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蒙养山学社《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纪要

蒙养山学社《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纪要

蒙养山学社《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纪要
张亚辉
2010年5月8日,北京大学蒙养山人类学社的部分成员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举办了《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作为该读书会的主持人,我编辑了相关读本,在北京大学博士候选人罗杨的协调下,召集了会议。
这次读书会延续了过去两年多以来,王铭铭教授和蒙养山学社对“神圣性”概念的思考,尤其是在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分别开设的神话学相关课程上对伊利亚德的阅读与反思,力求在神话、历史与结构等人类学关键概念的关系梳理上有所探求。
伊利亚德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史学家之一,他的神话学研究也被认为是与杜梅齐尔和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学研究共同构成了西方神话学的三大重要体系。但在人类学研究当中,对伊利亚德理论的阅读与梳理一直相对薄弱,怎样从他的理论当中获得对田野工作的思考也颇有争论。这次读书会主要以伊利亚德的《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为核心文献,结合蒙养山学社一直以来对历史人类学的探索实践以及对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思考,集中讨论了宇宙模式及时间研究等问题。
读书会开始,我首先就读书会的文献选择和目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我认为,这次读书会并不追求对伊利亚德理论的人类学应用,而是要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基础上探求对神圣性概念的理解的可能性。另外,《宇宙与历史》所研究的历史哲学问题也要求历史人类学去关注德国的历史主义和历史哲学提出的如何理解历史的问题。延伸阅读部分的文献即包括了宗教史研究当中对伊利亚德理论的应用,也包括了后现代语境下对伊利亚德的宗教史研究的批评与辩护。这些文献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伊利亚德,并了解他的理论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的位置。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可以认为历史人类学的追求与《宇宙与历史》是一样的,都是要一种要“泯除历史”的努力。结构主义和伊利亚德的原型理论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殊途同归的。而伊利亚德的研究方法的启示在于,宗教史研究和人类学的情境化的宗教研究之间的张力也许是方法论探讨的一个有益方向。
《宇宙与历史》共由四章组成,罗杨介绍了第一章的内容,在这一章里面,伊利亚德集中关注了英雄原型及宇宙柱,即历史如何被民众神话化成英雄的范型,并以此获得意义,以及世俗空间如何通过模仿神圣空间,或者通过宇宙柱与神圣空间相连通而获得神圣性。罗阳主要分析了其中关于神话与历史之关系的一节,其中,伊利亚德通过宇宙创生时的献祭、诸神战争、从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的仪式等分析,详细地说明了神话如何作为历史的范型将历史泯除,并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地将人拉回到神圣历史开端的过程。罗阳强调了罗马尼亚民俗学家布雷罗佑的一个调查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一段发生了不过几十年的事件被迅速神话化成了一个原型故事。我在评议时说,伊利亚德的宗教人假设大致可以区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回归到原型和宇宙柱,一个是回到神圣历史的起点,这两点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前者与他的萨满教研究相关,而后者则主要和他的基督教及印欧研究相关。
郑少雄介绍了第二章的内容,这一章主要考察了年度仪式如何周期性地将作为腐败与污染的历史泯除的问题。这一章中可以明显看到伊利亚德与剑桥的神话-仪式学派之间的学术关联。伊利亚德以此分析了印第安人、希伯来人和巴比伦人的年度周期仪式,尤其以巴比伦的akitu仪式为重点,展示了年度周期当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包扩回到混沌,重建宇宙,诸神大战,命运祭典及神婚等,这些元素协同完成了每一年都要重复的世界创造。这一模式在闪族人、印欧人、伊朗人、波斯人和日本人那里都得到了证实。不论原始人还是古代文明中的民众,都要周期性地回到宇宙创生的起点。伊利亚德还探讨了贺卡特的王权研究,他认为后者指出的王权的神圣性恰在于王掌握了重新塑造宇宙秩序的权力。类似地,那瓦霍印第安人则通过歌唱来重建宇宙并以此来治疗疾病。我在评议时说,神圣王权理论将宇宙重建的机制都归因于王权,应该要思考这是否是某个发展程度的政治哲学的产物,要结合秦代 “以吏为师”的历史教训,在王权、知识分子与宇宙秩序的关系当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避免成为李斯的门徒。另外,乔健先生曾经详细研究过那瓦霍人的歌唱,与伊利亚德不同的是,乔健注意到歌唱的灵验与否受到了复杂的社会学制约。
陈乃华介绍了第三章的内容,这一章主要分析了犹太教和基督教怎样背离了周期性的宇宙再造模式,而使得历史成为可能。伊利亚德首先分析了苦难与神圣性之间的关系,他注意到原始社会当中,人们往往将苦难归咎于他人的巫术行为,而当巫师和祭司对灾难束手无策的时候,灾难就被看作是至高神的惩罚。印度人则通过业的流转来赋予苦难以意义。印度和希腊都发展出一种逐渐沉沦的宇宙周期模式,现实世界都被界定在最末尾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结束之后就是黄金时代的重来,这对于人们忍受苦难亦是有帮助的。但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当中,至上神除了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之外,还随时会介入历史,这使得包括苦难在内的一切历史都成为了神显,耶和华成为一个不断干预历史的神,这样,亚伯拉罕出于信仰的献祭就成为犹太教新的历史观念的起点。不过,伊利亚德指出,这种历史观念主要影响的是精英,对于下层民众来说,将耶稣的死亡纳入年度周期并非什么难事,而犹太教的历史观也最终寄希望于弥赛亚的重来,到那时历史又将被一劳永逸地泯除,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历史的抵触是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共有的心态。天文学和占星术也在历史时代成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苦难的依据,关于罗马城之命运的众多担忧都因此而来,但犹太教和基督教和历史观却拒绝将苦难的意义归咎于神的意志之外的任何因素,奥古斯丁最终认定罗马的命运只能寄托于神,而不是宇宙的周期性混乱。
陈乃华发言后,我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干预历史的神”的内涵,并分析了灾难征兆与历史终结之间的关系,并接着介绍了最后一章的内容,这一章应该看作是伊利亚德利用“永恒回归的神话”对西方学术思想的评论,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思想研究”。伊利亚德在这一章里提出的问题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历史主义能够帮助现代人躲避历史的恐惧吗?17世纪,历史的直线发展论在姚尔幸的《永恒福音》中以系统面目出现,到了19世纪,以进化论的出现而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但到了20世纪,斯宾格勒和索罗金的研究已经开始用循环论来对话这一直线历史观了。黑格尔的直线历史观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他宣称自己知道绝对精神要什么,但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的呈现与某一具体民族相联系,就使得其他民族彻底无法逃脱历史的恐惧了。马克思即在这一点上宣称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未来的黄金时代,但马克思的基于阶级的历史观又使得只有少数领导者可以脱离历史的恐惧,而大多数的被领导者仍旧要绝望地面对历史。伊利亚德还逐一简要地回应了从里克特到曼海姆、海德格尔等一系列德国和意大利的历史哲学家的主张,指出这些学说对消除历史恐惧的无力。伊利亚德拟构了一个现代人与原始人的对话,形象而系统地展示了原始人的“永恒回归”模式的优势,他大胆地断言,人类要走出当前的时间困境,也许非得“停止制造历史”不可。而在当前的历史观下,基督教提供的个体主义的救赎或许是一个避风港,在这一意义上,基督教确实可以看作是堕落人的宗教。
另外两篇相关的伊利亚德的文章,一篇讨论了两种创世神话,即诸神的原始时代与祖先的原始时代,另一篇则讨论了对天堂的永恒的乡愁,这一篇还强调了自然作为一种神显的意义如何可以用来反思莫斯对自然节律时间的强调。这两篇文章分别由舒瑜和李金花主讲。
在延伸阅读部分,罗杨介绍了杨儒宾对屈原的研究,她质疑了杨儒宾对绝地天通神话的解释。杨清媚结合《巫术的踪影》中的三篇文章讨论了比较宗教研究的困境和继续研究的可能性。伍婷婷主讲的《宗教的七种理论》中的相关章节梳理了伊利亚德的历史观念分类,即原始宗教、犹太-基督教和历史主义。舒瑜主讲了布鲁斯·林肯的印欧宗教研究,后者利用伊利亚德的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杜梅齐尔的研究进行了批评。


附录: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议程

引言:张亚辉

核心文献

1.宇宙与历史第一章
发言人: 罗阳 评论人:张亚辉
2.宇宙与历史第二章
发言人: 郑绍雄 评论人:张亚辉
3.宇宙与历史第三章
发言人:陈乃华 评论人 李金花
4.宇宙与历史第四章
发言人: 张亚辉 评论人:杨清媚
5.宇宙创生神话和“神圣的历史” 《西方神话学读本》,169-186页,广西师大出版
发言人: 舒瑜 评论人:张亚辉
6.神圣的存在,第11章
发言人: 李金花 评论人:伍婷婷

延伸阅读

1.中国古代天人神鬼交通之四种类型之其意义,第四章
发言人: 罗阳 评论人:郑绍雄
2.巫术的踪影,23-47;51-59;163-184
发言人: 杨清媚 评论人:张亚辉
3.宗教的七种理论,第五章
发言人: 伍婷婷 评论人:张亚辉
4.战争、死亡与献祭,中译本导言,第一章
发言人: 舒瑜 评论人:张亚辉


(张亚辉,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转载自http://www.cranth.cn/1005/00022.html

TOP

很羡慕学社的平台。如果我们学校也能有一批人组织这样一个学社该多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