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二十篇论文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15 10:41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二十篇论文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非遗的概念与内涵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
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原则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认识误区》
刘正爱:《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
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

三、非遗传承人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四、非遗保护与民俗学
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吴效群:《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吴秀杰:《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attach]26287[/attach]


------------------------------------------------------------

2017年3月增加:

康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书的讨论
[attach]36964[/attach]

朝戈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绎读与评骘
[attach]36965[/attach]

户晓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
[attach]36966[/attach]

巴莫曲布嫫、张玲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attach]37016[/attach]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9-15 12:04

谢谢池子。非常直观!!!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3-9-15 19:21

还有几篇综述性的文章,也值得好好学习学习!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15 23:07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你这样说到一半就不说了,让人等得着急。
来吧,报上你手里藏的论文~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3-9-15 23:14

功德无量!
作者: 日剑    时间: 2013-9-16 10:39

好事!!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16 12:10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把这些论文挑出来的是宣炳善老师,我不敢掠美。
只是,我添加了刘正爱、吴效群和吴秀杰三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对某些学者的论文做了回应。
个人感觉,这样能够体现出一种多元的声音,也能使讨论呈现得更完整一些。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3-9-17 01:02

非遗的硕士论文不知道有多少。
浪里淘沙,也就那么几篇经典的,其实说明一个问题是今天要进行一次社会运动,知识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学术界的声音越来越影响到一个运动的进行,非遗算是比较特殊是,因为它关乎文化,过去很多年,文化几乎就是靠笔杆子来说话的。
民俗学关于非遗的核心概念是传承,而民俗学的研究多半针对传承人,目前这两块理论是很好的学术生长点。比如表演理论、口头程式以及记忆理论都是针对此的。
可能这也是非遗的内在与外在之分吧,个人觉得外在的研究过多不太利于民俗学理论的升华。
而学科之争更是一个学术政治层面的考虑,无太大裨益。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3-9-18 21:32

感谢感谢:)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18 23:20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恩啊,基本上民俗和非遗各自的建构性应该算是学界的一个共识了。在此基础上,如果大家还是一直关注外延性的权力运作、群里的制衡、话语的分配,而较为忽视非遗研究的主体,才会是问题的关键。我觉得吴秀杰老师的那篇文章是个很好的回应,你可以把非遗放置在文化实践领域,开拓民俗的公共性和尝试理论的实用面向,但是也不见得这制衡和削弱了作为文化批评的民俗学工作。能理解学者们会提出这种疑虑,毕竟当一种研究成为规模,大家的整体关注点像前面说到的,那也会带来某种捡到芝麻,丢了西瓜的可能。表面上看,我们在争论一些很具体的操作,好像文化是突然被我们关注到、重视起来的,非遗是突然变得很重要的,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民俗学借助当下这个特殊的非遗时代与现代性做个一个有效的结合。当然,或许,这问题也不需要回答。
作者: 张哲    时间: 2013-9-26 07:50     标题: 緊密關注中

概念類的和理論的 正在看
作者: 阿吉奈    时间: 2013-10-7 16:03

感谢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6-4-11 08:36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6-11-17 17:00

很好!谢谢分享!
作者: btxd    时间: 2016-11-21 22:00

今天看到这里才发现宝啊,感谢!
作者: 农夫山泉    时间: 2016-11-22 09:16

收藏了
作者: 冯冯念夏    时间: 2016-11-28 19:05

非常感谢!
作者: 迷鹿。    时间: 2017-2-8 21:50

感谢!
作者: 黄河下游    时间: 2017-3-27 11:31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感谢感谢,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