2006年至今的庙会概况也在本文的考察范围内,透过这些年庙会的转型与变化,揭示庙会在当代的主要转型表现。转型表现主要有三点:农村型庙会向都市型庙会的转型、单一宗教型庙会向综合文化型庙会的转型、民俗文化元素的渗入。最后,再继续分析推动这些转型变化的主要动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上海都市化进程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潮的推动、国家在场的作用与古城镇开发的政策导向。
        随着“国家在场”概念的出现,“国家”对地方庙会意味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国家”在与地方庙会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庙会进行管理、引导;另一方面则可以看作是对庙会的一种利用,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到地方民俗文化节的创办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有国家的“身影”。“国家在场”维持着庙会变迁中的运行秩序,引导着庙会正常有序地运行。

TOP

膜拜下,为神马全是师姐?

TOP

回复 6# 的帖子

全是师姐是正常现象,师哥都在广袤的田野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