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千佛硐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千佛硐

平利千佛硐




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来华访问,游览北京慕田峪长城时,问陪同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董耀会回答说:“这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


楚长城在哪儿?















百味群(84134126)友,昨晚相约西游。早八时出门,颜家海老师准时到聚会地点,西向而去,直奔楚长城遗址关垭。关垭遇梅岳军老师,梅老师三十年级任教于北门街学校,也是笔者当时求学时的教师。当年梅师风华正茂,如今神采不减,骑行数百里,日行不辍,体健神壮如少年。关垭子楚长城遗址,位于竹溪蒋家堰镇与平利县长安镇的交界处,346国道(上海—安康)穿越城墙大拱门而过。这条路,汉白公路,抗战年代1937年建,1939年开通,从关垭子脚下通过,直通陕西与湖北。1983年定为国道“316”,后改省道305,现为346国道。


关垭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横亘南北,分割秦楚,自春秋以来长期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隘口。如今的关垭楚长城,仍残留着数千年前那段土夯城墙。


平利县城四迁,这儿曾经是县治第一次选址之地。








第一城址关垭子,位于今县城东的长安镇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山垭。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县始建置之治所。关垭子至今有古城遗迹,民国26年(1937年),修汉白公路,拉槽通过,古城破坏。1982年文物古迹普查发现:“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蜒,东西各有一城门,夯筑层明显存在,并散存南北朝时代青瓷陶片”。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位于今长安镇石牛河和长安坝河交汇处,至今仍流传“官田坝”地名。清光绪县志载:“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唐武德元年(公元628年),始名平利县。因水毁城废,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城址和遗物。


第三城址古声口,位于今老县镇的东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声水)交汇处。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县治所迁于古声口。


第四城址,迄今已历215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











今日游览目的地,就是平利县前两迁县治所在地。


竹溪有两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之一即关垭。编写“乡土党史教材”,有一本《关垭子战史》。


这又是为什么?









1932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关垭。


19496月,第二野战军19军解放平利后,胡宗南慌忙调军卷土重来,向我军反扑。我军决定:一部从关垭直至鹰嘴崖作正面突破,先攻夺关垭;一部迂回至敌后侧,切断其退路;一部直插平利长安坝以西、石牛河一带阻敌援兵。两郧、商洛、安康三个分区部队同时出动,牵制当地敌人,使敌人到处遭到打击,全线崩溃。 710日,解放军攻破鄂陕要隘关垭子,敌144师师长符树蓬被俘,第二次解放平利县城。顺便补充一句,竹溪县城解放于5月初3,阳历530日。符树蓬被俘于千佛硐。










沿关垭继续西行,即到千佛硐,当然如今多写作千佛洞了。


查百席百科,硐,中国汉字,通“洞”、“峒”。指山洞、窑洞、矿坑。多用于山洞、窑洞。


路边岩壁多孔,密布如麻,石阶环绕如线牵连。顺梯拾级而上,盘旋曲折如蛇行,登顶一寺,此即千佛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