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12小组研讨

小组课题收获与感悟

上周的展示结束后,我们组持续了很久的课题终于结束了。
      在此次的小组课题中,我对宁夏地区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民间文学有了一个了解,掌握了问卷星的使用和整理,我在我们组的活动进程中、在与其他组同学的交流中、在课堂展示中学到了民间文学相关内容研究的大致流程和一些方法。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也做了很多努力,我们的组长从最初的选题到之后的讨论和统筹分配,都付出了很多,每一个环节都要安排督促,组长辛苦啦!小伙伴们都是最棒的,课程结束了,但友谊长存!

TOP

跳皮筋

之前有小组同学的课题研究的是跳皮筋时会唱的歌谣。
       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跳皮筋唱的,分享一下:
      《黄桷树》:黄桷树,黄桷桠,黄桷树下就是我的家,我家有个好姐姐,她的名字叫马兰花……(后面记不住的,问了好多人,她们也都记不得了,遗憾,寒假回去再问一些小孩子,希望她们能告诉我答案。另外,方言中念的黄guǒ树)
      《小皮球》:小皮球,像小鸡,果树/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八八八五六,八八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董存瑞》:董存瑞,十八岁,参加革命游击队,炸碉堡,牺牲了,他的任务完成了,他的任务完成了。(“了”都读的liǎo)
        前两个现在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听过,或者她们小时候也唱过,后一个很多身边的同学都说没听过,并觉得很奇怪。我其实也觉得有点奇怪,这居然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歌谣。后来问老一辈,她们说这歌谣她们那时候就有了。我想,这可能是革命时期流传至今的,当时的人们对革命烈士充满着无限的赞美,甚至在小孩子跳皮筋的歌谣中也传颂着她们的英勇事迹。所以民间传颂的歌谣除了跟当地的风俗等有紧密的关系,也有的跟国家大事有着密切的关联。

TOP

顺口溜

除了跳皮筋时候唱的歌谣,我家乡还有很多顺口溜,有的是小孩子之间说的,还有一些是哄小孩的:
     (1) 我给小姐扇风,小姐说我勤快,我说小姐是个丑八怪。
     (2) 推磨,摇磨,推个粑粑甜不过,好吃的婆婆,吃了十二个,半夜起来摸茶喝,跶破后脑壳,请端公,吹牛角,请道士,打铙钹,八个老汉抬上坡,哦呵。
      (3)虫虫虫虫飞,飞到嘎嘎(外婆)那去,嘎嘎不开门,狗儿ao(咬)死人,嘎嘎不倒茶,虫儿在地下爬,嘎嘎不装烟,虫儿飞上天。(捉着小孩的手,将小孩两首食指合拢,再张开,比喻飞的样子。)
      (4)点点窝窝,油炒饽饽,大点小点,小儿蒙脸。(捉着小孩的手,左手食指伸出来,在右手掌心点,说完后,大人和小孩一起用双手蒙住自己的脸)
      (5)跟到我学,变麻雀、麻雀飞、变乌龟、乌龟爬、变㞎㞎、㞎㞎臭、变黄豆、黄豆香、打飙枪、飙枪打的远、飙住你一脸。
      回想这些,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有这些美好有趣的回忆,想知道其他小伙伴家乡有趣的顺口溜。

TOP

家乡民间文学现状

在改编家乡传说的时候,我发现家乡的很多传说我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并不知道具体的。回想起来,好像我们家乡的人并不注重给小孩子讲述家乡的传说,没有人觉得这些必须要讲,甚至我觉得老一辈人也许也只是知道一星半点。
      刚刚回忆小时候跳皮筋时唱的歌谣,以及一些其他的顺口溜,发现很多也已经不记得了。这是我们小时候会重复无数次的东西,太久没接触,都不知道了。问了以前的朋友,她们也都不怎么记得了。不知道现在正在读小学的那些孩子是否知道,不知道她们现在是否还会跳皮筋,是否还会重复这些歌谣。
      我家乡现在还比较落后,其实家乡很适合发展旅游资源。但目前少有的开发旅游资源的也不会注重将一些当地特色的元素与之结合,如果将当地的民间的东西融入到旅游中去,我相信会由于一个好的收益。首先会引起本地人的共鸣,再来说才有可能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做到走出去,真正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

TOP

课程感悟

民间文学课让我学会了去关注一些真正民间的东西。
      我们可能一直在努力地融入到都市生活中去,我们努力练习说好普通话,听着唱流行歌曲,学习一些都市的习惯。这当然是好的,但我觉得我们也不能遗忘自己家乡的,民间的,最本源,最美好的东西。
      在课上听到老师放的民歌时,我是很有感触的。我不是那些民族的,但我觉得那些歌我好像都听过,可能一个原因是我确实在某些地方听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流行歌曲里面也会加入很多民歌的元素,因此当我们再去听民歌的时候觉得有些东西是那么熟悉。课后我彻底被洗脑了,一周左右还一直在哼唱上课老师放的歌。我觉得民间歌曲感染力真的很强。
      除此之外,我对老师讲的一些奇幻的鬼故事也有较深的印象,对上海“魔都”印象也很深刻。我觉得许久之后,我可能不会记得课上的许多理论了,但考研鬼故事、城市末班车、上海魔都这些我肯定都会记得。我最开始觉得老师课上讲这些不过就是闲聊,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些就是最民间的东西。民间文学不只是高谈理论,而是真正地去关注,去发现民间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可能会怀疑它的文学性,但当我们更进一步地走近它,就会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我们一方面应该去关注民间文学本身,另一方面也应该从中抽象出一些最本质的、有一定启发作用的东西出来,以此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创作实践。我觉得这样民间文学学习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TOP

辛苦组长了,作业电子版已发。

TOP

课程感悟

觉得回族文化也很有意思啊!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文化,有民族精神,有民族历史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还有民族信仰,这个世界是丰富的人种鲜活的生命还有历史的积淀共同构成的,没有优劣之分,学完这门课程只觉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时候会觉得民谣会比流行歌曲好听得多,蕴含在其中的淳朴的带着一丝果敢和向往的民族精神给人以一种很美好的感觉,群众的力量凝结成的智慧往往最是强大。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TOP

超有爱的小组和超有意思的小组长,一起学习成长非常愉快!

TOP

宗教对民间歌谣叙事诗的影响

回族的形成历史具有了汉族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性,所以回族民间叙事诗以及其歌谣都无不体现伊斯兰教色彩和影响。
   回族地区民间歌谣,都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生活传承的,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从形式上看,有劳动号子,信天游,五更调,四季调,这些歌谣中,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是“花儿”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有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同时民间叙事诗以清末的回族青年爱情故事长诗著名。从这些民间歌谣与叙事诗,我们能从其语言表现形式中看到回族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交融的独特性,在其中可以遇到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且表现了回族人民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
   例如在回族花儿叙事诗《阿依舍》中有明显的宗教礼节的出现,回族人笃信伊斯兰教,严格恪守本民族的宗教礼仪,深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而且《阿依舍》作者也借鉴了民间歌谣和谚语的精华部分,张安生在她的《同心方言研究》中指出同心北片方言回民话(即《阿依舍》写作所用的方言)借用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例出现音译加意译的“合壁词”单纯的音译词。如“塔卜匣子”一词汉语意义为抬尸床,“塔卜”阿拉伯语意为匣子,后加汉语成分匣子与“塔卜”同义。文中都表现出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的特色。不仅给语言上带来了异国情调,更形象生动表现了作品主题,体现了回族人民特有的语言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伊斯兰教对回族民间歌谣与叙事诗的影响,像“顿娅、安拉、乃遂布”如果直接说成汉语,就像犯了教规一样,会受到训斥。而语言本身又深深的影响着整个回族民族的宗教活动,节庆礼仪,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
   《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歌唱英雄白彦虎》、《穆莎与海哲》等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代表作品为主要关照对象
   宗教文化融入民间歌谣中,会在传播歌谣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启蒙作用,例如经堂歌有助于深入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普及知识,教育性强。经堂歌在普及和宣传伊斯兰文化知识和回族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其中一部分重要内容还注重劝化,除了教诲穆斯林坚守信仰外,还苦口婆心地奉劝穆斯林弃恶扬善,这也是经堂歌在内容上的一大特色。经堂歌虽以普及伊斯兰文化和回族历史知识等为目的,但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小到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等,基本形成了伊斯兰文化知识和回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体系。因此,经堂歌是回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播,对伊斯兰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在维系民族感情,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也功不可没。
   阿依舍是叙事诗,但同时“花儿”,全诗共14章,304节,1106行,采用传统“花儿”与叙事诗相结合的形式写成,作品以回族青年男女萨里哈和阿伊舍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基本线索,以他们为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与恶、旧势力的斗争为主体情节,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回族人民的斗争生活,塑造了萨里哈、阿伊舍、李满拉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诗歌结构严谨,除了主体部分之外,还设有《尕头歌》和《尕尾巴》,其分别对故事内容进行总的概括和评价。《尕头歌》总括后文内容,写了阿伊舍与萨里哈由相爱到遇阻再到抗争以至于最后的死亡。《尕尾巴》则是作者包含情感地对一对主人公后世的新生活做了想象,表达了他对萨里哈和阿依舍无限的祝福。
  特定的文化土壤使《阿依舍》也凸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文中对阿依舍外貌的描写:  
紧身的紫袄黑坎肩,绿盖头遮住个银盘,   
出水的芙蓉展翅的燕,安拉胡造下的天仙。                                          ------选自《阿依舍》
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对应品,反映了这个民族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心理习俗、历史文化传承的状况。
  同心县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因子也为《阿依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的营养。作者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他不仅在潜移默化中继承着当地的主流文化------伊斯兰文化,而且还有意识地注意民间的各种文化因素。对比以下诗句,我们会发现在《阿依舍》中作者还借鉴和吸收了民间歌谣和谚语的一些精华部分。  
王麻子造厨摆酒宴,吃不住阿依舍的茶饭,
五尺的长面丝一盘,滚锅里的白菊花打转。   
乖爽的鹁鸽栖廊檐,比不上阿依舍心善,
敬老爱幼惜生灵,娇羞里含几分腼腆。  
---------选自《阿依舍》   
燕唧唧燕,扯红线,一扯扯到张家湾。
张家湾的女儿会擀饭,擀得薄,切得细,
下到锅里咕噜咕噜转,  捞到碗里一根线,吃到嘴里棉花蛋。
公公吃了浅碗,媳妇(当地称儿媳为媳妇)吃了满碗,
公公气死了,媳妇吊死了
------  ---------笔者从家乡搜集整理   
不难看出,《阿依舍》中所表现的,不论是内容、思想,还是所应用的修辞手法都与民间传唱的歌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可以说明作者在《阿依舍》创作过程中还吸收了民族民间歌谣的艺术成果。所以叙事诗,歌谣与宗教都是无法割裂开的,所以从叙事诗以及歌谣中体现的伊斯兰教文化,可以总结出伊斯兰教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的特点:
  伊斯兰教拓宽了回族民间歌谣以及叙事诗的表现内容,其次丰富了歌谣与叙事诗的表现形式,也因民族对于伊斯兰教虔诚的信仰,所以促进了叙事诗以及歌谣的传播。

TOP

灞河龙女

那是个寻常的午后,太阳还没有下山,知了的声音被午后的阳光渐渐染的沉重,在草棚里,一个少年用草帽盖住脸,挡住阳光,瓜田是他的,这午后是他的,他享受着这份安逸。“请问这位公子,我一路走来,口干舌燥,不知可否得一口瓜解渴”闻声,少年揭开草帽,引入眼帘的是一双请亮的眸子,他不禁恍了神,这女子这双眼睛就像璞玉,能看进人的灵魂深处。女子想是以为少年只是瓜农,却不曾想清清瘦瘦的样子,眉尖的红痣,都像极了那个人。
 顿了很久,少年还在发愣,女子看着,用帕子挡住脸,被人看痴了,羞红了脸,少年回过神,“姑娘且等着,别说是一口瓜,就算是这整片瓜田……”忽然意识到自己说话鲁莽,又顿了下来,只迅速去挑了西瓜,女子看着,连走路的步态都一模一样,也痴了。
若干年前……
 少女总是不安于待在龙宫,“西儿,我这次出去,你千万别走露了风声,我把你变成我的样子,你就乖巧待着就好,我去玩几天就回来”
 “土儿这孩子真苦,六岁没了爹爹,八岁丧了娘,房子还被人占了去,乞讨度日,听说这两年长了年岁,在灞河河滩开了空地,务起西瓜,但愿日后能好些……”听着村妇之间的闲谈,少女动了心思,倒想去见见这个叫土儿的孩子,于是化名柳女。
 “喂,你这个西瓜给我一个,我给你一锭银子。”土儿从草棚出来,见到这姑娘,笑眯眯的切了西瓜递了过去,“姑娘眼睛甚请亮,我见了可人,这西瓜就当送与姑娘”柳女不好意思的接过西瓜,咬了一口,心里甜蜜,柳女吃着瓜,见土儿脸庞上的汗珠,衬的眉间嘛红痣格外显眼,就调笑道“小公子,务瓜吃了不少苦,人却长得这般俊俏。”土儿低头笑着不知说什么好,见土儿这个样子,柳女心中一动。
  于是自此以后,柳女便借着吃瓜没给银子的由头,常常来帮土儿浇水养瓜,土儿也奇怪,自从柳女来了之后,瓜田再不用浇水。仍旧肥沃得当。于是两人便常在草棚里一坐半晌,互诉衷肠。
  柳女每次回去,都让侍女变成自己的样子,然后自己溜出来玩,到底被巡逻的虾将看出了意思,跑进龙宫告诉龙王,龙王震怒,抓回柳女,狠狠训斥,并命令侍女严加看管,不准她再走出龙宫一步,柳女心里着急,却也无可奈何,终于到了中秋节的晚上,灞河龙王和其他虾兵蟹将们饮酒作乐,于是柳女看准时机,逃了出去,到了土儿的草棚,两人见面便哭泣不止,“土儿哥哥,此地不宜久留,我们快走。”土儿不舍瓜棚,却更不舍柳女,于是点头收拾东西,正在这时,只听灞河外翻腾起来,像山崩地裂一般,灞河龙王来抓柳女了,“父王,女儿不想回去”,龙王红了眼睛“你这孽障,好大胆子,尽然敢私会这小子”于是将土儿打倒在地,揪住柳女便回了龙宫。土儿挣扎不起,只能看着柳女被抓走,呼天唤地,不得而终。
  “锁了她,一日不悔过,一日不得放她”龙王吩咐了左右,就去东海赴宴了。
土儿也是才知道柳女是龙女,也明了为何先前瓜田不用浇水也肥沃,转念知道自己与她不能两全,便一日一日消沉下去了。躺在棚子里,不吃不喝,只剩下一口气。
  “蟹爷爷,我只去见见土儿哥哥好不好,求求你放了我……求求你”柳女哭诉,可是老蟹也无能为力,他不能背叛龙王,于是想了另一个办法,私下偷偷通知了西儿,然后自己装睡,西儿来了以后,以为老蟹是真的睡着了,于是救下柳女,柳女立刻逃出龙宫。飞奔向河岸边,见河岸边,已经奄奄一息的土儿,土儿从草棚爬了出来,他大概想临死前,再看看灞河,离柳女近些。柳女见状,心里难受万分,扑上前去,不知道该如何搭救土儿性命,就抱着土儿哭。土儿见到柳女,一是气血涌动,便吐出一口鲜血来,柳女哭得更加悲痛,“柳女别哭,你看你这双眼睛哭不得,这举世独有的眸子,怎么能盛泪呢?”土儿笑着,用手替柳女擦泪。
  柳女还未想出办法,只见灞河又掀起风浪,想是龙王又发现了她逃出龙宫,前来捉拿,于是柳女灵机一动,变成一颗树,护住土儿,龙王一眼便识破了,那树下躺着的正是女儿的情人。于是发怒,一把抓住大树,想要连根拔起,它用尽力气也拔不出来,于是抽出宝剑,将树砍成千节,万节。
  土儿死了,灞河两岸的人们安葬了他,并随着将那覆盖在他身上的树干插在坟头和河岸上,那树干说来奇怪,一见土便生根,不久就长成了大树。人们叫它柳树。
  至于柳女,有人说元魂被龙王带走,还是被抓了回去,有人说是同柳树一起变成千节万节了,不然为什么柳树见土就能立马生出根来,为什么灞河岸上的柳树长的这么茂盛,后人纷纷信了后者,想是柳女化身,想要为土儿遮风挡雨。

讲述着:王盛才 男 44岁 西安灞桥区田王村 农民 初中
采录者:刘双记 男 45岁 西安灞桥文化馆 干部 高中
采集时间:1988年12月9日
采录地点:西安灞桥区田王村

TOP

课程感悟

在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学到了很多自己一个人无法学到的知识,这是其中令我影响最深刻,也是我想在这里重点提出来的,尤其是组长大大的悉心,我们在做课题时候才能足够顺利,我们一起经过了认真的讨论,线上与线下大家都非常活跃,所以课题非常顺利。
  其次是学习过程中,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非常系统,对民间文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TOP

常怀赤子之心,追寻文学之路

经过一个学期民间文学的学习,使得我明白了首先要怀着对于知识渴求的心,即赤子之心,就像听自己祖母讲故事一样,始终坚持听完最后一个字,在满足之中睡去,其次文学之路需要追寻,我们是简单地个体,但是在生活中,在社会上,我们会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创造文化是历史长河出现的每一个个体组成的,所以在我们存在的过程中,就需要从不放弃,从不停留,将文化与文学向前推进。
  在学习中获得如此心得自然要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对课堂的学习,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原来从小听得故事都有背后的意义,而且可以成为综述和理论,每一个点都能抠出文学的影子,其次是自己在做回族部分小组调研学习中,获得了很多对于少数民族的认知,对于当地文化有了系统的了解与学习,尤其是其宗教方面的知识,宗教对于回族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也让我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条探寻之路上,我似乎比一般人学到了更多,民间叙事诗与歌谣都是文化的象征,这也让我反观自己家乡的一些文学表现,例如民歌等,都受益匪浅。也算是使得自己明白生活处处有文化,只要你有一颗发现它的眼睛,接着在小组合作中,大家明确分工之后,都投入到自己研究的领域,然后再相互沟通与交流,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不得不感谢组长和组员们给了我如此满足的学习状态。
  我想来路是可期的,学习这门课就不光只止步于这门课,而要以此为出发点,脚踏实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因为祖母给我讲过很多民间故事,我想我感受更是颇深,决定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下来,作为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