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宋兆麟:评《中国家纺文化典藏》

宋兆麟:评《中国家纺文化典藏》

宋兆麟评《中国家纺文化典藏》  

2009-12-25 中国家纺网 编辑:张伟芬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兆麟

  ——评《中国家纺文化典藏》:家纺研究的力作


  最近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纺文化典藏》问世了。这是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的,作者之多、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是前无古人的巨著,堪称是一部我国家纺研究的力作,是我国纺织史、家纺史研究的大喜事。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耕织是国家的生产支柱,“男耕女织”一直是中国传统生产结构的主要特点,作为“半边天”的妇女对纺织有过重大贡献。以丝织、瓷器为主的产品,是通往周边国家的主要贸易品种,所以才有“丝绸之路”的美称。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集中了大批专家,撰写了《中国家纺文化典藏》一书,是应该肯定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一种开拓性的补白大作。

  我国过去出版过不少纺织方面的著作,但都侧重于服饰研究,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服饰史》、《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等等。这些作品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对中国服饰研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唯独没有一部家纺史的大作,这是很遗憾的。现在好了,《中国家纺文化典藏》的出版弥补了上述空白,颇具开拓性。更为重要的是,该书有400多页,数十万字,有500多幅插图,说明无论在史料搜集上、内容广泛上,还是研究水平上,都是令人敬重的,是一部高水平的巨著。

  第二是对我国家纺历史和经典工艺做了科学梳理。

  过去不少学者对中国纺织史都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氛围较窄,成品也比较繁琐。《中国家纺文化典藏》在这方面做了全面、系统地总结、梳理。如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按朝代划分共九章,讲述了我国家纺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第二章又把中国最主要的家纺工艺列为“经典工艺”,按织造、刺绣、织毯、印染、编织进行分类叙述。第三篇重点谈了现代家纺设计,尤其是阐明了近代家纺的变迁,这也是少有人提及的。它不仅科学的勾画了家纺历史,对现代家纺的发展、增强在国际家纺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巨大启迪。

  第三是有大量生动的形象资料

  纺织、家纺、服饰等类书,仅靠文字叙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可视性,也就是要有众多的形象化的插图。《中国家纺文化典藏》正迎合了上述需要,除必要的文字叙述外,还有500多幅插图,其中绝大部分是彩版,印制也很精良,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有些图是首次公布,极具学术价值。如汉魏的织锦、唐代的《空乐图》,宋、辽、金、西夏的生活画面、元代的制作毛毡图等,都是很珍贵的。《中国家纺文化典藏》能大量使用插图,达到了以图补文,以文释图的美好效果。所以该书应该属于当今书籍的佼佼之列,正符合现代“读图时代”的社会需求。

  《中国家纺文化典藏》虽然是一部杰出的学术著作,但要挑毛病的话,也有一些不足,我认为有三点:首先在家纺起源上着墨不多,其最早是衣皮、树叶、后来是无纺的树皮布,在古文献和民族志中都有记载。中华民族最早是用苎麻,种麻和麻纺早于丝织。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纺轮、踞织机,都早已出土。这是应该重视的。其次是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家纺尚欠重视。其实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活态”的家纺工艺,如黎族的“碰染”,是我国唯一残存的家纺工艺之一。又如捺印木板并不都安柄,前不久我为本单位在新疆买了四千多件捺印板,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柄的木板。此外,对外来的家纺工艺,应认真说明,如棉纺的传入,在中国家纺上有划时代意义,引起印染工艺的巨大变化。

  《中国家纺文化典藏》的出版,是我国家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是对过去有关研究的科学总结,对现在国家启动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也有重大意义。因此,今后在这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一、要对民间的家纺进行抢救性调查

  中国社会正在转型,加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许多传统文化正在萎缩、消失,其中也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家纺,能在其失传之前,把它记录下来,编书或拍成录像,把有关实物送进博物馆收藏,这是抢救工作,也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部分。

  二、要进行分类研究

  家纺内容庞大,分类较多,一个人全面研究是不可能的,应该有分工,又有合作。以印染为例,类型甚多,每类都应有专门研究,我们不仅要依靠科研部门、高校专家,也要依靠文物博物馆专家,还有一些既搞收藏,又进行研究的民间收藏家,共同把工作做好。

  三、要加强家纺文物的鉴定

  家纺涉及许多纺织方面的文物,但我国缺乏这方面的鉴定家,懂丝绸的,未必懂棉织品,懂汉族的,不一定懂少数民族的。我曾问过一位中年专家:“您能鉴定纺织文物吗?”答曰:“我能,什么都能鉴定。”事实上,仅就纺织文物而言,也有几大部分:古代的,少数民族的,汉族的。目前,不可能有“通才”,将来也难。若想鉴定纺织文物,你必须有雄厚的纺织史或家纺史的基础,又要有可观的从事纺织文物工作的经历,对少数民族家纺来说,也要有有关的田野考古及实地调查的经验。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TOP

宋老师研究范围真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