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古老萨满文化的传承再现

古老萨满文化的传承再现

——2014年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管窥

中国民族报 2014年8月26日  □ 吕萍 文/图

   

    萨满展演。

  8月15日至17日,“2014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在长白山脚下黑水河畔的纳音部落开发区举行,来自中国东北和蒙古国的100余位萨满文化传承人进行了神技展演和文化交流。

  2000多年前,纳音部落族人生活在长白山抚松漫江一带,有一城七寨,老城在现在的锦江和漫江交汇的地方,而七寨之一的黑水寨在400多年前神秘消失。为了重现该部落,旅游开发公司挖掘复建了纳音部落,让古老的文化再现于世人面前。

  纳音旅游开发区有一占地700平方米的天穹阵, 12根“图喇”(满语,意为柱子)柱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圈,将一棵“能和上天沟通”的神树环绕在中间。神树下有8个不同方位的天门,天门上绘有萨满宇宙图和森林文字。这12根神柱的面世要感谢萨满专家富育光,是他将父亲富希陆家传的《图喇秘诀》22篇捐献出来,最终制作成12根神柱。“图喇”柱的制作、形态、徽饰、规格、保存、献牲、祭礼、焚毁,均有极严格的宗教戒规。这对于丰富我国北方民众萨满祭礼中的造型艺术宝库,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16日上午,来自蒙古国的萨满巴图·敖德根身穿红衣,脚登红皮靴,胸前挂着一面碗口大的铜镜,带领其他萨满走上台。此次主办方从蒙古国邀请了4位大萨满,这是他们首次来中国表演。他们为艺术节展演了3个仪式:供奉长生天敬天神仪式、敬祖神仪式、供养自然神仪式。

  经过虔诚的祭祀神灵后,助手们在台上点燃火堆,供女萨满烘烤神鼓。蒙古国的神鼓与我国的神鼓有很大区别,我国多用单鼓,而蒙古国多用抓鼓,不仅更大,而且形状多样。此次他们用的两个鼓,一为三角形鼓,一为九角圆形抓鼓,都是非常罕见的神鼓。而其神服更是奇特,除胸前大大的铜镜格外凸显外,背部之羽毛如大鸟的翅膀,让观众领略了蒙古国萨满神服之美。

  祖先崇拜是萨满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祭祖规则和仪式,蒙古国萨满也不例外。蒙古人祭祖历史较长,早在元代初期就有祭祖之仪。祭祖时,萨满面向北方高呼成吉思汗和其他大汗之名,并洒马奶于地。在蒙古国萨满“敬祖神仪式”过程中,一个萨满展示了13世纪成吉思汗时的战神祖先附体后情景,跪地高呼成吉思汗。一个萨满再现了1300年前的祖先神附体的情景。这些仪式在表现他们与邪恶进行坚决的斗争,最后战胜邪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讴歌了祖先,歌颂了正义。

  从“供养自然神仪式”的过程来看,蒙古国萨满认为不敬畏动植物、不尊重自然,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这充分反映了萨满文化“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核心思想和“人类与自然物之间应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也使今人从中窥探出了原始宗教的深刻内涵。自然崇拜,对于信仰萨满教的民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萨满教神祇中,自然神祇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天神、日神、月神、火神、山神、林木神、风神、雨神及雷神等神祇。这些神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然崇拜体系,涉及萨满教的历史、空间、地域和权力。

  16日下午,来自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的萨满文化传承人,开始了热烈的萨满绝技展演,直至深夜表演方才结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萨满表演,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迥然不同的表演引起阵阵喝彩,传承人的尽情表演,切磋交流,使古老的萨满文化重现异彩。

  来自内蒙古通辽的蒙古族萨满、来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萨满、来自黑龙江的满族萨满等各展神技,令人眼界大开。特别是来自吉林乌拉的陈汉军旗烧香班子表演的放“金花火神”和“跑火池”神技最为引人注目。

  在长白山复建纳音部落作为萨满文化展演基地,是将古老的萨满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的大胆尝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模式的探索。此次文化艺术节由吉林省民俗协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大学、长春摄影家协会、吉林森工集团联合主办,旨在保护传承萨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平衡,激发民族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