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谈任《田野与文本》版主一年来的感想说开去……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从谈任《田野与文本》版主一年来的感想说开去……

从任《田野与文本》版主说开去……




张润平



从谈任《田野与文本》版主一年来的感想说开去……

  张润平

  一个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加入首都学院派旗下的《民俗学论坛》志愿者队伍快有一年时间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除了对论坛各位老师以及朋友的感恩、感谢之外,很想说说自己的点滴感想。

  2009年南昌年会期间,晓龙老师给我注的册。回来后,在乡下侍奉农民父亲,三天后父亲去世,守灵七天,一切结束后,回到县城自己的家中。当地风俗,百天内孝子不能到其他人家中去的。因为孝子挖了尸身,会把秽气带给人家。人家,尤其是老年人和妇女也会忌俗的。这样,我就没有白天黑夜地爬在民俗学论坛上,翻看论坛中的所有文章,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地看,有看法的就随便发表几句,没有看法的,和还一时间发不出什么看法的,就一览而过,算是对论坛有了个初步的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这既是一块儿高地,也是一片田野,更是一所训练基地。不巧,却被英古阿格和木兰山人呆着了,硬要让我担当田野与文本的版主。开始是惊讶,后是受宠若惊,再后就是诚惶诚恐。推辞与说合,三番五次,最后还是为避当地人常说的“狗肉不上台板”之嫌,于2010年2月9日就糊里糊涂上任了。

  这样,一晃就是一年,自感很不称职,倒却学习了许许多多知识,认识了许许多多老师。这是我的意外收获,也视为是种无尽的财富。近一阶段,我老是想: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田野与文本?我觉得狭隘的理解,一切世间万象都可以称为是民俗,田野也就是民俗,“民俗”就是田野,“学”就是文本。民俗学离不开田野,田野如果缺失了文本的表述,也就形不成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本的表述就能形成什么什么“学”。“学”是一种思想和知识体系的架构和建树,它是有严整的能够充分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本成为一种思想和知识的架构和建树呢?而这又涉及到学科的界定和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与民俗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我认为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不论你怎么界定其界限,内在的联系是根本无法排除的。而这些学科的话语权几乎无一例外的全部掌握在西方学者和由西方学者派生出来的中国学者的手中。用中国传统思想成长起来的学者,还不具备发表话语权的资格。前一阶段,对此问题,与我敬爱的施爱东老师讨论得特别热烈,开始在坛面上,后又转移在坛面下站短上。当时的感觉就是四个字:无可奈何。因为施老师说的全是事实。你如果不按照人家的那一套游戏规则去做,你就行不通,你就进入不了那个圈儿。之后,我心里一直不服气。不是不服气施老师的观点,不是我乡野村夫不服气施老师,而是不服气中国就没有具有国际性话语权的思想吗?中国就没有架构和树立具有国际性话语权的学者吗?

  我想,思想肯定有。不然,何以支撑华夏文明绵绵不绝五千年?只是我们当代学人缺乏自信、缺乏魄力、缺乏能耐去发掘罢了。学者(以前的顾颉刚,应该算是一个,后来,这样的学者就几乎没有了),可能现在暂时还没有,也许有,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发表话语权的国际性的舞台。总之,我们就甘愿永远没有吗?西方与东方有许许多多质的差异,难道我们还要容忍西方的手术刀来枝解我们中医的脉络穴位,再来耻笑我们的中医理论吗?这种可笑,还在许许多多人文学科的舞台上上演着。

  说着说着,话题又似乎扯远了。其实,还是紧扣田野与文本的。田野是感性的,是种现象,是种事项;文本是理性的,是种认知,是种思想。但是在我近十年来与全国各地来岷县考察调研的各大学院校的研究生们交流中,发现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几乎没有。在我看到的几本博士论文中,都是对西方学者学术思想的诠释和梳理,有些还被评为优秀论文。这,让我感到不是滋味。这样的学术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有多大意义?

  中国的社会、中国的人类、中国的宗教(包括民间宗教信仰)是在特有的中华文明好几千年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他有他生长的合理性。比如说面对中医,西方的医学理论就是没有办法理解。而事实上中医确实有许多的高明处。同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人对于人自身的理解,与西方社会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现在所谓的崛起了,引起了西方众多国家的防范与围堵,我觉得就有这种因素存在。这说明西方的思想、理论是包容不了中国的思想、理论的。何况,中华文明曾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过极其持久的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用西方人的眼光、西方人的大脑来审视中国的一切,但是不能把西方人的眼光和大脑作为审视我们中国人的一切的唯一标准。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难道不悲哀吗?

  现在,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思想却连影子都没有。而传统中真正具有人类时空穿透力的中国思想却被封为封建迷信思想打入冷宫,近些年来,尽管不这样说了,自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一路打压,现在还是没有真正抬起头来。其流毒,在论坛中,还是能够看到,是中得相当深的。

  学术,如果不能给其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人民的福祉给予相当的终极关怀,我觉得是乏力的,缺乏意义的。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建设民俗学田野与文本的关系?我非常需要听到大家继续探讨的意见,以及对我如上认识的批评。也算是我对论坛任职版主一年期间的工作总结吧。恳请审议,期待批评……

  2011年1月2日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1-1-12 10:59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张老师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是志愿者的榜样!

TOP

从张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真诚
像您致敬

TOP

润平的见解和呼吁非常好!我举双手赞成!并以行动支持!

TOP

我太高兴了!谢谢乌老的支持!谢谢乌老的支持!

TOP

我把一键排版怎么不会用了,恳请哪位老师帮帮忙!

TOP

张老师有独立思想!

TOP

谢谢各位光临!希望多提批评意见。

TOP

南昌一别,未与张师相晤,不期家严已逝,家生变故,而先生不辱使命,恪于职守;虽居要职,而谦和沉实,堪为吾辈之范也!
敬祝新年吉祥,全家安康!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9# 的帖子

谢谢英古老师!我做的还非常不够,过讲了。我在文前说的“对论坛各位老师以及朋友的感恩、感谢”,首先就是针对你和木兰的。是你们两位把我提携到民俗学论坛上来的,而让我受益匪浅。你们两位是我的大恩人。今年山西年会,非常想当面致谢,可是你没有来。不过,有神交更为可贵。你对我的体谅与理解之深,我是切切感受到的。再次致谢!

TOP

真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