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八期·非遗所思】婚姻:从传统到现代,从神话到现实

【第八期·非遗所思】婚姻:从传统到现代,从神话到现实

(学生王先/文)2015年5月20号(周三)晚19:00-22:00,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读书沙龙在非遗办公室如期举行。此次文章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顾涛老师的《论古典婚礼植根于人之情性》。顾老师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典籍文献向人们证明了古代婚礼男女双方的平等性、互尊性,并使古代婚礼与现代婚礼进行比较,指出了现代婚礼的种种问题。
        借此文章,孟老师为非遗的学子们分析了当代人对古代种种“错误看法”的重要原因。
        “你们认为古代婚礼是怎样的?”开篇孟老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电视剧里的那样吗?”同学们沉默的看着孟老师分析到:在当代人的眼中,古代婚礼往往具有不平等性、不合理性,是无爱情的婚姻。其实不然,顾教授也从《礼记·昏义》《士婚礼》《朱子家礼》中为我们证明了这点,那为什么人们还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据‘我’分析这离不开当代媒体的传播。
         “那我国的传统婚礼是什么呢?”古代婚姻更多的是与两个家族,村落,宗族有关,婚姻便是维持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在皇家更有联姻一说,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目的。古人结婚必须要在家族人前举行仪式方可成功,这与今天只需领证就行有所不同,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带着有家族责任。
        古人婚礼最主要的部分可分三个阶段:求婚、订婚、完婚。其中礼节颇为复杂,却体现了婚礼的两个原则:男女平等,互相尊重。当然人们基本会根据新人的生辰八字来选择黄道吉日,良辰吉时。媒婆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在婚礼中充当了上传下达的工作,在中间调节各种问题,如聘礼多少,礼金多少,女方陪嫁的是什么……“在古代神话中出现最早的媒婆你们知道是谁吗?”孟老师问道。看着同学们茫然的眼神,孟老师讲到:“传说是女娲。”女娲在造人后教导了人们结婚生子,这也是神话中婚姻的来源,但其实婚礼是在夏朝时出现的,周朝我国的婚礼制度才最终成型。
        对于古代婚礼人们往往会认为其是一种买卖婚姻,这是基于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但事实是这样吗?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双方家族不会去重视彩礼和嫁妆。更多的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这也只有贵族才会如此。一般平民的婚礼目的简单,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不会考虑到太多。古人讲究以和为贵,容易满足。然而买卖是一种交易,但女方嫁给男方后,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人们常说的三从,从中便可看出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但早在先秦时期,夫妻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妻”即“齐”字解释。婚礼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家庭选择一位内主,相夫教子。他们只是角色的分工不同罢了。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古代女子地位低下。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老师,那古代那些裹小脚的女子怎么算?”古人裹小脚也只是在贵族中,这只是一部分人。
        古代婚姻解约并非当代人所想那样,男子可以随便将女子休掉,而是双方达成协议,自由解约,财产分配公平,不会有净身出户一说,并且没有法律束缚。但古人离婚率很低,这是为什么?
        媒体总会聚焦在某个点上,将其无限放大,加上舆论效果,使得人们不去看清事实的真相。就拿现代婚姻来说:现代影视剧的家庭伦理剧总会有女婿与丈母娘的矛盾,所以现在有句话这样说“搞定丈母娘就是搞定一切”。丈母娘就这么恐怖,不通人情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有的女同学回应道“我妈很温柔的,她绝不会为难我以后的男朋友。”现在媒体报道的很多有关婚姻的新闻便是:“某某明星(富豪)今日结婚,婚礼在某某海滩、古堡,谁谁谁送了什么……”,当代中国人真的这么物质性?毕竟目前在我国能举办类似于古堡婚礼的人占了少数。现在的婚礼很多人出现攀比现象,比谁的钻戒更大,谁家的收分子钱多,甚至还有人比谁送的分子钱多,这是不是和媒体拖不了干系?
        许多影视传媒在没有了解古代婚礼的基础上,仅根据某些传说便认为古代婚礼便是如此。婚礼如此,那历史呢?于妈的各种雷人剧,暂且不提。范爷前不久演的武媚娘,衣着“暴露”。武则天那会的唐朝服饰是那样吗?武媚娘会那么善良吗?再看张卫健版的《西游记》唐僧的三个徒弟都谈起了恋爱,《月光宝盒》里张飞、关羽等人都跳起了街舞……事实是这样吗?这将会误导许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回顾上世纪的影视剧,基础设施虽不好,却拍出了多部经典,真的是先入为主吗?以林正英的片子为例:以娱乐化的角度展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中西方宗教的融合。为何会这样?此时非遗学子们眼神清明,并回到“今天的影视媒体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提高收视率与关注度具有较高的商业目的”。对此我们认为:影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不能太过,还是要有一定的真实引导性,不能为了收视率而刻意将矛盾扩大,误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三观”。
        孟老师在讲到读书时,一再强调要读原典,在读原著的基础上去看注释,许多注释都带有个人观点,只有读了原著才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而在讲述我国四大传说时,孟老师认为,《牛郎织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婿与岳母”的矛盾关系、《孟姜女》反映了“婚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反映了“社会等级与门阀制度”的关系,而《白蛇传》则反映了“宗教的婚姻观”。
        最后孟老师为我们讲了古代的一些非主流婚姻,也是这些非主流婚姻导致人们对古代婚礼有所偏见。
        “指腹为婚”朋友间相互将自己孩子指给对方的孩子,这需要双方门当户对,目的是体现双方关系好,希望能将这种关系维系到下一代。“童养媳”这基本出现贫困家庭,多为女方家庭养不活此女子,将其“卖”给男方家庭当“保姆”,等男方家庭的男子长大成人后,女子便嫁做男子为妻,这对女子是及其不公平的,女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典婚”丈夫将自己的妻子借给别人生孩子,一年后在将其赎回。“冥婚”双方家庭的孩子都去世了,但还没结婚,便将他们合葬。或是男子死亡后,男方家庭还为其寻找一位妻子,在利用女子在外招亲,为其延续香火。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能家里带来劳动力,这也是他们的目的之一。还有电视里常出现的“天地为证”男女双方拜拜天地就行,但这在古代是没有的,它更多的是体现了佛教的婚姻观念。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5-6-23 23:01 编辑 ]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