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侧记】蓝色畛域中的文化交流 ——“日韩海洋民俗文化”系列讲座侧记

【讲座侧记】蓝色畛域中的文化交流 ——“日韩海洋民俗文化”系列讲座侧记




   2019年6月1日,来自日本的小熊诚教授(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昆政明教授(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松田睦彦副教授(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员),与来自韩国的吴昌炫研究员(韩国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员)做客海大,并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三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修斌教授任主持人,王新艳、徐晓红博士任翻译。

    由客体到主体的冲绳研究



   在上午的“围绕海洋的文化交流——琉球·冲绳和东亚”讲座中,小熊诚教授首先介绍了冲绳研究的背景,指明柳田国男等学者在著述中有意忽视中国文化对琉球(冲绳)的影响,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学者对冲绳岛屿的研究所存在的优点及缺陷,进而认为目前关于冲绳文化的研究中,“缺乏历史的视角、与日本和中国进行比较的视角”。随后,小熊诚教授以首里城建筑、赛龙舟等民俗事象为例,详细分析了冲绳如何将来自中国、日本的传统融为一体,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

   小熊诚教授长期从事中日民俗比较、冲绳文化、海洋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日本和国际学界颇受好评,他尤为强调多元性的研究角度,在冲绳研究这一个案中,他主张将冲绳从比较研究的客体变为主体,分析其在吸收中、日两种文化传统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主体性。他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切入,挖掘介于不同文化间的第三种文化,在汲取多家的同时展示本土文明的研究思路,有望成为东亚海域中民俗影响交互作用的研究范式。值得一提的是,曾在小熊诚教授门下求学的王新艳博士向我们透露,尽管在生活中,小熊诚教授性格友善、平易近人,是一位非常可爱的老师,但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的严谨要求近乎苛刻,在进行日本震后资料的保存与记录时,时为在读博士生的王新艳曾因一张纸“空白无内容”而认为保存之或无意义,这一想法遭到了小熊诚教授的严厉批评,他认为,“意义”不是我们赋予“史料”的,材料的“意义”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一学术路上的小插曲,不仅给王新艳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小熊诚等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严谨、细致与客观。

    由帆船搜集观海事博物馆的现状与问题


   昆政明教授的“日本海事博物馆的现状及问题”讲座,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图片与影像资料,生动、有趣地展示了神奈川大学船舶史展示室、北方渔船博物馆等所藏帆船的现状,并对这些博物馆的帆船搜集、保存、研究流程,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对日本主要海事博物馆的规模、所藏品、运作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昆政明教授认为,受日本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日本财政对博物馆的支出日渐减少,而部分海事博物馆的关闭、相关财政支持的撤销以及博物馆在处理收藏材料时对其所认定的“不重要”材料的舍弃,是当前日本海事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昆政明教授的介绍,我们可以窥见日本对帆船历史研究及其传统营造技术的重视程度,昆政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多年追踪传统帆船的营造与维护技术,对每一个过程、细节都详细记录(包含图片、影像和文字等方式),奔波于世界各地搜集帆船实物,成就斐然。此类海事博物馆本身也承担着重要的保存文化遗产、延续民众生活记忆和进行知识教育的功能,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理想的实物材料与场所。看到昆教授用PPT展示的一幅幅帆船图片,让身处青岛的我们感慨不已——作为“帆船之都”,青岛仅有一所“奥帆博物馆”,而对于其他与传统渔业生活息息相关的海事物品、捕鱼技艺、船舶营造等,则零星散见于各类民办民俗文化馆中,对这些珍贵的地方海洋物质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尚大有可为,我们多么希望,在青岛也有一座与“帆船之都”名号相匹配的帆船博物馆!


    由“物”观日韩两国的海洋民俗



   下午,松田睦彦与吴昌炫两位研究员的“日韩共同进行民俗与历史展览的意义与课题”讲座,从“品味海洋”“依海而生”“文化交流”三个方面,通过比较日、韩两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与海产品的关系、捕捞技术、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异同,来说明日、韩两国的海洋民俗文化在多个维度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作为海岛国家、“依海而生”的日本,和作为半岛国家的韩国对海产品的食用,不论是其种类和加工、食用方式,还是海产品在特殊仪礼中的使用,都是令人倍感有趣的研究课题。例如,从市场对海产品的售出方式,便可想见人们烹饪之、食用之的生活习惯——日本的鱼市,常将鱼肉整块割好,而韩国鱼市出售的海产品,多是整条摆卖。

   松田睦彦、吴昌炫研究员认为,人员的流动带动了海洋文化的流动,尤其是在日本对韩国进行殖民的时期。而中、日、韩在海产品名称、捕捞技术、价格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调整,不仅仅是本国经济层面的细微变化,它实际反映了整个东亚海洋贸易互动的关系。这其中,以韩国境内捕捞沙丁鱼的技术、沙丁鱼名称的变化最为显著,这一过程都在日本殖民韩国时期进行或完成;再如,日本潜水镜在韩国的传播史,日本海女与韩国海女在形象、着装方面的差异,实际反映的是所受儒家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等等。这些,都启发我们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东亚的文化,进而思考相邻海域、不同海域的国家,受客观的海洋自然环境影响,引发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

   海洋、日常生活、主体、博物馆、“物”是本次系列讲座的主要关键词,日本、韩国、中国同处东亚文化圈内,共享着独特的海洋生态所带来的海洋文明史,在海洋民俗领域,三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看待的联系。由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物”出发,思考人作为生活“主体”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吸收与改变,进而更好地理解东亚文化圈内的海洋民俗,是今后三国学者的共同研究课题。作为青年学子,更应向小熊诚教授等学者学习,以慧眼发现身边日常之物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与特殊性,在脚踏实地的田野基础之上,思考近海生活背后的广阔天地。


原载:《中国海洋大学报》第2057期(2019年6月6日)第2版
撰文/摄影:陆慧玲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9-11-4 20:5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很有深度的讲座

TOP

好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