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所思】读书沙龙:民俗现场的物象表达及其视觉“修辞”方式

【非遗所思】读书沙龙:民俗现场的物象表达及其视觉“修辞”方式

2015年9月23日(星期三)19:30--22:00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员小组在图书馆8楼杂志室成功举办本学期第一期读书沙龙。本次沙龙由李凤勤、彭伟两位老师带领大家共同研读邓启耀教授的《民俗现场的物象表达及其视觉“修辞”方式》一文。
沙龙开始,李凤勤老师首先考察了我们的共课情况,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明确了本次沙龙的讨论核心——“物象、视觉”。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领略到佤族用木鼓祭祀的艺术,在“拉木鼓”过程中的核心仪式是砍人头祭谷神,以祈得丰收。他们选人是选头发浓密的,这意味着丰收多,也代表着尊敬神。听到这里我们不禁觉得残忍,姚良飞同学提出了疑问:现在国家的法律制度趋于完善,这样做不会犯法吗?李老师回答道:“现在没有这种习俗了”。张宇峰同学讲了一些的少数民族的祭祀,却发现是小说里写的,顿时杂志室充满了笑声。
之后李老师巧妙的将我们引进了学术的殿堂,几位表现活跃的同学与老师从砍人头谈到了坟墓、石碑和墓文。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在墓碑上刻字,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有的墓碑上还会写未出世的孩子的名字,表示家里有儿有女、人丁兴旺,以告慰死者的在天之灵。一些县城的官员穷其一生为老百姓做好事,去世时,百姓会自发的为他写墓文。
本次读书沙龙,我们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从文章出发,探讨了很多民俗现象,了解了民俗的表现方式。是一次大开脑洞的头脑风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杨晓雪\文)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