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6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调研计划】

民间文学第六小组调研计划

一、调研选题:马山民歌。
目前没有确定具体的选题,但确定选题范围在“马山民歌”,将在调查中逐渐深入,寻找最好的切入点。可能的选题有:探寻“楚歌”与马山民歌的关联;马山民歌目前的传承情况;马山民歌在中小学试点传承的效果等。

二、调研计划:
主要分为三部:
1、调查准备阶段:
(1)时间:在12月之前完成。
(2)内容:通过文献搜索的方式,搜集有关“楚歌”与马山民歌的文字资料,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主要的方式是资料搜索与讨论交流。
2、实地调研阶段:
(1)时间:12月上旬。
(2)内容:前往荆州实地调查马山民歌的具体情况,联系有关负责的文化部门;前往马山民歌传承的试点小学,进行问卷调查。
3、调研总结阶段:
(1)时间:结课之前。
(2)内容:讨论搜集到的所有材料,讨论交流,完成报告。

三、调研分工:
组长:李卓霖
组员:毛誉雯、邓娴、黄端妮、朱燕华、陈若千、陈朗仪、苏玮
指导老师:孙正国老师

(※目前进行到第一阶段,以下为第一阶段分工)
任务一:搜集“楚歌”、楚地“扬歌”“郢中田歌”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毛誉雯、李卓霖、邓娴
任务二:马山民歌本身。
(有没有历史记载、主要的分布地区、唱词、特点、代表的曲目……)        
黄端妮、朱燕华、陈若千
任务三:马山民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应该有申报材料、视频之类的宣传,还有批示文件之类的,看看能不能找到)        
陈朗仪
任务四:马山民歌目前的传承情况。
(有哪些措施和政策、有没有一些反馈)        
苏玮


[ 本帖最后由 卓霖霖mia 于 2017-11-21 22:13 编辑 ]

TOP

回复 31# 的帖子

任务二(马山民歌本身)资料收集整理
简要概况:马山民歌是流传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一带的传统民歌形式,2008年6月7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申报的“马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内容
(一)曲体结构

        马山民歌在音乐的曲式结构上与古代的西曲歌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其曲体句式结构变化较多,差别较大。在歌词的句式结构上,有二乐句、三乐句、四乐句、五乐句,也有长短句组合,节奏自然和谐,“衬字”“衬词”“衬句”有机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曲体。
1、二乐句
        二乐句的民歌,是民歌的基本曲体,其原则是以两个乐句的旋律配唱两个乐句的歌词为一乐段的民歌。其中,这种二乐句音乐的材料与构成,可分为两种:重复型二句式与并置型二句式。在马山民歌中,二句式的民歌并不是很多,如《唱不周全莫怪我》:“叫我唱歌就唱歌,人前面子推不脱”,这是一首并置型的二句式民歌。
2、三乐句
        三乐句一般是指唱三句词一段的歌曲。在音乐材料方面,有时变化反复第二句,有时变化反复第一句,以此将二句变成三句。在马山民歌中,三乐句构成的民歌较多,并往往是由三个并列的句子构成。
3、四乐句
        四乐句民歌,是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歌曲结构,它往往是将每句唱词一气呵成地唱完,由此构成词和曲都是一句的同步体。第一句A为起句, 第二句B为承句, 第三句C为具有对比性的专句,第四句B1则为第二句变化再现的合句,从而形成ABCB1的结构。这类民歌在马山民歌中则是少量存在。
4、五乐句
        五乐句曲体的民歌,在马山民歌中是最常见的一种。马山民歌以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五句子歌为主,兼有三声子等。五句子歌有穿五句、赶五句、喊五句三种:(1)穿五句是由以七字为一句的五句主词与四句衬词穿插而成的结构形式;(2)赶五句是指在第二句之后,加进12至16节赶板作为第三句,再以第一、二句的速度唱完后两句,由此构成其结构形式;(3)喊五句是一种高亢自由近似散板的结构形式。
        五句子的特征,即是由五句唱词与五句旋律构成一种特殊结构,而第五句往往是最精彩的、解扣的部分。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是五句词、两句曲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湖北很多地方都有。马山民歌中的《叮当调》,就是一首徵调式的典型的五句子。
(二)曲调
        荆州地区流传的马山民歌继承了古代楚歌的特点,它的曲音曲调都是来自当地的方言,基本旋律大同小异,曲调优美、丰富多彩,是荆楚文化的一块瑰宝,以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为主,还有蛤蟆调、哦嗬调、叮当调、天天调、嚅嚅调等。演唱时,一领众和,主句与衬句相结合,但也有少量独唱形式。
        就五大调而言,它们的旋律起伏不大,迂回前进式的,婉转而细腻。旋律的进行也相对平稳,跳度不大,一般在叫度以内,偶尔会有超过四度的大跳。节奏相对于北方民歌较为密集,歌曲的速度也叫快。总而言之,马山民歌的曲调委婉又不失活泼,其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表现出江汉平原人民快乐而充实的社会劳动和生活。
(三)唱词
        马山民歌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唱词结构,充分体现出了当地的特色方言。衬词运用较多,如《喇叭调》里的“哩哩喇哩啦哟”,模仿喇叭的衬词;《嚅嚅调》里的“喟里格嚅里嗤”是荆州地区相当普遍的衬词,一般表达“高兴、得意”的心情;《叮当调》里的“梭里么子”,在荆州方言中是“说什么”的意思;包括日常对话中,“啦”、“咧”也运用的极为普遍等。
(四)取材
        马山民歌取材广泛,歌词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涵盖历史朝代故事、生产生活知识、四季花鸟虫鱼、婚丧习俗礼仪、节日玩灯贺彩等各个方面,且都与当地生产、生活、民俗等人文因素密切相关,爱情题材尤为多样。“不唱民歌劲不来,一时半刻难得挨。唱起民歌劲直抖,栽秧田里好收手(收工)”。马山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时,历来有唱民歌的习惯,那优美婉转的《栽秧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景象。
(五)种类
        马山民歌种类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数十种。目前已收集到马山民歌中有田歌72首,小调24首,民俗歌15首,此外还收集到号子、灯歌、儿歌、宗教歌等共计142首。
(六)代表内容
1、《五大调》曲目
“喇叭调”:《翻一个对牡丹》
“伙计调”:《我说老板是条牛》
“嘚嘚调”:《今年丰收有指望》
“叮当调”:《一收衣裳二看郎》
“蛤蟆调”:《一个蛤蟆一张嘴》
2、代表歌舞
《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开秧门》、《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等。
3、五句子歌
叫我唱歌就唱歌,人小面子推不托,石滚栽花根不稳,白板写字黑字多,唱不周全不怪我。
叫我唱歌不为难,不会桃花绣杜丹,桃花还要五彩线,唱歌还要舌头尖,只要舌头尖子圆。 
街上的姐姐下乡来,不会栽秧会做鞋,你把针子告诉我,我把黄秧告你栽,一行去了一行来。
本要开口唱个歌,人不宽心意不乐,人不宽心少饭吃,意不乐来少衣穿,没得闲心唱歌玩。
吃了中饭懒做活,拿起鸟枪去打雀,打个雀子三四两,打个野鸡一斤多,把给妹子炒酒喝。
一下田来拣把秧,不是栽秧是落秧,栽秧口里出白米,落秧口里出沙糖。秀才口里出文章。

二、特点
(一)总体特征

        马山民歌是荆楚古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马山民歌短小精悍、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活明快、歌词凝炼精辞、语言朴实、通俗易学上口、曲调轻快活泼,因而易唱易记,久唱不衰,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精神面貌,这同荆州马山民歌存在的文化空间是分不开的。
(二)语言特征
1、运用方言

        荆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荆楚言。方言的不同运用增强音乐的不同情绪。例如《伙计调》,由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来表达劳动人民对地主的不满和怨恨。
2、运用谐音
        《叮当调》的衬词应用了谐音手法,从而产生双关效果——“梭里么子哟”(念“说的么子哟”),江陵一带包括马山,地方方言中所有的卷舌音都是平舌音,即“说”为“梭”。而此处“说的么子哟”是一种问话的口语表达,即是“说的什么哟”。
3、运用“衬字”、“衬词”、“衬句”
        马山民歌以田歌为主,在歌词与曲调的结合中固定的较少,而衬词变动比正词又少,所以马山民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词数腔,而且流传至今的五大调也是以这些衬词而命名的。
4、语言音调与旋律进行相结合
        语言音调的抑扬顿挫对音乐有着直接的影响,各地区方言的语言音调同时也影响到他的民间音乐。

参考文献:
[1]黄燕:《荆州马山民歌的语言特征》,《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
[2]薛松:《荆州马山民歌的旋律探究》,《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
[3]余雷:《走近荆州马山民歌》,《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陈雅清:《楚地马山民歌审美形态研究》,《理论界》2017年第7期。
[5]黄燕:《荆州马山民歌曲式结构探究》,《四川戏剧》2016年第3期。
[6]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山民歌》,《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3期。
[7]张梓淇:《荆州马山民歌:山水间的“楚”旋律》,《湖北画报(湖北旅游)》2015年第2期。
[8]胡蓓蓓:《有一种活法—湖北马山民歌队音乐人类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网页链接:
http://www.baike.com/wiki/%E9%A9%AC%E5%B1%B1%E6%B0%91%E6%AD%8C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B1%B1%E6%B0%91%E6%AD%8C


[ 本帖最后由 陈若千 于 2017-12-1 22:28 编辑 ]

TOP

补充说明:
马山民歌的五大调和五句子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五大调具体是哪五个好像并没有定论,共搜集到了以下8个调的说法: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当调(叮口当调)、哦嗬调、嚅嚅调、蛤蟆调、天天调,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所使用的五大调内容有所差异,我想应该是马山民歌自身多样性以及调查范围和对象差异性的原因。

TOP

回复 31# 的帖子

任务二补充:
一、荆州马山民歌的渊源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30公里,属郢中腹地,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据考古发掘,商代阴湘城内有碳化稻谷和稻米多处,证实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水稻种植。马山民歌产生于当地民间,如流传久远的“扬歌”、“田歌”。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过重属而和者数百人”。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据考证,马山农民插秧、扯草、收割、打场时所唱的五句子歌与史书记载的楚地扬歌、郢中田歌一脉相承,极为类似。
二、荆州马山民歌的文化空间
从地理位置看,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荆山余脉擦肩而过,沮漳河水绕镇而流。四周由北湖、南湖、太湖港环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马山镇是荆楚占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阴湘城古址位于阴湘城村三组,距荆州城约34公里。属屈家岭文化早期,相传为楚国早期遗址,残存而积约20万平方米。城垣现存高度46.5米,最宽处46米,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八座史前古城之一。“目前,荆州马山民歌的流传以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荆州区八岭山镇、李埠镇、川店镇、太湖农场、菱湖农场以及荆门市十里铺镇、当阳市草埠湖农场等地。“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山民歌已逐渐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间,进入现代文化的大天地。”可见,荆州马山民歌已经远远突破了马山镇的范围,对荆州周边及荆门等地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影响力非常大的地方性民歌。
三、荆州马山民歌的内容
从民歌内容看,荆州地区流传的马山民歌继承了古代楚歌的特点。它的曲音曲调都是来自当地的方言。马山民歌取材广泛,歌词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马山民歌内容涵盖历史朝代故事、生产生活知识、四季花鸟虫鱼、婚丧习俗礼仪、节日玩灯贺彩等各个方而,且都与当地生产、生活、民俗等人文因素密切相关,爱情题材尤为多样。“不唱民歌劲不来,一时半刻难得挨。唱起民歌劲直抖,栽秧田里好收手(收工)”。马山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时,历来有唱民歌的习惯,那优美婉转的《栽秧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景象。
四、荆州马山民歌的种类
马山民歌种类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数十种。目前收集到的马山民歌中有田歌72首,小调24首,民俗歌15首,此外还收集到号子、灯歌、儿歌、宗教歌等共计142首。“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显示,马山民歌明确的传承有三代,第一代有赵成义(已故)、王兆珍、汤景胜,第二代有丁忠红、皮汉生、刘光林、舒齐全、赵义谟,第三代有张兰兰、李先佳等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正逐渐被挤压,作为一种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地方性民歌,其传承和保护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薛松. 荆州马山民歌的旋律探究. 艺术平台,2009.
【2】余雷. 走进荆州马山民歌.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

TOP

回复 31# 的帖子

任务四:马山民歌目前的传承情况

一、马山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荆州区文化部门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组建了马山民歌抢救保护机构,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马山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将搜集到的马山民歌原唱录音制成光盘,对曲谱及相关资料集中建档保存,并编辑出版了马山民歌专集(江陵民歌分册)。
     除收集整理外,荆州区还对传统的马山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开秧门》、《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更具时代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马山镇也以马山小学为试点,发动学生搜集了32首马山民歌歌词,将马山民歌编辑成《家乡民歌》乡土音乐教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在全镇各学校推广使用,让学生们"口唱家乡歌、心想家乡事"。并请市、区民歌专家为学生上课,还要求学生寒假期间每人必须学会唱5首以上马山民歌,反响良好。
     在此基础上,2005年6月,荆州区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启动了申报马山民歌为湖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工作。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马山民歌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网上予以公示。2008年度马山民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马山民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对马山民歌的理论研究不深,传承人断代现象传承人稀少、结构不均衡。
     (二)民歌的传承方式单一,难以调动传承。
     (三)民歌的演唱内容和形式陈旧古板,缺乏创新。
     (四)受现代新兴媒体冲击。

三、传承马山民歌的途径
     (一)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加强理论研究。
     (二)建立民歌传承机制,创新民歌传承方式。
     (三)注重演唱内容和形式的突破。
     (四)加大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张兰兰《新形势下马山民歌传承途径创新思考》,《文学教育》(下),2015年第12期。
     [2]余雷:《走近荆州马山民歌》,《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TOP

回复 24# 的帖子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成长启示:做人不可以太贪婪,要知道满足,无休止的贪婪只会导致一无所得。
就像故事中的老太婆一样,她叫老渔夫向小金鱼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而且所提出的要求一次比一次过分,可见她那无休止的要求变成了内心的贪婪。最后还变本加厉要求做海上的霸王,让小金鱼去服侍她,结果小金鱼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模样,老太婆最终又回到贫苦的生活中。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在利益的诱惑下过度的贪婪,而要适度的去进行索取,不然将会一无所获。
《勇敢的小裁缝》
成长启示:面对困难时要勇敢、不要退缩;而且凡事不要只靠力气,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故事中的小裁缝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躲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鬼门关,他打败过强大的巨人、拿下凶猛的独角兽,还娶到了美丽的公主和当上了国王。小裁缝他通过自己的办法发挥了自己的优点而隐藏了自己的缺点,可见他是非常聪明且勇敢的。其实在现时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很多人总会用各种理由去逃避和不面对,所以这个故事便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想去克服它。

TOP

《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贪得无厌是没有好下场的。
《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渔夫是善良淳朴的,他救了金鱼而且不求金鱼的回报。但是他又是懦弱的,他拒绝不了自己妻子的要求,也无法阻止她越来越过分的要求。在最后妻子提出要伤害金鱼的要求时,他内心挣扎却还是没有阻止,所以最后二人的悲剧虽然妻子的贪得不厌是主要原因,但不得不说他也是帮凶。

《灰姑娘》——不自怨自艾,于逆境中成长
灰姑娘无疑是非常不幸的,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来不轻言放弃,面对继母和继姐的刁难和侮辱,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后来,在获得帮助之后也始终保持这种纯善之心最终与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

TOP

我最喜欢的神

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
人物形象:
对宙斯来说雅典娜和阿尔忒弥斯是其最宠爱的两个女儿,但是对于雅典娜和阿尔忒弥斯的感情有所不同也不能相互比较。雅典娜对宙斯来说是最珍贵的女儿,因为雅典娜的出世是由宙斯头颅中飞跃出来的,对宙斯来说雅典娜和狄俄尼索斯是他亲自生育的孩子,而雅典娜的懂事和智慧也使其成为宙斯最看重的女儿。
而阿尔忒弥斯更多的是因为宙斯对他的女儿的宠爱,宙斯无法拒绝阿尔忒弥斯提出来的任何请求,阿尔忒弥斯向宙斯索取的神职和做处女的请求,宙斯无不答应。阿尔忒弥斯要求获得和她兄弟一样多的别名,使她的兄弟无法与她比较,宙斯也答应了。所以阿尔忒弥斯获得了仅次于天后的神职之一,阿尔忒弥斯无疑是宙斯最宠爱的女儿。
阿尔忒弥斯所扮演的角色是复杂的,既是月神又是狩猎女神的阿尔忒弥斯脸上稚气未抹,经常穿戴束腰的短裙和猎靴,拿着弓箭,身边伴随着鹿或者猎犬。经常被描绘成美丽、青春的少女。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跟所谓的新月冠无关,罗马时期才在她头上加月亮的标志。阿尔忒弥斯的容貌极为美丽,是奥林匹斯山上众多女神之中的佼佼者。

主要神职:
狩猎女神——手持弓箭,身穿兽皮做的无袖束腰长裙,在仙女侍从的簇拥下,穿行于丛林中狩猎。同时,阿尔忒弥斯也是一切野生动物的保护神。伯罗奔尼撒的塔伊盖托斯山和埃累马索斯山区是她常来往的地方。
月亮女神——早期神话中阿尔忒弥斯并不是月亮女神,在古希腊时代的晚期,阿尔忒弥斯被当做月亮女神。
自然之神——阿尔忒弥斯不仅是森林和动物的保护神,而且还是植物和家畜的保护神,是一位伟大的自然之神。
丰产与孕育女神——在著名的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殿中,以百乳女神亚底米的形象供奉。此外她作为接生女神,为妇女接生新生儿。作为野兽的保护神的阿尔忒弥斯,古希腊将混沌的新生儿与野生动物划分为同一类。而厄勒提亚则是催产的女神。
弓箭与射术之女神——荷马颂歌描写阿尔忒弥斯是金弓金箭的女神,她的射技高超,是一位强大的女战士。是猎人们祭祀的女神。
健康之神——与其兄弟阿波罗一样,阿尔忒弥斯带来健康,治疗疾病,与其带来死亡,瘟疫的作用相互抵消。
战争女神——阿尔忒弥斯在古希腊的拜占庭城邦里,被当成女战神祭祀。
赫卡忒——阿尔忒弥斯有时被描绘为手持圣火,这种情况下,她被认为是赫卡忒。
保护处女之神——阿尔忒弥斯喜爱并要求着女性的贞洁,与不婚的处女为伴,终生不嫁,是三大处女神之一。
死亡女神——阿尔忒弥斯拥有带给人们瘟疫,疾病,还有突然死亡的能力。
净化女神——阿尔忒弥斯和阿波罗、雅典娜、阿斯克勒庇俄斯一样,是净化仪式的女神,能净化不纯的,有污点的杀人者
在远古的狩猎时代,许多的狩猎活动是在夜晚进行的。月亮对先民的狩猎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古代先民的思想中,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与女性的月经周期是会相互影响的,故而也会影响到狩猎的结果。另外,女性的生殖能力强盛又是大地丰产的象征。从而决定了,居住环境周围猎物的多少以及狩猎结果的多寡。结果,母系社会的女性生殖崇拜又被加上了一层特殊意义,随之阿尔忒弥斯这一女神形象也被创造并流传下来。她是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女性生殖崇拜的集合体。
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阿尔忒弥斯的前两种形象被淡忘了,但其丰产的形象依旧有着重要的崇拜意义。所以就出现了百乳女神的形象。其实这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与强化。

武器和圣物
弓和箭:据荷马的赞美诗中说阿尔忒弥斯,她有着一把金色的弓和箭,她还有一个别名为“Iokheira”(铺天盖地的箭头)。阿尔忒弥斯的箭头也可以给女童和妇女带来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阿尔忒弥斯首次从她的父亲那里得到了她的弓和箭,在此之后,阿尔忒弥斯成为强大的弓箭手。
战车:阿尔忒弥斯的战车是由被黄金包裹和拉扯了四个金色的长角鹿(Elaphoi Khrysokeroi),她战车有马的缰绳,发出金色的灿烂光芒。
鹿:鹿是唯一由阿尔忒弥斯自己视为最为神圣的动物。在看到鹿比一个比牛有角还闪亮的动物,于是她爱上了这些生物。鹿是她捕捉到的第一个动物。她抓到的金角鹿被称为“Elaphoi Khrysokeroi”并利用它们驾驶着她的马车。第三个由欧律斯透斯指挥的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捕捉刻律涅亚的金角鹿,赫拉克勒斯用箭射伤了这条鹿,被阿尔忒弥斯和阿波罗发现,于是他们便严厉责问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乞求女神宽恕和承诺阿尔忒弥斯将它活着归还,于是阿尔忒弥斯原谅了他。
猎狗:阿尔忒弥斯是在阿卡迪亚森林得到了她的猎狗。阿尔忒弥斯有两条黑色和白色的狗,三个微红的,和有一个斑点的——这些狗能打猎,甚至能捕猎狮子。这是潘送给阿尔忒弥斯的7条猎狗,不过在阿尔忒弥斯所有的猎狗中,她只带了这7个与她在任何一个时间内狩猎。
野猪:野猪是猎人最喜欢捕猎的动物之一,也很难驯服。据说珀耳塞福涅和阿佛洛狄忒的情人阿多尼斯都是被阿尔忒弥斯的野猪给害死的(阿尔忒弥斯放出了野猪杀死阿多尼斯为了惩罚他的狂妄自大,因为他吹嘘自己是一个比她更好的猎人,但也有传说认为那头野猪是阿瑞斯变成的)。
珍珠鸡:珍珠鸡,也是她最喜欢的动物。
鵟鹰:鹰是受许多神青睐的鸟,被视为神圣的女神阿耳忒弥斯的圣动物。
植物:阿尔忒弥斯的植物群是——棕榈树和柏树,阿尔特弥斯神圣的植物是苋菜红。

TOP

回复 29# 的帖子

是的,我也觉得国王三观超正,对于你补充的表里如一,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很多童话里的公主形象以前没注意,现在细读才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外表的美丽过人,但精神层面却跟不上。

TOP

【有关楚歌、郢中田歌、楚地扬歌的历史文献记载】(补充)

春秋战国时代是楚歌的漫衍时期。楚人从“筚路蓝褛,以启山林”的蕞尔小国,到 “地方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楚歌是伴随着楚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类人才的相互大量流动,楚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流布于四方的。朱谦之先生说:“战国有一种合乐的歌,如荆轲之羽声慷慨,秦声之歌呼呜呜;也有一种以人声为主的徒歌,如秦青之抚节悲歌,韩娥之曼声哀哭,由现在看起来,这都可做‘楚声’的旁证。在文字方面,春秋时的歌辞都是很‘温柔敦厚’,而战国时候的歌辞,便都是激昂慷慨,如无羁之马,其流风即所谓‘楚辞’了。然《楚辞》一书所选录的,虽然只是战国的楚歌,而当时的‘楚声运动’,却实不限于一国,在宋叫做‘千钟’,在齐叫做‘大吕’,在楚叫做‘巫音’”⑿。“楚声运动”不限于楚国,只是地域不同命名有异而已。楚歌随着楚人的势力与文化所及,逐渐浸透于远及燕赵的北方地区。军事的征服与人员的流动,自然伴随着文化的渗透。楚文化对吴越、巴蜀以及湘黔、南岭一带的浸染在晚周时期已基本完成;对北地的影响虽源头很早,但进展缓慢且远不及对吴越之地那么深远。《论语·微子》所载《楚狂接舆歌》,《孟子·离娄》所载《沧浪歌》,《古列女传·贞顺篇》载鲁女陶婴所作《黄鹄歌》,《风俗通》载百里奚夫人的《琴歌》、《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客孟尝君时所吟《长铗歌》,《战国策·燕策》载荆轲所吟《易水歌》等等。这些典型楚歌因其独有的艺术特性以及各种缘由得以渡淮入西进北,从上述典型楚歌来看,足见各地文化的交融,促成了楚歌具有了更大的幅射范围。
因相近的地理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楚歌流布于吴越之地远甚于北方。据战国时史官所编的《世本》可知“越为华姓,与楚同祖。”《国语·吴语》韦昭注曰:“勾践,祝融之後,允常之子,华姓也。”《汉书·地理志》注引《世本》亦曰:“越为姓,与楚同祖,故《国语》曰:姓夔越。”所以《越人歌》一经翻译,就是地道的楚歌。楚与吴的关系在历史上总是“吴楚”联称,不仅地缘上“吴头楚尾”相联,甚至楚语和吴语都曾被看作同一种方言,陆法言《切韵》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浅,或滞于沉浊。”这里的“河北”指 “燕赵”,“江南”指“吴楚”,可见吴楚语言文化的同源性。吴、越、楚之间的长期争战,直至越灭吴,楚灭越,伴随着血与火的争战的是文化的交往与互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楚人如范蠡、文种、伍子胥等著名历史人物不仅为官吴越,而且直接影响着那一段历史的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至今的许多楚歌如《穷劫曲》、《渔父歌》、《申包胥歌》、《离别相去辞》、《河梁歌》等等,与《吴越春秋》所记载这一段历史故实直接联系在一起,故楚歌盛传吴越可知也。
从当时楚歌的不同地域文本来看,说明了先秦时代荆楚民歌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漫衍遍入南北,以至于使不少北方人自觉不自觉学习和运用楚歌,如《荀子·儒效篇》中的:“井井兮其有条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厌厌兮其能长久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虽然这是出自荀子散文中的一段韵文,与地道的楚歌不同,但体现了荀子对楚歌的学习和运用。这一方面说明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国力的增强与领土疆域的扩大,楚文化的发展己进入成熟时期;另一方面说明楚歌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时至战国末,楚歌可谓蔚为大观,是楚歌的成熟期。根据《宋玉对楚王问》的说法,在演唱技巧与难度上已然分出高低档次的不同: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郢中客所唱的几种歌曲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唱与和。在演唱艺术上分出了等级,难度系数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类歌曲。所谓“引商刻羽”,顾名思义,就是将“商”调与“羽”调互渗,造成似商非商,似羽非羽之感。所谓“杂以流徵”是说曲调中的“徵音具有流动的特征”,音高和节奏都存在着多变的、不定性的特点,这种转调的艺术技巧难度系数大,又有很高的音域要求,故“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按“郢中客”之说,难度级别最高的歌曲还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类歌曲,证之于《襄阳耆旧传》:“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復无《阳春》、《白雪》之名。”⒀由此可见当时楚歌兴盛而特重艺术讲究之一斑。
从社会层次来看,有宫廷楚歌和民间楚歌之别。据《楚辞·招魂》的描述:“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杨荷》些。竽瑟狂会,填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宫廷演唱《涉江》、《采菱》、《杨荷》、《激楚》这些楚地新歌时,有钟、鼓、竽、瑟等伴着歌声齐鸣,场面宏大,声音激越,气势非凡,以至于令宫廷上下都有震惊之感。
在民间则为“郢中田歌”,又叫“扬歌”,“扬歌”是以楚郢都为核心区,在江汉平原的杨水流域广为流传的荆楚民歌。由于“杨”、“扬”、“阳”、“漾”、四字互可通假。故《楚辞》中有《扬荷》、《扬阿》、《阳阿》之类的歌曲名,《招魂》中有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之句,《大招》中有“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之句,《九歌·少司命》中载有“ 晞女发兮阳之阿”之句,宋玉《对楚王问》中亦有:“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之说,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五《乐部·雅乐下》引《梁元帝纂要》曰:“古艳曲有北里、靡靡、激楚、结风、阳阿之曲。”等等,《楚辞》等古文献中大量出现《扬荷》、《扬阿》、《阳阿》之类的歌曲名,说明江汉平原的“扬(阳)歌”在楚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由此可断定,“扬歌”就是流传于江汉平原杨水流域的影响甚广的古荆楚民歌——楚歌。这类楚歌本是来自农家田间劳动为调节劳动节奏,以减缓疲劳所唱的劳动歌,属“田歌”,古代主要集中在以郢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所以又叫“郢中田歌”。据《寰宇记案·甲乙存稿》记载:“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一曰噍声,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音节极悲,水调歌或即是类。”“三声子”、“五声子”为楚歌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亦视需要各有增减。民歌本出自民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传唱不衰,故清代《随州志》仍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明日缘涧过山脊,闻郢中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其调,曰噍声子,一曰扬歌。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甚可听,然声悲哀,视安陆人所为黄花叶落,凄然有风土之感。”它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中,和声衬词以当地人们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为主,其旋律既有节奏舒展的散板式音调,也有节奏较紧凑的口语化韵腔。这种来自田间的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其领和相间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影响后世亦深远。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公里,属郢中腹地,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据考古发掘,商代阴湘城内有碳化稻谷和稻米多处,证实在 4 000 多年前这里就有水稻种植。马山民歌产生于当地民间,如流传久远的“扬歌”、“田歌”。据考证,马山农民插秧、扯草、收割、打场时所唱的五句子歌与史书记载的楚地扬歌、郢中田歌一脉相承,极为类似。


参考文献:
1.论先秦楚歌之滥觞与发展历程 孟修祥
http://wenku.todgo.com/chengrenjiaoyu/3959041548860.html
2.走近荆州马山民歌 余雷

TOP

马山民歌调研结论总结

一、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马山民歌具有可能性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于“是否会对马山民歌感兴趣的问题”上,53%的同学表示会有兴趣。另外,其他几个小的辅助问题,数据如:关于“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学唱马山民歌”的问题上,70%的同学表示愿意;关于“是否愿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马山民歌相关活动”的问题上,81%的同学态度积极;关于“愿不愿意积极学习走进课堂和书本的马山民歌”的问题上,83%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由此可见,此次调查的学生们对于马山民歌总体上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马山民歌在青少年中进行传承的可能与希望。


二、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马山民歌存在的问题

1、马山民歌的局限性
民歌,一般指的是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民族的传统歌曲,主要通过口头方式传承。民歌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传唱的主要场所也是田间,但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正与民歌渐行渐远。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虽然我们努力为传承民歌文化努力,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同时,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比较少接触到民歌,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审美的培养和发展也与民歌是不相符合的。在本次调研的问卷中,平时喜欢听的歌曲类型,民歌所占比例是16%,我们的调查范围较小,这个数据不够准确,还要考虑到问卷主题影响等因素,相对于流行歌曲的76%,差距已经非常大了。不管更严谨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会占比更大还是更小,都足以体现出民歌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面临的困难。
马山民歌作为民歌的一种,在面对青少年传承时同样会存在这个大环境的问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从马山民歌的特点来看。由于马山镇所处的荆州市属于我国江汉平原地区,马山民歌的调型也趋于平缓,这样环境中孕育的民歌,没有秦腔的洪亮,不比信天游的悠长连绵,没有土家族音乐的跌宕起伏,可能难以吸引大众的耳朵。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们知道的民歌主要有《六口茶》、《信天游》、《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鼓盆歌》、《陕北民歌》等,都是诞生在山区,更加嘹亮的歌曲,马山民歌在这方面是具有劣势的。

2、青少年本身的局限性
从传承主体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阻碍,青少年很多时候对于文化还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阶段。
从青少年了解民歌的主要渠道来看,他们对于民歌的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但本身缺乏自己的选择和感悟。对于大众媒体构建的对于民歌的想象,可能会不加斟酌辨别地进行全盘接受,但是,媒体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层次,往往对于民歌的介绍流于表面,难以使青少年深入了解民歌的魅力所在;又或是较多出现民歌的一些歌唱节目中,为了节目效果,会突出表现民歌的某些单一的侧面,让青少年对民歌的了解片面。因此,青少年非常容易对民歌构建一种固化的想法,这种受到年龄因素局限导致的心理成熟程度不够、审美能力不够,对于青少年对于民歌乃至于民间文化的接受和了解无疑是不利的。

3、传承人年龄段断层现象严重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作为传承主要地区的马山镇的实际状况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二是家庭传承普遍失去活力。
第一,马山镇相对而言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根据对李先家馆长的采访和资料查询,可知目前马山镇的重点倾向是文化建设——也就是马山民歌传承,这固然是一个传承的有利因素,但马山镇本身经济条件不足对马山民歌面向青少年传承仍有很大的限制。马山镇没有高中,仅有小学与初中,其带来的主要问题:第一,小学生与初中生年龄较小,并且根据李馆长的描述,马山民歌的必修课在小学开展,学生的领悟能力是有限的,他们能够了解到这是传统民间文化,但无法深入感受,这个接受是被动的;第二,由于马山镇没有高中,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会离开马山镇求学,或者工作,大量的年轻力量离开马山镇。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个马山民歌的环境,很难坚持对马山民歌的兴趣。
第二,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是民歌传承的基本形式,但这个基本形式的活力不足。根据调查可知目前会唱、唱得好的马山民歌歌手主要在六十岁以上,他们的传唱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无法跟着伴奏等),但随着他们的年事渐高,传承重任确实会逐渐难以承担,与此并行的是,他们向后代传承的情况却并不多。调查问卷显示,祖辈会唱民歌、但没有教授给自己的比例约为51%;父辈会唱民歌、但不会教授给自己的比例约为21%;再结合部分同学的讲述,我们能够了解到,会唱民歌的祖辈,较少教授给父辈,父辈较少传承给新一代的青少年,家庭内部的传承正在随着辈数的增多而减少。除了青少年可能不太感兴趣之外,长辈没有传承意识也是一个原因。当然了,要除开个别传承人家庭,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会代代参与民歌传承事业。
马山民歌传承人年龄段严重断层,且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刻不容缓。

4、宣传手段相对陈旧
根据调查,荆州区文化馆在推广和传承马山民歌上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例如荆州区文化馆现已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组建了马山民歌抢救保护机构,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马山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搜集到的马山民歌原唱录音制成光盘,对曲谱及相关资料集中建档保存,并编辑出版了马山民歌专集。除收集整理外,荆州区还对传统的马山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开秧门》、《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更具时代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马山镇也以马山小学为试点,将马山民歌编辑成《家乡民歌》乡土音乐教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在全镇各学校推广使用,让学生们“口唱家乡歌、心想家乡事”。我们分析这些措施可以看出,马山民歌的传承手段是比较传统的,而且,除了在学校宣传之外,没有真正针对青少年开发一些创新性的传承方式。
实际上,由于大众媒体的普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青少年有很多机会了解到新的知识,这也为文化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进行采访时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电子媒体的接触非常频繁,对于微信、微博、B站、快看漫画等等电子媒体的了解和使用非常多。与此同时,政府文化馆对于微信平台的建设确实是在着手进行,“荆州区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成立已经接近半年,但是,阅读量每条在100左右,微博账号尚未开通,网络上对于马山民歌的完整演唱视频寥寥无几。所以说如何让民歌在上述新兴平台上出现、进入青少年的关注圈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不接触不了解,那欣赏和传承更无从谈起。
文化馆在文化宣传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形式,采取一些更有趣的形式。这里提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故宫博物院的微博,就将宣传版面制作得更加丰富有趣,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目光;还有如,在调查问卷中,为学生们所熟知的民歌中,有如《洪湖水浪打浪》、《十送红军》等,这一类民歌与影视作品紧密联系,就目前的情况看,马山民歌没有出现在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创作中,同样减少了青少年加强对其了解的机会。

5、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了解马山民歌的机会有限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当地学生深入接触马山民歌的机会很有限,除了马山镇本地学生必须要学习马山民歌之外,周边地区如荆州、沙市地区的中学学生接触的机会则比较少。就日常的教学来讲,中学生的音乐课现在被压缩得很少,不少学生反映根本就没有音乐课,在中考的压力之下,不是考试科目的音乐教学不被重视,因此,借助音乐课来让学生了解马山民歌的机会有限;就特殊活动来说,以荆州中学为例,荆州中学为创办特色学校,每年军训都会邀请荆州区文化馆的负责人、马山民歌传承人来给学生普及马山民歌的知识,每次活动都是在操场、体育馆举行,传承人一次性面对数千名学生,有限的时间内也只能教授一到两首代表歌曲,这样的活动形式局限性大,比较浅层,很难引起学生对马山民歌真正的兴趣。如果学生仅仅是表面上了解民歌艺术,不去走进它,就很难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对当地的艺术也很难产生共鸣,更不用说知晓传承的重要性了。


三、对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马山民歌的建议:

1、保证特色的民歌改编。马山民歌虽然相对平缓,但其曲调的灵活精巧,生动活泼,易于改编。应当将其中的音乐元素更加精炼地总结出来,形成有代表性的易识别性的乐曲,这需要更多的音乐人才的努力。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原汁原味的保存,但适当的、优秀的改编也能让它迸发出活力,一个有活力的民歌才能受到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关注。
2、提高对经济基础的重视。当地政府在重点强调马山镇文化招牌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把当地整体实力提高,才能为马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好铺垫,这也是让当地青少年更好地担起传承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3、激发家庭传承的力量。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提高长辈对晚辈口口相传民歌的自觉性,对青少年熟悉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具有重大作用。
4、丰富传承形式。对马山民歌传承方式的丰富是一个大命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利用现代青少年感兴趣的传媒平台、引入影视作品、引入游戏背景音乐等等,都是学生们提出的会让他们对传统民歌提起兴趣的措施,对思考马山民歌如何面向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5、增加青少年深入了解马山民歌的机会。创新传承方式固然是让青少年感兴趣的措施,但真正的传承,需要让青少年群体去近距离感知、触碰原样的马山民歌。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可以多多组织相关活动,除此之外,在青少年中传承马山民歌,还需要调动青少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采取假期调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直观地感受马山民歌的淳朴魅力,这一类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得到支持,这与打破被动学习的新课标要求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
6、当地负责传承的文化馆应该重视当地的青少年群体。一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注入最鲜活的力量,针对青少年展开对马山民歌的推广,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被重视的部分。

TOP

童话故事的启示

《白雪公主》
1、我们在祝福王子与公主在一起过上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善良的小矮人们,因为他们也为白雪公主的美好生活助力,在生活中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值得我们记住。
2、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例如猎人,他也是故事中不可忽视的坚守善良的人,在皇后施压下也没有对白雪公主下手。
3、善良是面对生活最坚实的武器与后盾。白雪公主在困境中也没有心中滋长仇恨,反而是非常积极,与小矮人共同生活。
《美女与野兽》
1、智慧、自尊、自爱,是公主,也是任何一个人熠熠发光的内在品质。
2、不要以貌取人。要发现他人在任何外表下的值得肯定与欣赏的内心。

TOP

回复 41# 的帖子

此次赴荆州进行田野调查,可以说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研实践(此前参与的社会实践学术性不算强),很幸运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并且和小组成员一起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演唱其中的喇叭调。
调研过程中,不论是中学学校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还是在荆州区文化馆里对馆长、副馆长的采访,我们都能感受到荆州人民的热情与欢迎态度,这既减少了我们调研的阻力,又促使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完成田野调查。
印象最深的是馆长说:非遗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原汁原味的保存。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的某些土壤也在渐渐消失,原汁原味的流传很难实现,适当的改编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渠道。且对于非遗的传承,个人力量实在弱小,可以通过个人来带动周围人,同时加上社会各界组织的共同努力,营造大的氛围,进而对每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看见传承的希望。

TOP

【陈朗仪作业代发】

最喜欢的神
波塞冬,因为是海神,以前看《奥林匹斯星传》觉得超级可爱。是克罗诺斯和瑞亚之子,是主神宙斯和冥王哈迪斯的兄弟,年长于宙斯,年少于哈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亦是马匹的神,在神话中为人类带来马匹),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其象征物为“波赛顿三叉戟”,他的坐骑是白马驾驶的黄金战车。相对应于罗马神话的尼普东,海王星的拉丁名是起源于他。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为相同系统。在罗马神话中,波塞冬称为“尼普顿(Neptune)”。
波塞冬的神性广泛,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极大的野心,时刻想夺取宙斯天帝的宝座,但被宙斯发觉,把他放逐到地上界受刑,帮助拉奥墨多王修建特洛伊城。此外他还常与诸神交战,在雅典和特罗森城就有过他和雅典娜的比赛。
波塞冬野心勃勃,而且好战。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权力,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但阴谋没有得逞,他被贬下人间服侍一位凡人。在阿波罗的帮助下,他替拉俄塞冬国王修筑了著名的特洛伊城墙。有一次他和雅典娜就新城雅典起名之事争执,最后被迫向智慧女神让步。另一次他因科林斯的国王之故与阿波罗激烈争吵,最后以胜利告终。
波塞冬主要是作为海神和水神受到希腊各地的崇拜。在阿耳戈斯有一座波塞冬——克利斯提俄斯神庙。名字的意思是“发洪水者”。以此纪念他同赫拉的争论。他遭到阿耳戈斯人的拒绝后,曾使阿耳戈利斯城化为海洋。在雅典卫城上厄瑞克透斯圣殷旁有一咸水泉,一直到公元前2世纪还被认为是被波塞冬三叉戟挑出的圣泉而受到崇拜。在特罗曾,尽管波塞冬败给了雅典娜,但他仍作为“国王”受到崇拜。在这里有波塞冬一菲塔尔弥俄斯种庙。据说波塞冬先是发怒,使土地因海水而碱化,后又息怒,给人们带来了福祉。
各处对波塞冬的崇拜都同他的先发怒降灾,后又开恩宽恕联系着。综合各方而的资料可以看出,波塞冬原是古老的地神,具有多方而的职能和权力,后来则被奥林波斯神系中的宙斯所排挤,从此失去了领导地位。但对于奥林波斯神系一直持反对态度。他在海洋领域中,把古代地方性的海神,如涅柔斯、俄刻阿诺斯,普罗托斯等排挤到次要地位。对波塞冬的崇拜在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移民中,在那些奉他为爱奥尼亚族部落之种的海岛上特别盛行。他的神庙多建在海角和海峡之处。对他贡献的牲品有马,海豚和公牛。松树是他的圣树。在罗马神话中与他相等的是涅普顿。

TOP

【陈朗仪作业代发】

野天鹅的故事
艾丽莎原本是公主,上面有11个哥哥,后来继母使用魔法来残害他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子,但她要以她的决心和毅力来战胜比她强大得多、有权有势的王后和主教,救出她被王后的魔法变成了天鹅的那11位哥哥。她忍受荨麻的刺痛、环境的恶劣和有权势的主教对她的诬陷,争取织成那11件长袖披甲,使她的哥哥们恢复人形。她承受了肉体上的折磨,但精神上的压力却更难当:“她的嘴是不说话的,因为她说出一个字就可以使她的哥哥们丧失生命。”正因为如此,她只好忍受人们把她当作巫婆和把她烧死的惩罚,而不能辩护,虽然她“知道自己是无罪的。”她的善良甚至感动了小耗子,它们帮助为她收集荨麻;画眉鸟也“栖在窗子的铁栏杆上,整夜对她唱出最好听的歌,使她不要失掉勇气。”她坐上囚车,穿上丧服,正在走向“死亡的路途上也不中断她已经开始了的工作。”在最后一分钟她的工作终于接近完成,她的11个哥哥也即时到来。他们穿上她织好的披甲,恢复了人形。这时她可以讲话了。她说出了真相,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同时也击败了有权有势的人对她的诽谤,最后她赢得了幸福。她终于成了胜利者。
艾丽莎的故事带有一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期许,女性应该是沉默着奉献的(艾丽莎不说话才能拯救哥哥)而艾丽莎的拯救能力又赋予了她一种宗教般的神圣性,这对于女性成长形成了一个榜样或者参照的作用。但是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读者要善良要忍耐,要做一个懂得坚持的人,因为织衣服这个行为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克服重重的阻碍,也需要忍耐痛苦(手被扎出泡)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