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萧放:年节礼俗亟待复兴与传承

萧放:年节礼俗亟待复兴与传承

2013年02月28日 1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记者刘维维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记者刘维维)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礼仪习俗丰富。在岁时礼俗中,年节礼俗表现尤其突出。然而,近几年来,很多人感慨年味淡了,对春节的热情大不如以前。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在一次主题为“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的讲座中提出,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践,对传统年节礼俗进行复兴与重建。

  萧放在讲座中围绕辞年、团年、迎拜新年三大环节,从人伦礼俗、祭祀礼俗与迎春礼俗三个方面探讨年节礼俗复兴的可能性、必要性与途径,以及我们在复兴重建年节礼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他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年节礼俗。从时间先后来分,年节礼俗包括辞年(岁末)、团年(除夕)、迎拜新年(新春)三个环节;按性质来分,年节礼俗包括人伦礼俗、祭祀礼俗和迎春礼俗。

  在人伦礼俗中,扫尘和沐浴是辞年的两个主要仪式。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据了解,除夕前人体沐浴、祛秽习俗来源于上古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关于年节沐浴的文献资料较少,古代官员有沐浴制度,但民间情形较少被记载。

  在辞旧迎新的过程中,除夕是特定的时间环节,人们以合家团聚、守岁迎年的方式体现人伦礼俗。行团年礼、吃年夜饭以及守岁,都是团年仪式的主要表现。据萧放介绍,年夜饭,又称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年夜饭在江南称为“钱岁酒”或“合家欢”)。人们首先请祖先“享用”年夜饭,然后长辈上坐,全家按照辈分依次就坐。如果有家人因故不能赶回,也得给他留双碗筷,表示这位家庭成员同样分享年夜饭。在年夜饭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据说饺子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由半月形混沌分化而来,元明时代称“扁食”,清朝则称为“饽饽”。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年夜饭后的又一项年节礼俗,是家族长辈对晚辈平安度岁的祝福仪式,同样体现了家族爱护子弟的人伦关系。此外,守岁是年节礼俗的核心环节之一。人们以关门团年的仪式,象征与日常时间的间隔与中段,家人团坐谈年娱乐,守候新年。

  对于拜年方式,萧放提到,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上下普遍遵循的新年礼俗,人们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年。如果在路上见到亲友,人们也会在路中叩头拜年。

  谈及人伦礼俗的重要意义,萧放说:“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农业宗法社会,家族文化发达,岁时节日是维系与强化家族关系,增进家族情感的重要时日,年节更是促进人伦关系的重要机会,人伦礼俗在年节中有着充分的表现。”祭祀也是年节礼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对其祖先及神灵的一种崇拜方式,体现了人与“天”的关系。

  在分析人们对年节礼俗的热情日益淡薄的原因时,萧放认为,近百年来,在现代公历时间制度威权之下,附着在夏历时间上的传统节日与节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坏。传统的年节礼俗被大量遗弃,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生动形式的年节,因为具体的年节仪式礼俗的大量消失而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人们对年的感知与认识越来越淡,“过年没有意思”、“过年就是玩乐”的看法正为许多人所认可,即使是当下繁忙的春运也不能掩盖这样的现实。

  在谈到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时,萧放认为,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在社会高度技术化、物质化与个性化并由此产生高度分化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的民族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因此,应从纾解社会心理困境、融洽社会关系、提振民族精神与确认民族文化未来方向的高度,充分认知复兴与传承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年节礼俗的恢复和重建。

  关于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萧放认为应从人伦礼俗、祭祀礼俗、迎春礼俗三方面入手。首先,重视传统人伦礼俗的重建,强化它在凝聚家庭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回家、年夜饭、拜年);其次,重视祭祀礼俗的重建,通过祖先、天地祭祀,强化人与亡故的祖先、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稳固家庭社会,表达对自然的礼敬(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仪式);第三,凸显迎春礼俗,满足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适应自然时序,激发人性力量)。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通过祖先、天地祭祀,强化人与亡故的祖先、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稳固家庭社会,表达对自然的礼敬(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仪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