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骑行十八盘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8-8-2 22:34     标题: 骑行十八盘

骑行十八盘



武陵城西六十里,与旬阳平利三县交界处,方圆五公里,山高坡子险,主峰1415千米,山高谷深,岩峭壁陡,山走南北,坡西缓东陡,武陵人多由由此北行西进,因铺石阶,环绕盘旋数十,人称十八盘。又以峰高命名高峰,河溪奔涌,多架桥,山多竹,密扎紧缚而成,又称高桥。


暑假以来天气多雨,预报或大或小,独有今天无,百余里山路骑行,不以雨急路险溪深水湍而惊,遂行。


骑行非独以骑为重,路途观景,或山峰或学校,或溪流或名胜,或古迹或老人,近而观之,访而谈之,记而发百味群(84134126),群友共赏,分享于未能成行者,让暑假老师独有的旅游欢乐,广为散布。


城西十余里,西来之县治河,发源蒋家堰镇,北来之竹溪河,发源于龙坝东岱顶,两河相会处,人称双河口。沿竹溪河西行数十里,西来之朱家河与北来之瓦房河相会处,又称双河口,河上石桥,重十余吨,相传鲁班所修,人称鲁班桥。过桥北行数十里,即瓦房河,再数十里,即十八盘,也就是今天的旅游目的地了。



出城北向,折而西行,路宽阔,环城而围之,人称北环路。旧为河道,河中一片高地,独处流水之中,旧有寨,多居村民,称水寨子。1964年7月建成小学,后与长旺中学合并为城关中学,2009中学分折,中学迁进城区,小学仍留原地。


校西有秦巴生态苗圃,苗圃南即为双河口。沿苗圃可进,沿河道可上,沿大道可行,上即为龙湖湿地了。


龙湖湿地总面积221.34公顷。主体即竹溪河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停工,1968年续建,1971年竣工蓄水、投入运行。库区承雨面积12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348万立方米,承担着县城区10万人供水、县城防洪及库区下游2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每年向县城供水900多万立方米,是竹溪县城的生命之库。湿地东有秦巴生态园,北有龙坝中学,龙家窑及毛家窑,毛家窑、龙家窑是明载竹溪史志的两大制陶名窑。湿地之西,为红庙子,也是通向十八盘的要道。



红庙子4组奚保文,75岁。老人介绍说,本地贺姓多,外姓少,父亲民国末年河南水荒迁来。父亲弟兄5人,他,父早亡抚养他长大成人他二十余岁迁溪,未成家,仅带他母亲来。来溪后娶魁星楼敖氏,生两子,家贫无力供养,送于平利县叔叔家学艺。叔叔不在家,婶娘见老大可做活儿,留下,父带老走,关垭子吋,遇挑盐的,老二不见了。后传老大饿死,后又传为人救活,有人见过;老二有人龙山洼见过他在挑盐。父亲一直找,1969,满62岁进63,去世叮嘱奚保文一定要找回大哥二哥。两名大春娃子小春娃子。敖氏亡故,奚保文父亲又娶蒋家堰邱怀英,添一子,就是奚保文。奚保文有两女一子,儿子老二。


民国时,当地贺家势大,还想更盛,有道士姓詹,当地人,建议盖庙。庙成,墙为红色,当地遂称红庙子。红色在我国意味着庄严和富贵。在周代,宫殿建筑上就普遍采用了红色。后来寺院、宫殿的建筑大多是红墙了。红庙子供老爷像为县长毁,改乡公所,奚保文小吋模糊印像,又改学校。新中国改中学,几年后改小学,数十年后改村委会,后改猪圈养猪办酒场,后拆除。前些年拆除墙基建广场,观景台。
庙南一街,狭窄深长旧。庙东大垭嘴子,两侧低洼,中一高地,垭上财神庙,奚保文记得一间高大土墙,青瓦,无神像供桌,空荡荡的,1958年建炼铁炉拆,现为龙湖湿地尾。



过砖裕沟,过草场坝,过肖家边,过油坊街,多见古旧建筑,然而多余屋檐墙角了。多荷花雪拍,莲叶青青,莲蓬莲子如玉,放眼看去,赏心悦目。这就到了双河口鲁班桥了。北行瓦房河。朱家坡11组刘启秀介绍。瓦房河这个称呼是错误的,应该叫瓦桑河的。一说多瓦姓,多桑树,瓦家住桑树下,树多植河边,故称一说瓦姓与桑姓居此,故称。今讹为瓦房河。《姓考》记载:“楚大夫食采,因氏。”因为楚国公族是姬姓黄帝的后裔,所以瓦姓源于黄帝。《统谱》:明广西士官有瓦氏。瓦姓现多居住于甘肃榆中县和临洮县,居住集中 。桑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少昊时代。目前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八十六位。刘启秀老人介绍,当地如今无一个瓦姓与桑姓。


朱家坡11组,旧称黄毕堰,黄家毕家修堰,故称。现讹成黄皮堰。东人王庙,多人自庙中走出,传说通四川,诸葛亮运兵洞。太山庙,进∩石梯,深长幽远。两庙相距数百步,人王庙高,东方,太山庙低,西方。


又西行数十里,到瓦房河林场,属于标湖林场,虽然两者相距近百里,一居武陵城西,一居武陵城南。 再西行北上,盘山绕道,曲折蜿蜒,即到高峰,也是高桥,终点十八盘。北望旬阳,西看平利,东顾武陵,来路弯弯,七时出城,一时到达目的地,近五个小时行程。


阳光正烈,直行回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