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沿淮民俗文化掠影

沿淮民俗文化掠影

沿淮民俗文化掠影


来源:转帖  作者:冯传礼  发布时间:  2011-08-27 点击数: 244








       作为我国东部南北气候和文化分界线的淮河,古人把它和长江、黄河、济河并称为“四渎”。作为文化分界线,淮河以南属楚文化,淮河以北属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形成淮河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大概是:从上古到明清,淮河一直是各个朝代的行政区分界线。古时的九州,淮河以南属扬州,淮河以北属徐州;南北朝时,宋、齐、梁、陈四国与北方诸国是以淮河为界的;隋朝,淮河是淮南诸郡与河南诸郡的分界线;唐朝时期,淮河是河南道与淮南道的分界线;宋元时期,京东二路(河南)与淮南二路基本上也是以淮河为界的;宋金对峙时,淮河是南宋和金的分界线(最近有人在淮南市与寿县交界处的淮河边上发现“宋界”碑刻一块,专家考证此碑是宋碑);明清时,淮河又是省内二、三级政区的分界线。
淮南和淮北,由于长期以来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管辖,也就受到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其间又有淮河阻隔,各方面交流不便,因此,淮河两岸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差异。
这里附带说一下“淮”字,淮,背景会意字,水旁从隹,水,表示河流,隹,短尾鸟的总称。由于淮河流域,南多山丘、北多平原,南北冷暖、干湿气候交汇于此,雨量充沛,河川沼泽特多,水草丰茂,温度适中,因此,雁等短尾鸟多在淮河流域越冬栖息。(参考文献:刘家齐所著《字理新说》,黄河水利出版社版),淮,即是背景会意字,古人造字一定有它的背景意义。
民风民俗,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或大富豪、或穷光蛋,你都无法跳出民俗民风这个文化圈子。你若不入乡随俗,大家会把你看成“另类”。
民风民俗不是用权力和权势所能改变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立四新”就是很好的例子。民风民俗更不是某个名人或权力人能够改变了的。试举一例,可见一斑:西汉时期,有田三千倾的大富翁卓王孙,他的女儿卓文君与大文豪司马相如翻墙私奔,这件历史风流事,尽人皆知,但是,直到今天,它没有形成民风民俗,所以,女子私奔,世人还是侧目相看。
淮河南北,由于长期受各自核心文化的影响,仅一河之隔,虽近在咫尺,沿淮两岸民俗文化的景观却迥然不同,不信请看:
一、          饮食方面
锅灶:淮河以南,锅灶的烟囱,建在锅门前,从屋顶穿出;淮河以北,锅灶的烟囱,建在锅后边,穿墙而过,多建在墙外。淮南人,喜吃米,很少吃杂粮;淮北人,喜吃杂粮,吃米觉得不习惯。因此,把淮南划归米文化区,或稻麦文化区;淮北划归杂粮文化区。淮南人有饮茶习惯,开水放茶叶才叫“茶”;淮北人无饮茶嗜好,把白开水也叫“茶”,个别地方,把吃晚饭叫“喝茶”。
二、          村庄布局
淮河以南,村庄呈列状或长列状,住户分散,三五户为一村庄者居多,村庄内或村庄间无宽敞道路(街);而淮河以北,村庄的特点是块状,较大、较集中,百户人家聚居者多,庄内有纵贯东西或南北的道路(街)。
三、          生产工具
1、锹:淮河以南呈瓦状,手把上安装一横拐;淮河以北呈片状,直把无横拐。
2、锄:淮河以南为半月形,七八寸宽;淮河以北为长条形,中间略凸,三四寸宽。淮南锄的宽是淮北锄的长。
3、镰:淮河以南的镰为月牙形、短把;淮河以北的镰为鲫鱼形、长把。
4、粪筐:淮河以南簸箕形,三根绳做系,叫粪箕;淮河以北圆形,四根绳做系,叫浅筐。
四、家族称谓
淮河以南人,称父亲叫“伯”;称父亲的父辈叫“爹”;称父亲的同辈女性叫“娘”;称父亲的同辈男性叫“老”,如“大老”、“二老”;称女儿叫“奴”,如小女儿叫“老奴”。
淮河以北人,称父亲叫“大”;称父亲的父辈叫“爷”;称父亲的同辈女性叫“姑”;称父亲的同辈男性,年龄小于父亲的,叫“叔”;年龄大于父亲的,叫“伯”;称女儿叫“丫头”或“闺女”,如小女儿叫“老丫头”或“老闺女”。
五、         文艺娱乐(以戏曲为例)
淮河以南人,喜爱听黄梅戏、庐剧(也叫倒七戏);淮河以北,多数人听不懂这两种戏,因此,这两种戏一直没能跨过淮河、走向淮北。
淮河以北人,喜爱听梆剧(豫剧),淮河以南人则不愿听,相当一部分人听不懂,迄今为止,梆剧没能走向淮南。
黄梅戏、庐剧,委婉、细腻;而梆剧则雄浑、高亢,这恰恰体现了淮河南北文化的不同特点。长期以来,沿淮人民为了打破淮河这道阻隔南北文化交融的屏障,于是,沿淮地区的花鼓灯、四句推子(推剧)应运而生。花鼓灯的男角(鼓橛子)的腾挪翻转,鼓点子的长流水、十八番,不由人联想到陕北安塞腰鼓的粗犷;女演员(腊花)的婀娜多姿、风摆柳的舞步,让人感觉到她比江南水乡的二八佳人更加娇甜、秀美。花鼓灯和四句推子的诞生,使淮河两岸的人们在文化交流上有了共同的语言。
六、         婚丧习俗

淮河两岸由于文化景观的差异,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里把两岸在婚丧习俗方面截然不同的地方作如下介绍:               

淮南女子出嫁,多为女眷送亲,送亲人必须是双数,最少是两人,并且当天能在男方家过夜;淮北女子出嫁,多为男性送亲,送亲者只能一人,还必须是结婚女子的本家,除舅父外,外姓是不允许送亲的,并且当天是不允许在男方家过夜的。这种习俗,在淮河南北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是约定俗成的,如有越规即成笑柄。

淮南人,死后入殓时,孝子(死者的子孙)骑在棺材上面,喊死者躲钉;出殡时,抬棺人抬起棺材喊着往前跑(块步走),当地人称“撵风水”。淮北人,死后入殓时,孝子趴在棺下面,喊死者躲钉;出殡时,没有“撵风水”的习俗。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型燃料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新农村建设和殡葬改革的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淮河南北迥然不同的文化景观,必将在渐变中趋同。

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也是沿淮人民的母亲河。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一种奇特的地缘文化。地缘文化的规律,还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简介:冯传礼,颍上县政协委员)






本文转载自:印象淮滨网站http://www.yinxianghuaibin.com/_d271536421.htm
六六大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