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讨论

中国民间故事:鸡心枣的传说

鸡心枣是河南新郑特产,自古以来就有“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美誉,鸡心枣还有一段传说呢。 话说公元774年间,郑国迁都郑地,即现在的新郑,而后郑庄公继位,郑国达到鼎盛,郑庄公更是号称春秋小霸王。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郑庄公年间。 郑国南部有座具茨山(今新郑的始祖山),山下有个小村庄,山脚下住着刘老汉和他的儿子刘中元,老汉给儿取名中元本意是考取状元之意,怎奈家境贫寒,老汉身体不好,父子俩仅以刘中元上山砍柴为生。刘中元虽然没钱上学堂,但却非常喜欢读书,从小就常趴在学堂的窗户外偷偷听讲,父亲更是常常借书给他读,虽然未有先生教之,但他的文采却是很好。 有一天,刘中元早早的砍好了柴,坐在一棵大树下看书,看的正自入神,这时,身后不远处的草丛传来“沙沙沙”的响声,悉悉索索间钻出一条花皮大蟒蛇。只见那大蟒身有海碗口那般粗,身披黑黄花纹,头背鳞缝显黑色,头顶有“王”字纹斑,身长三丈。刘中元一看吓的一动不敢动,原来是遇到了一条王锦蛇,这种蛇虽然不是毒蛇,但因其移动速度快,性格暴虐,喜食鸟类禽类,到也为当地居民痛恨。刘中元看这蛇这般大确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蛇口大开只怕能吞下自己的脑袋。 就在刘中元正襟危坐的时候,忽然右手边又传来一阵“咯咯”的鸡鸣声,咯咯声中飞来一只大公鸡,刘中元更是目瞪口呆,因为这公鸡非常神勇,个头有三尺那么高,头顶大红冠子,怒目圆睁,在丛林间斑驳的阳光下,浑身的羽毛都是金黄色,有长长的七彩尾羽,非常像一只凤凰。金鸡刹那间就和那王锦蛇斗了起来,落羽纷飞,蛇嘶鸡鸣声中金鸡一口啄在蛇的七寸上,大蛇吃痛身子缠绕而上把金鸡卷住。 刘中元在一旁呆坐许久终于缓过来劲一把抄起砍柴刀砍在蛇头上,腥血喷溅中蛇首就分了家。斗败了大蛇,金鸡浑身伤痕累累,于是中元就把金鸡抱回了家。老汉听说以后,虽然知道儿子无恙,但还是惊了一身冷汗,于是帮忙中元一起照顾金鸡。 金鸡伤好后中元曾要把它放归山林,它却自己飞了回来。中元看它神勇,亦是不舍,于是便把它安顿在自己家里。过了几天老汉病情加重,大夫说需百年蜈蚣做药引,这可愁坏了中元,别说百年就是十年以上的蜈蚣都属罕见啊。中元焦头烂额,吃不下睡不着,可是就在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发现金鸡嘴里叼个一尺长的百年黑背蜈蚣。中元从此更是对金鸡敬若有加。 老汉的病好了,一日上街买菜发现一群人在斗鸡,他围观了一会儿临走时对那些斗鸡嗤之以鼻,恰巧被一个混混听到,混混一看是刘老汉在贬斥他的斗鸡,面子挂不住就拽着刘老汉:“你敢看不起我的神斗鸡,我的斗鸡可是全镇上最厉害的。”谁知刘老汉拍开他的手说道:“我家有只金鸡,三下两下就把你的什么神鸡打趴下。” 这可捅了篓子,本来老汉人也老实,不喜欢招惹是非,可那混混一直欺负他们爷俩,他憋不住就顶了两句。混混抱着自己的斗鸡拉扯着刘老汉向他的茅草屋走,嘴里喊着非要看看老汉的鸡有多神勇,身后围了一大帮子人去凑热闹。 到了住处,中元刚好去山上砍柴没在家,于是混混扯着老汉就地比斗鸡,等到老汉一抱出金鸡,混混的眼睛就挪不开了,眼神中透着深深的贪婪。果然,没两下金鸡就把对手打的趴在地上不敢动,刘老汉心里乐开了花,终于出了口恶气,这混混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肯定会丧如考妣吧,谁知老汉在人们的起哄声中偷偷望去,却看到混混非但不懊恼,反而在阴恻恻的笑,老汉心里打了突突,不知道这人在打什么主意。 果然,第二天混混就又一次来到刘老汉家,不过手里却提了只死鸡,混混讹诈老汉的鸡咬死了他买的斗鸡,要老汉赔偿五十两银子,刘老汉家徒四壁,哪里那么多银子,中元得知此事后气愤异常,拒不给钱,混混嚷嚷着要抓了金鸡抵债,就笑哈哈的冲着金鸡抱去,金鸡昂然站着,依然怒目圆睁,一下就啄下了混混的一颗眼珠子。混混惨嚎中落荒而逃。 刘老汉家出了只神鸡的事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镇子都知道了。混混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一颗眼珠子他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跑到都城找到了他的舅舅隆天霸,这隆天霸是郑国的一员武将,虽然打仗厉害,但性格暴虐。已经年近花甲,依然在朝中威名赫赫,是都城一霸,为祸一方。隆天霸听说以后,知道金鸡脾气暴,不能硬来,于是他准备了白银三百两,差人送到刘老汉家,说是赔礼道歉,顺便想买下金鸡,被刘中元一口回绝。后来他又差人传话说只要他献上金鸡,便让他一举考中状元,岂料更是被刘中元轰出了家门。 这下可把隆天霸气坏了,既然得不到那就让别人也得不到。恰逢当时郑庄公得了重病卧床不起,隆天霸便对皇上说吃上一颗“凤凰心”可祛百病、延年寿,百年金鸡心便是传说中的“凤凰心”。村民刘中元家就有百年金鸡一只,绝对是祛病良药的上上之选,旁边的太医慑于隆天霸的淫威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于是郑庄公下旨给刘中元,要其奉上“凤凰心”以安龙体,如若不从,株连九族。这可愁坏了刘中元,他知道是隆天霸使得坏,虽说皇上的旨意不可违抗,可金鸡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啊,教他怎么下的了手。 当晚刘中元在碾转反侧中缓缓睡去,梦里出现了那只金鸡,金鸡口吐人语对其说道:“我是你祖父百年之前从树蛇口中救下的小鸾凤,如今我还未修成人性,未通人语,只好梦中告知于你。我本欲修行千年后再回报你们刘家,看到你有生命之忧只好出现将你救下,后又不舍离你而去,怎想竟害你们惹祸上身。对此你不必着急,等下你写一封状子,写出前因后果即可,我会送达皇上阅览,其他的我自会帮你。” 恍惚中刘中元醒来,就看到金鸡就昂然立在大厅,目光灼灼的望着他,他想起自己的梦,便下了床去写状子。说也奇怪,当刘中元写完状子竟又迷迷糊糊睡着了。 等刘中元醒来,金鸡已经不见了,写的状子也不见了踪影。到了下午,正坐在屋前黯然神伤思念金鸡时,郑庄公竟然派人把刘中元接到宫中,告诉了他一件离奇的事,他才知道金鸡托梦是真的。 原来昨晚郑庄公也梦到了金鸡,金鸡告诉郑庄公,它的心确实可以治百病,但郑庄公的病邪气入体,需要一颗“龙胆”来做药引子,郑庄公忙问上哪寻得龙胆,金鸡告诉郑庄公必须是恶龙的龙胆才有煞气以镇邪气,而其座下大将军隆天霸的胆虽说不是真正的龙胆,但因煞气足,也可充当龙胆做药引子。郑庄公很发愁,怎能因为自己的病就要杀掉自己的将军呢!但紧接着金鸡告诉了郑庄公侵吞军饷、强抢民女、私扣赈灾银两等十大罪状,郑庄公便点头了然。 郑庄公醒来后就看到金鸡站在卧榻之侧,那金鸡跟梦里的一模一样,旁边的盘子里一颗滴血红心依然在跳动,他也在桌子上看到了刘中元写的状子,知道事情前因后果。当晚郑庄公就密查隆天霸的这十大罪状,每一条都足以杀头的罪状竟然全是真的,于是在天色破晓时隆天霸被抓问斩,而他的胆也被送到了郑庄公面前,一颗黑黑的胆。 服下“龙胆凤心”之后,皇上的病果然好了,晌午便可下床。皇上感恩于金鸡的救命和拨乱反正之功,特名人将金鸡的尸首厚葬,并且修建金鸡庙以供香火。而刘中元写的状子因为文笔好,被郑庄公看好,特赐婚公主于他做了驸马,金鸡报恩的故事也就在民间传播开来。 而金鸡埋葬的地方后来长满了枣树,结的枣子不同于新郑常见的灰枣,这枣又大又密又甜,状似鸡心,人们感恩金鸡灭霸,称之为“鸡心枣”。

TOP

外国民间哲理的故事:青蛙和猴子

一只青蛙在林间拼命跳跃逃命,发生了什么?原来,它的身后,一只饥肠辘辘的猴子正在追逐,眼看着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猴子更加快了步伐。   青蛙似乎没有了逃生的机会,因为它就在猴子的脚下,而且前面就是一条大湍急的河流横着。 人生哲理的故事青蛙和猴子   但是青蛙轻轻一跳,好比离弦之箭,它钻进了湍急的河流。游到了湍急的河流的那边的对岸上,它回过头来面带嘲讽地看着它的敌人。   猴子不敢再追了,正好这时候,猴子的好朋友松鼠来了,它对猴子说:   "怎么?以你的力气,以你的敏捷,你竟然要遭受青蛙的嘲笑。事实上,只要你高兴,你就可以跨过去,以你的本领,你完全可以大踏步地跨过去,而且你那么轻捷,那么善于跳跃!"   松鼠这样冷嘲热讽和阿谀奉承的话大大刺激了猴子,它使出全身力气,跳了过去——糟糕!这么宽的湍急的河流不是猴子这样粗笨的家伙能跳得过去的。   它猛地栽下去,掉到河里,没一会儿,就被河水冲走了。

TOP

民间故事传说:鸡只能活三年的传说

相传公鸡因有凤凰血统,一直在天庭是一只天上的仙鸡,专司报晓之职。有天夜里,太上老君炼丹叫它去东海龙宫取水,并告诉它:“快去快回,莫贪人间景色,莫吃凡间不吉之物”。   公鸡平素就很贪玩,好热闹。它听了太上老君的吩咐后,带上盛水的瓶子,打着明晃晃的火把,驾着祥云就来到了人间,一只只动物被它惊吓得直往外蹿,躲的躲,逃的逃。   看到这,大公鸡开心极了,挺着高傲的脑袋,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在凡间逛荡,任何人也奈何不了它。它哪里还想到取水的事?它来到龙潭边,伸长脖颈往绿茵茵、清澈见底的水中一看,潭底那金碧辉煌的龙宫一下勾住了它的双眼,它立刻来了兴致,一头扎进水里,像鱼儿一样游到了龙宫。   龙宫金瓦银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美丽无比,这里可是个好地方我要里里外外地先玩个够再说。公鸡自语着。忽儿飞到梁上,忽儿落到堂中,尽情欢娱,任意飞跳,还拉了满地鸡粪。把个幽静的龙宫闹翻了天。龙王知其情况后大怒,命兵将把公鸡驱逐出了龙宫。   公鸡狼狈地逃回到岸上,觉得浑身乏力,肚子咕咕叫,便去找东西吃,此时它早忘了干什么来了,太上老君的嘱咐已被它扔到了脑后。它只想着吃东西,再不管干净不干净,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啄进嘴里,咽进肚里。再说太上老君在天上等着用水,可等等,就是不见公鸡回来。眼看天就要亮了,再不喊公鸡回来,便永远回不到天上了。于是,他便朝大地喊公鸡。   公鸡听见主人呼唤,才想到叫它做的事,于是赶紧去龙潭取水,却发觉装水的瓶子丢了。这可怎么办呢?它想空手回去,又怕主人斥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看看望天,主人的喊声一声紧似一声。它明白,再不回去,就永远回不到天上了,没办法,它只好硬着头皮先回去再说,便边拍打双翅,边朝天答应:“喔喔——来啦!”   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无论仙鸡怎样用力展翅,也飞不起来了。它这才想起临来时太上老君叮嘱它的话,间美食已经被俗化了。它若是吃了,肯定也就不能回天上来。   公鸡后悔莫及,可它又不甘心,于是每天到天亮的时候(也就是太上老君喊它的时间)就朝天上“喔喔”地叫啊叫啊......   公鸡回不到天上,只好在凡间过日子。它先去了山林里,常常遭到野猫和狐狸的袭击;它又搬至水塘边,又屡次被老鹰追杀,险些掉了性命。它孤孤单单,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吃够了苦头!后来有人见它可怜,收养了它。从这以后,鸡便跟着人生活在一起了。   不久,玉皇大帝给世间的动物赐年龄,给了鸡一百岁寿命,给了人只三岁。鸡和人都很不满意。公鸡说:“给我这么多年龄,嘴巴已啄烂了,脚爪扒断了,也难熬到头。”人说:“世间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只给人三岁,能做哪些事情!”   于是,玉皇大帝把人和鸡的寿岁交换了一下,给人百岁,给鸡三年。就这样,人可以活到百岁,而鸡的寿命大多只有三年。 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show/8101583.html

TOP

儿童民间故事:临淄石鼓的传说

 春秋时期,黄海边上有一个小村,名字叫仁义里村。   有一天,村里一户姓王的人家挖井时,挖出一块石鼓形状的石头,上面刻着两条蟠龙,昂首翘尾,好象要腾空飞去。人们见了无不啧啧称奇。王氏兄弟便跑到村西小山上,请慈云观里的吕道长,到村里去看看这快非同一般的石头。这个吕道长曾云游四海,见多识广。看了石鼓连声说:“宝物,宝物。这是一块天生地长的石鼓,凡夫俗子是敲不响的,只有大国之君才能擂响。”众人不信,纷纷用石头,棍棒等物敲打,果然寂然无声。   吕道长指点王氏兄弟:“现在齐国国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你们应该把此宝物献给他,说不定齐桓公会对你们兄弟加封受赏。”   王氏兄弟听了吕道长的话,便邀请了八个好友,抬着石鼓奔向齐国。由黄海之滨到齐国国都临淄远隔千里,他们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劳奔波,好不容易来到牛山,趟过淄河,又走了十几里地,来到临淄城南的一个村庄边下。他们实在累及了,便在路边休息。这时,一个十二三岁的牧童走过来,好奇的用鞭杆敲打了一下石鼓。石鼓便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王氏兄弟等人大为吃惊。他们想:一个十二三岁的放牛娃,竟能把石鼓敲的震天响,齐国大地真是人杰地灵的大帮。如果把石鼓抬进城里献给齐王,看来,不但得不到什么封赏,说不定落个欺骗国君的罪名。于是,他们沮丧地扔掉石鼓,垂头丧气的返回去了。   从此,城南这个村庄就叫石鼓村,石鼓在这里无声无息待了千百年,后来,有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不过,石鼓村的人们至今传诵着这个传说故事。   现在的石鼓村,因为城区的扩建,已建起了栋栋楼房。成了石鼓新村生活区。石鼓村的人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TOP

儿童民间故事:和尚戏乾隆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   “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   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   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   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   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   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   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   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   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   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   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   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   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TOP

中国民间小故事:阿诗玛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叫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喜欢他的小伙排起了长队,不过在阿诗玛的心里头,只有他的阿黑哥一个。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十二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深山密林里挨冻受饿,受尽了折磨,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撒尼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苞谷,苞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苞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他上山砍柴,比别的小伙子砍得都多。他从小爱骑马,而且不用马鞍辔头。他调理的马,骑起来矫健如飞。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还擅长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定了亲。   有一天,阿诗玛去赶街,被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为他提亲。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请了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海热到了阿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富甲一方,阿诗玛嫁过去会享受无尽的富贵荣华。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一起流,绵羊不能伴豺狼。”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说:“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底的山都要摇三摇。你想好了,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哼哼!”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温暖的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不舍。   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了阿诗玛。他心想,只要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来了客,生米做成熟饭,不嫁也得嫁。可是,坚贞的阿诗玛牢牢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满满的谷仓和成群的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阿诗玛瞧也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   阿支急得像只猴子上蹿下跳,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是属于你一家的。”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阿诗玛被关进了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阿着底报信的人找到了他,向他报告了阿诗玛被抢的消息。阿黑闻讯后,很为阿诗玛的安危担心,他立刻跃马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从远方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   他来到热布巴拉家门口,阿支紧闭铁门不准进,提出要与阿黑对歌,唱赢了才准进门。阿支坐在门楼上,阿黑坐在果树下,两人对歌对了三天三夜。那个阿支本来就愚蠢笨拙,越唱越没词,急得脸红脖子粗,声音也变得像瘸蛤膜叫似的,越来越难听了;而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劲,脸泛笑容,歌声响亮。阿黑终于唱赢了,阿支只得让他进了大门。但阿支又提出种种刁难的条件,要和阿黑比赛砍树、接树、撒种。可是他哪里是勤劳又聪明的阿黑的对手啊?每一项比赛,阿支都输得一塌糊涂。   热布巴拉眼看儿子难不住阿黑,只会丢丑,便想出一条毒计,皮笑肉不笑地假意说:“天已经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送你和阿诗玛一起走吧!”阿黑答应住下,他被安排睡在一间没有门的房屋里。半夜,热布巴拉指使他的家丁放出三只猛虎,企图咬死阿黑。阿黑早有准备,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时,他拿出弓箭,对准老虎嗖嗖嗖连射三箭,射死了老虎。第二天,热布巴拉父子见凶猛的老虎都被射死,又吃惊又害怕,只好答应放回阿诗玛。可当阿黑走出大门等候时,热布巴拉又立即关闭了大门,耍赖拒绝放出阿诗玛。   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接连射出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大门立即被射穿;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给震得嗡嗡响;第三支箭射在了供桌上,震得供桌摇摇晃晃。热布巴拉吓慌了神,连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没人能够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了阿诗玛,向她求情道:“只要你把箭拔下来,我马上就放你回家。”阿诗玛鄙夷地看了热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样,轻轻拔下箭,然后同阿黑一起,离开了热布巴拉家。   热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着阿黑领走了阿诗玛,心中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去阻拦。可心肠歹毒的父子俩是不肯罢休的,他们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知道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要经过十二崖子脚,便打算勾结崖神,要把崖子脚下的小河变成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诗玛。   热布巴拉父子带着家丁,赶在阿黑和阿诗玛过河之前,来到崖子前,用重金乞求崖神把小河便成了大河,而且趁山洪暴发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本来舒缓宁静的小河顿时巨浪滔天。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了湍急的水流里,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听见她的声音,也看不见她的踪影了。   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找啊找,找到天放晴,找到大河又变成小河,都没有找到阿诗玛。他大声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回答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   原来,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了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化成了回声。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诗玛,但他时时刻刻想念着她。每天吃饭时,他盛着苞谷饭,端着饭碗走出门,对石崖子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便应声:“阿诗玛!阿诗玛”。   阿爹、阿妈出去做活的时候,对着石崖子喊:“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同样地应声:“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   小伴们在阿诗玛站的石崖子下,对着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弹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也会应和着动听的弦音和悠扬笛声,唱起山歌。   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和她的乡亲相伴。   “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阿诗玛的故事是根据我国彝族地区流传甚久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的,阿诗玛和阿黑真挚不渝的爱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阿诗玛是个漂亮聪慧又有气节的姑娘,她不被财主的荣华富贵所利诱,也不屈从于财主的毒打恐吓。阿黑是勇敢善良又机智的少年,他善劳作,会唱歌,在营救心上人的过程中表现得智勇双全。而邪恶的热布巴拉一家却勾结崖神,最终拆散了阿诗玛和阿黑现实的爱情。可即便如此,化为石头、只能用回声表达感情的阿诗玛还是守望着故乡,陪伴着她的阿黑哥,也陪伴着善良的乡亲,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阿诗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以争取幸福的权利,虽然邪恶的势力有时会很强大,但是只有正义的力量才是不朽的。

TOP

浙江民间故事:“四贵”改编

浙江民间故事:“四贵”改编

岑天翔 2014212405

门官:“哎嘿,门前呀来了个穷书生,待我问他呀问一下。”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省?”
孙鬼头:“贵省呀是那浙江省。”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府?”
孙鬼头:“贵府呀是那绍兴府。”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县?”
孙鬼头:“贵县呀是那余姚县。”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村?”
孙鬼头:“贵村呀是那横河里个孙家境村呀啦里个呀。”

门官:“呆书生,读死书。讲道理,我说“贵”来,侬答“敝”。敢问呀侬个呆书生晓得勿晓得(知道不知道)?”
孙鬼头:“我经史子集读个遍,小小规矩,哪个里会不勿晓得”
门官:“那我要来问个问,浙江有何可贵?”
孙鬼头:“浙江一省两京都:康王临安呀登了基,越王卧薪呀又尝胆。侬说浙江贵伐贵?”
门官:“绍兴有何可贵?”
孙鬼头:“那王羲之呀写字有名气,那徐文长呀做事老聪明。侬说绍兴贵伐贵?”
门官:“余姚有何可贵?”
孙鬼头:“十八学士出余姚,新科状元韩应龙。侬说余姚贵伐贵?”
门官:“侬呀个小小横河孙家境,有何可贵?”
孙鬼头:“小小横河孙家境,一门三孝子,父子六尚书。侬说个小小横河孙家境,呀个贵伐贵?”
门官:“真贵,真贵。”

TOP

宁波地区民间故事:孙鬼头的传说

宁波地区民间故事:孙鬼头的传说

岑天翔摘录

  在三北一带,孙鬼头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孙鬼头之所以在民间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这大概与他的长相、个性、行为等有关。在人们的心目中,孙鬼头是一个其貌不扬、诙谐幽默、足智多谋且又好打抱不平的侠义之士。无论是豪门巨富还是市井无赖、刁钻小人,只要一说起孙鬼头无不噤若寒蝉。于是,有人把孙鬼头比喻为三北的徐文长。是一位对贫困善良者怀有同情之心,对为富不仁者极尽讥笑嘲弄之能事的智囊式人物。

  孙鬼头本名孙如法,字世行,今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人。孙如法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博览诸子百家,少年时期便已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山西司主事。他办事精明干练,决狱公正廉明,颇受同僚好评。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因明神宗册封郑妃事,不少大臣上疏后遭到皇上痛斥而被降级外调,使得朝廷内群臣不敢多议。孙如法却不害怕,他不顾触怒圣颜,竟又上了一疏:“恭妃生子五年,未得晋封,郑妃生一皇子,即册封贵妃,无怪中外动疑。”这一奏本,无异于火上加油,使神宗更为震怒,于是下诏,贬孙如法为广东潮阳典史。在明代的官品序列中,典史是知县的属官,其职责是负责全县的讼狱及各类刑档。临行之前,一些朋友们前来送行,既为他的刚正不阿而折服,又为他的遭遇而同情。但孙如法却无怨无悔,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夫人史氏,执意要与丈夫一起远赴广东。孙如法于心不忍,本想劝阻,但夫人却说:“你是个正直之人,敢于捋龙鳞、摸虎须,我也就不怕葬身鳄鱼之腹了。”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就这样离开了京师,远赴潮阳。到了广东以后,他经常与当地的一些名士骚客谈术论艺,说古道今,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但是,南方的气候条件是闷热潮湿的,疠风瘴毒流行,使孙如法经常流鼻血不断,腹胀难受,不得不回家养病。回到了老家以后,他又爱上了导引之术,每日炼丹吞铅,自得其乐。万历十八年春,他再次回到潮阳时,已看破世事,不再过问政务。后到绍兴,与汤显祖、黄两高、钱槚等成为密友,弈棋赋诗,游山揽胜,俨然一世外高人。之后,他在绍兴钱清置一庄园,取名“柳城”,自号为“柳城翁”。三十六岁那年,父亲孙鑨去世,安葬于会稽的铸浦山。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孙如法便潜心于古籍的考订,并与汤显祖、冯梦桢多有书信交往。五十五岁那年,他看到绍兴钱清一带河道两侧坍塌,桥梁毁损,便捐资维修,长达四十里,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五十七岁时,因眼疾而被庸医误诊,卒于卧所。远近百姓闻讯,前来吊唁者甚多。这就是孙如法的大致经历。

  孙鬼头的传说在慈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传说之一,但民间传说有时并非都是空穴来风。孙鬼头之所以会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被广为传播,其原因有二。其一,孙鬼头是历史真实人物。慈溪的横河镇孙家境村,素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这说明横河孙氏一族在历史上当属名门望族,宏大的宗祠,众多的名人,传世的家谱,使得孙氏族人在当地声誉鹊起。人们争相议论,用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方法,演绎着孙氏族人的所作所为,这是传说被广泛流传的基础。其二,孙鬼头孙如法作为孙氏族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缘于其行为的乖僻,言论的怪异。在人们的心目中,孙鬼头是个性好同情弱者,行必讥富帮贫的充满睿智的人物,机敏的语言始终饱含真理,乖张的行为总能惩恶扬善,这种个性在传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也成为了人们喜爱和追捧的热点。

  孙鬼头传说之所以受人喜爱,且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受到启迪,从开心一笑间豁然开朗,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孙鬼头,有褒有贬,毁誉参半。有的说他是一个仗义执言,爱打抱不平的民间义士;也有的说他是搬弄是非,专事捉弄人的市侩泼皮。2005年,经童银舫、黄江风、胡岳鹏、王孙荣、孙永苗等人的共同努力,编辑出版了《孙鬼头历史与传说》一书。该书对孙鬼头这一人物作了较为详尽的历史考证,并对民间出现的各类传说作了分析,使孙鬼头的历史真相得以初步澄清。书中还将有关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搜集后,加以整理,使读者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十八篇民间传说中,大多保持了原有的面貌,与前半部分的历史考证相结合,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详细、翔实的信息。

TOP

历史上的“孙鬼头”孙如法

历史上的“孙鬼头”孙如法

岑天翔(2014212405)摘录

  四百年来,横河“孙鬼头”的故事,一直盛传不衰。虽然他身材矮小、体质瘦弱、相貌不俊,但他聪明、机灵、幽默,人称“三北徐文长”。但民间传说的“孙鬼头”与历史上的孙如法毕竟有一定的距离。1129803941.gif

  孙如法,字世行,号俟居,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今横河镇孙家境村。他的曾祖父忠烈公孙燧,巡抚江西都御史,弘治年间,宸濠叛乱,死难,赠礼部尚书;祖父文恪公孙,南京礼部尚书;父亲清简公孙,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都是明朝颇有名望的官宦。当时有“昭代阀阅之盛,首数孙氏”之赞。

  孙夫人钱氏曾生过好几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对小如法视为掌上明珠,日夜教他习字作文,对课吟诗,从不闲散。孙如法天资英敏,才藻骏发,姚北人誉他为“神童”。

  万历四年(1576年),17岁的孙如法试冠童军,中万历丙子乡贡。他熟读诸子百家著作,更喜欢读一些野史、小说,读到时贵专权、横行不法之处,“辄义形词色,矢口痛骂”,“少年英气,勃勃不可犯”。他还多才多艺,擅长乐曲,待到兴致勃发,即席作词高吭,“曼声长歌,绕梁振木”。

  万历十一年(1583年),24岁的孙如法中了进士,次年便授刑部主事。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直不阿的孙如法因论建储及册封郑贵妃事得罪,谪潮阳尉。

  孙如法带着家小,由豫章抵东粤,整日与潮阳名士读书讲艺,著书立说,倒也轻松自在。

  不久,他因病返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其父去世,又在故乡住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为其父治丧,“哀毁庐墓终三年”;一方面奉养母亲,“舞彩于庭,妁妁乐也”。可见其一片孝心!

  至于孙如法之死,也值得一提。万历年间,姚北常有天灾,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最令人畏惧而无可躲避的是凶猛的海啸,一夜间吞噬百里海隅,灭尽生灵。梅市至浪桥数十里官塘,因长年不修,倾圮坏塌,周围居民怨声冲天,忧心如焚,度日如年。孙如法便出资修筑海塘,姚北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挑泥装石,日夜不停。孙如法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由于劳累过度,他生了重病,但仍不忘修塘,还同时修了柯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季冬,病情恶化,逝于故居,享年57岁。赠光禄寺少卿。

  孙如法还著书二部:《春秋古四传》6卷,《广战国策》17卷。

TOP

原文献来源

原文献来源



《说“四贵”》
张水洲编:《横河民间故事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年,第61页。
讲述者:陈来生
采录者:张囧辉
采录时间及地点:1987年于余姚市城区


《贵省、贵府、贵县、贵村》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835页。
讲述者:姜兴万 男70岁 慈溪市兰山乡 农民 初小
采录者:许顺鑫 男44岁 慈溪市潭南乡 职工 中专
采录时间及地点:1987年于慈溪市兰山乡
引用:
原帖由 Tyson 于 2018-1-2 22:33 发表
浙江民间故事:“四贵”改编

岑天翔 2014212405

门官:“哎嘿,门前呀来了个穷书生,待我问他呀问一下。”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省?”
孙鬼头:“贵省呀是那浙江省。”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府?” ...

TOP

孙鬼头系列故事——诗戏乌山和尚

孙鬼头系列故事——诗戏乌山和尚

岑天翔(2014212405)摘录

说话上次孙鬼头治了浒山无赖后,和弟弟来到金山,遇到一个放牛朗,三人很是说的来,孙鬼头就请放牛郎到乌山庙去吃点心,他们到庙前买了三碗馄饨和六块糕团,坐在庙门的门槛上吃起来。这时从庙里走来一个和尚,见到门槛上坐着三个孩子在吃馄饨,口中念念有词:罪过罪过。孙鬼头已觉察到,拿了碗跑到外面,但放牛郎还没发觉,还在那边吃,说时迟,那时快,和尚俯身抓起放牛郎的馄饨碗,泼到庙门外的垃圾堆里。原来,猪肉馅的馄饨触犯了佛门戒律,才使和尚大动肝火。放生娃一见到嘴的美食被倒了,骂道:瘟和尚,秃和尚,一觉困过全死光。
孙鬼头一边安慰一边已计上心来。和尚走入庙内,孙鬼头就拿来一块木炭,走进庙门,躲在东扇大门背后写了起来:
四大金刚两边坐
浑身金光亮晶晶
瞪眼裂牙肚皮大
屙出臭屎二尺长
写完,走到西边大门背后写道:
糯米粉做
松花累过
里面豇豆馅
送给和尚吃
写完后,就逃离了乌山庙。乌山庙和尚到晚上关门时,刚闭上大门,就看到:
四大金刚两边坐,糯米粉做
浑身金光亮晶晶,松花累过
瞪眼裂牙肚皮大,里面豇豆馅
屙出臭屎二尺长,送给和尚吃
和尚看完,气得七窃生烟。

TOP

这个故事我小学的时候听过哈哈哈!好像是上语文课时候讲的。
引用:
原帖由 李柯霓 于 2018-1-2 18:06 发表
 早在明朝,有一条村庄,叫“天马村”,到明朝万厉年四十六年,村里人口增多,食水不足,村民们于是在村前挖了一条河,这条河叫“天马河”,河挖了以后村里连续几年遭灾遭祸,不少人家破人亡。   有一天来了一位风 ...

TOP

湖北民间故事董永和七仙女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传说汉朝的时候,淮南地方住着一户贫苦人家,父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董永。董家靠租种地主傅员外家两亩薄地维持生活,父子二人早出晚归,辛辛苦苦,遇到风调雨顺,打下的粮食除了交租,还可以勉强糊口。不料这一年老天大旱,秋后颗粒无收,地主催租逼得紧,老汉一急之下病倒了。董永是个孝子,他想方设法给老爹爹四处买药,可是当他提着草药回到家中时,老父亲已经咽了气。董水心中悲痛万分,眼下手中分文皆无,拿什么去给父亲买棺木呢?他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就是卖身葬父。于是请人去跟傅员外说,只要帮助埋葬了老父,愿在傅家做三年苦工。傅员外知道董永身强力壮,正好趁此机会找个好长工,便答应了董永的要求,立下了卖身的契约。
  董永埋葬了父亲,三日之后便到傅员外家上工。一路上,他心头痛苦,愁眉紧锁,不住地长吁短叹。走着走着,见前面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有个土地庙,便想在这里坐下来,歇歇脚。
  董永刚要坐下,就见有个衣着朴素、容貌美丽的姑娘朝老槐树走来了,站在他的身旁。
  董永有些局促不安。沉默了一会儿,姑娘首先开口道:“这位大哥到何处去?”
  “去那傅员外家做苦工。”
  “看大哥老实忠厚,为何到傅家做苦工?”
  “我乃贫苦之人,老父故去,无力埋葬,是那傅员外借钱与我,葬了父亲。今去卖身抵债,要做三年苦工啊!”董永说完,叹了一口气。
  “大哥真是苦命之人,比小妹我还要苦呢!”姑娘说着,流下了眼泪。
  “大姐为何而悲伤?”董永问。
  “母亲去世,爹爹娶了后妻。继母欲将我卖给商人为妾,我逃了出来,故而悲伤。”
  “我二人都是苦命之人啊!”董永叹息道。
  “小女子已无家可归,不知大哥可肯收留,结为百年之好?”
  “大姐差了。”董永忙说,“你我素不相识,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怎能私下婚配!”
  “大哥何必固执?若嫌无媒,就请这老槐树做媒,请土地爷主婚,如何?”
  “老槐树如何能做媒?土地爷如何能主婚?”董永不解地问。
  “你可问老槐树三声:你愿意为七姐和董永做媒吗?老槐树如果答应三声,就是愿意。问过老槐树,再去问土地爷。”
  于是董永上前问老槐树:“老槐树老槐树,你可愿意为我们做媒吗?”
  老槐树突然开口说:“仙女配贤郎,美满世无双。愿意,愿意!”
  董永一连问了三遍,老槐树回答了三遍。
  董永又去问土地:“土地爷,你可愿意为我们主婚吗?”
  土地爷说:“仙女配贤郎,一对金凤凰。愿意,愿意!”
  董永一连问了三遍,土地爷回答了三遍。
  这天晚上,董永和七仙女就在老槐树下结成了夫妻。
  董永与七仙女结成夫妻,双双到傅员外家去上工。因为原来的卖身契上写着“无牵无挂”,现在凭空多了一个女子,傅员外故意刁难,不肯收留。经过一再的恳求,傅员外答应了,但是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限定董永夫妇于当天夜里织出十匹云锦,如果织得出来,三年的长工改为百日,如果织不出来,三年之后再加三年。七仙女爽快地答应了,董永却焦急万分。
  晚上,董永愁眉苦脸地坐在灯前,心想:一夜之间,不要说织出十匹云锦,就是一匹也织不完啊!织不出来,三年长工做满之后,还要加上三年。他越想越觉得可怕,心中暗暗埋怨妻子答应了傅员外的条件。可是七仙女一点儿也不着急,她叫丈夫放心去睡觉,说她自有办法。
  夜深人静时,七仙女在屋子里点起一炷下凡时姐妹们赠送的“难香”。天上的众仙女闻到香味,知道小妹妹在人间遇到了难处,便顷刻之间来到了傅员外家。她们听了小妹妹的述说,就一起动手干了起来。这些天上的巧手姑娘,善长织造的仙女,还没等到天亮,就把十匹绚丽多彩的云锦织出来了。
  第二天早晨,董永看见这十匹美丽的云锦又惊又喜,心想自己的妻子莫非是神仙吧!他们抱着十匹云锦给主人送去,傅员外也大为惊异,只好把三年的工期减为百日。
  期满后,夫妻俩高高兴兴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时七仙女才告诉董永,说自己是天上下凡的仙女,还说他们将要有一个小宝宝了。董永听了更加欢喜。从此夫妻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后来,天上的玉帝终于查出小女儿私下凡尘,跟董永结为夫妻的事,不禁勃然大怒。他命使者来到人间,传下圣旨,叫七仙女务必在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如有违抗,定派天兵天将捉拿问罪,并将董永粉身碎骨。
  天庭的钟声响了,午时三刻到了。七仙女为了不使丈夫遭到杀害,只好在他们定情的那棵老槐树下,忍痛跟董永告别。
  董永哭天喊地,悲痛欲绝。他上前问老槐树:“老槐树啊老槐树,你说我们是仙女配贤郎,美满世无双,今天为何有人硬要把我们分开?老槐树,你怎么不开口啊!”
  可是那棵老槐树,任你喊一千声,唤一万遍,它也不答应,变成了哑巴木头!
  董永又跪在土地庙前叫道:
  “土地爷啊土地爷,你说过我们是一对金凤凰,愿意为我们主婚。如今为何有人硬要把她逼回天庭?土地爷爷,你要给我们做主啊!”
  可是那位笑眯眯的白胡子老头,竟连吭一声也不敢,成了一个哑巴人!
  临别时,七仙女流着泪和董永约定说:
  “来年碧桃花开日,槐荫下面把子交。”说完便被凶恶的天神捉走了。
  董永向前追赶几步,扑倒在地上。
  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残酷地拆散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