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周大鸣)

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周大鸣)

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

周大鸣


摘要:饮酒始终贯穿在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对酒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的社会文化这一问题,以三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田野调查个案进行了考察与分析。酒的分类突出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饮酒是当地过渡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同时也是一种彰显权力的工具。
关键词:酒;日常生活;过渡仪式;权力

人类学家离不开做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饮酒经历;因此谈田野调查的经历时,喝酒往往是不可缺少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不会喝酒,就做不好田野调查。我也经常问:酒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为什么所有的古代文明都与酒有着切不断的联系?为什么酒会成为各种文化中难以忽略的内容?
饮酒对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1998年的统计,中国的酒业产值占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近50%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的酒消费分别为9.39公斤和7.67公斤;20151-12月全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为1312.80千万升。酒税亦成为财政收入重要的部分。
饮酒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生活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方面,少数民族饮酒被当作体现其民族文化的“酒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酒也被界定为“贻误生产,生活的恶习”。虽然现今存在着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他们的嗜酒之风的印象,但有研究表明,南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量饮酒实际上却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饮酒数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物的丰富,膳食结构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有学者把饮酒归结为“中国人健康不安全的主要表现之一”。
一、酒、文化与权力:关于饮酒的人类学研究
西方针对酒精本身的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之前还没有系统地发展起来,20世纪中期,在美国的柏鲁文医院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和耶鲁应用医学试验室的一系列关于酒精的试验基础上形成了所谓“酒精学”。在这个学术领域发展的早期,一些人类学的跨文化资料和档案被运用到了这个领域的研究之中。而真正意义上饮酒的人类学研究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通常饮食也被视为一种对权力的直接表达,这是因为在饮食中会涉及到社会阶级、社会结构和身份等。饮食可以用来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在食物的交换、分配、赠与和接受过程中,权力便产生出来。例如梅吉斯在新几内亚的研究中揭示了食物在男性和女性中的交换带来的社会性别平衡和顺从关系。在饮酒研究的例子中,饮酒能够标识认同关系,并确立区分内外关系的边界,玛尔斯对海岸居民饮酒模式的研究揭示出了饮酒与群体意识及社会身份的复杂关系。诺格克维的研究则反映了一个扎伊尔村庄的人们是如何通过给不同社会组群分派棕榈酒来建构其社区意识的。索顿的研究详细地记述了在一个奥地利村庄中,人们如何通过饮酒来表达社会关系的。上述研究都把饮酒与一种“身份权力”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喝酒表达了社会等级和阶层分化,以及个人身份。在他们的讨论中权力并不是突出的问题,相反重点是放在了社会组织和饮酒实践的关系上。
需要提及的是,在对中国的相关讨论中,权力和食物的关系更多被表述为“现代化”或“全球化”的过程。还有一类研究注重把上述三种饮食和权力的关系结合起来讨论,例如西敏司在对蔗糖的研究中就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全球资本主义力量以及文化的象征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论述权力问题。西敏司最有启发性的地方在于,他的权力讨论强调了全球化是如何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从而具有权力效果的。
二、田野点描述: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
本文以海南岛黎族的福关村、广西凌云瑶族金宝村、湖南通道侗族上岩村等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来探讨饮酒是如何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
(一)海南岛五指山市冲山镇福关黎族村寨
福关村是一个黎族社区,行政上属五指山市冲山镇福关行政村。福关村距离五指山市大约三到五公里,村民经常会往返于村落和城市之间。全村居民204户,总人口998人,根据2002年的材料,其中男性535人,女性463人,男性高出女性72人,性别比例为1.16:1。福关村境内多山,平均海拔320米以上,当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4摄氏度。年降雨1800-2000mm之间。
福关村在195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以及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中都曾作为调查点。福关黎族属于黎族中的“杞黎”,在语言上属杞方言区,从历史上看,杞黎主要分布在琼中地区,根据梁钊韬先生50年代中期的研究来看,当时的福关黎族应该属于他所归纳的种族变化最复杂的地区。梁先生概括该地区的主要文化特征包括:合亩制度、船形房、山栏耕作、放寮、纹面、短桶裙、“禁母”和杀牛等等。
在福关村所在的五指山地区,黎族的“合亩”组织曾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组织。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关村的44户家庭,共174人绝大部分都参加了“合亩”组织。福关村主要由11个家族组织(合亩组织)构成,村中的很多家族事务主要靠各大家族自己管理。1957年前后,实行人民公社后,村里以生产队为单位发展经济生产,“合亩”消失。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一些同族的兄弟们又联合在一起,组成生产小组,经营方式类似“合亩”,但仅存在一年多的时间便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形式,只是同族内部帮工互助的现象仍十分常见。家族的地位和影响相应地被局限在了家族成员的红白喜事、内部纷争、互帮互助等纯家族内部的有限事务上。
支撑着福关村的经济模式仍然是农业经济。农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其中橡胶的种植是福关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福关村全村实有耕地面积694.7亩,其中包括水田362.7亩,旱田46亩,旱地286亩。全村人均只有三分,地少的直接原因一是人口增加,二是90年代中期的一次征地纠纷。大部分农户以农业为基础,有的农户还兼营运输业、商饮业和家庭作坊,这些经济模式都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最近以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直接导致了农村青年人亦工亦农现象的逐渐增加。当地年轻女性基本都长年外出打工,相对年轻男性留守于村中的时间要长些。
(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村
上岩坪寨,属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位于湖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的交界处。独坡乡辖区内置独坡、木瓜、骆团、虾团、金坑、地坪、上岩、孟冲八个小区,俗称“独坡八寨”。独坡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农、林、养殖是支持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独坡乡是通道县重要的林业基地,历史上就林海茫茫,古树参天,尤其盛产杉树,素有杉乡的美称。虽然后有大跃进等运动的破坏,但之后经过了长期的休养生息,据2003年第二次土地详细调查表明,独坡八寨土地面积总额共22.9万余亩,其中林业面积18.49万余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1%,森林覆盖率达到72.3%
我们的田野点上岩寨为独坡八寨之头村,与广西三江干冲侗寨仅一山之隔,系渠水支流最源头,包括美冲、大江等自然村。全寨共有651户人家,2760多人。总土地面积34570.5亩,折合23.05平方公里。分为上岩和平寨两个行政村,上岩管辖10个生产组,平寨管辖9个生产组。
上岩坪寨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脉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一条河流穿过寨子。唯有河边的地势较为平坦,其余皆为坡道。
当地人都为侗族,只有极少数嫁来本地的外地汉族,被称呼成为“假”。由于位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当地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保持得非常完整。大多数村民依然居住在传统的侗族建筑——干栏式木房中,这种木头房屋不使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村里还有一座风雨桥,六个鼓楼(岩兰楼、外兰楼、里兰楼、平楼、大坪楼、全档楼)和一个凉亭。走在寨子里,随处可以看见身穿传统侗族服装的老年妇女在劳作、在聊天,每家每户更是有制作侗衣的大染缸。男人们聊着侗话抽着烟,在鼓楼里乘凉。
(三)广西凌云县泗城镇金保瑶族村
金保村地处广西凌云县泗城镇西北,东与旦村接壤,南邻揽沙村,西面与凌云县力洪瑶族乡的东兰村相接,北边是平林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文革时,与揽沙村合称作“红星大队”“揽金大队”。20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时,两村分开。现在金保村有金保、九旦、九孔三个自然村,分了13个小组,共201户,1113人。当地的经济产业主要是农业和林业,土地总面积45813亩,其中耕地面积1367亩,八角林5000亩,杉木林3500亩,油茶300亩,油桐200亩,所处山地的最高海拔达1476米,林业比较发达,八角林尤为繁盛,所以当地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八角。人口以蓝靛瑶居多,另还有些背陇瑶。
金保寨(或金宝屯)便是我们此次实习的调查点,它是金保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原来叫做“郭外”。这里的气候适宜,年平均温度一般都维持在20度左右,光照和雨水充足,所以山坡上种满八角林、杉木等林木,村民“靠山吃山”,这些树木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一条小溪从山顶倾泻而下,形成了贯穿金宝的唯一一条河流,养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围绕着这条河流的金保河谷地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金保寨60多户,300多口人家就簇拥在这么一个狭窄、短促的谷地里,木楼、吊脚木楼、砖瓦楼、钢筋水泥楼、茅屋从谷地一直延伸到半山腰,把整个金保河谷挤得满满的。寨子里住的基本上都是蓝靛瑶,并划分为4个生产小组。这里的民风淳朴,民族特色保持得还比较完好,近年来,在金保村民的勤劳奋斗、团结一致下,金保寨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
三、融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酒:酒的社会文化属性
调查中发现,酒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除了日常饮酒外,亲友聚会、婚丧节日、建房帮工都少不了饮酒。首先关注的是村民饮酒的消费量。以福关村为例,村里的三类酒精被消费的数量在日常条件下为一个成年男性每次一斤半左右。村里酒的消耗量十分大,除去日常饮之外,加上招待客人或是去走亲访友,还有各种婚丧之类的活动中的饮酒,村人自己估计平均每月各种情况下去喝酒少则10次左右,多则可以到20次以上,这样的情况下总数很难确定。不过估计每月平均要超过30斤,多则100斤。从性别和年龄的因素来看,就女性而言,福关村里的妇女被认为并不比男性喝酒的能力弱。但是女性平常都不饮酒,只是在走亲访友,招待客人,以及各种仪式场合、节日场景时才会饮酒。饮酒数量的多少要根据个人和特定的场合,还有就是女性在坐月子时会喝山栏酒作为保健品。男孩子在15岁以前很少饮酒,村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学生不让喝酒”,读书期间的小孩能够喝到的酒不多。老年男性饮酒的数量其实并不比年轻人少,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喝半斤左右的比较常见。但7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饮酒的数量会减少。大致上福关村里20-60岁之间的男性是酒精类饮品消费的最主要人群。
(一)日常饮酒与酒的分类:黎族福关村个案
就日常饮酒的种类而言,在福关这个黎族社区里,人们日常饮用的酒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山栏糯米酒、普通粮食酒和商业酒。从分类标准的角度来说,表面上可以根据“自制”和“他制”的原则来区分,也就是说前两类酒精饮料并不单纯作为“商品”而存在。但是实际的情况要更为复杂,下图可以简单地说明三类酒精饮品的属性,其中山栏糯米(山栏酒)酒是最接近于一种纯粹家酿的酒精饮品,而用普通稻米酿制的粮食酒并不全都采用家酿的形式,很多村民也是通过购买来获得。但是这类酒精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自己所生产的。而作为商品的瓶装酒、散装酒则完全是通过购买获得,其中散装酒和瓶装酒的种类除了白酒类的酒精饮品外还包括葡萄酒和啤酒。只是后两者在福关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被饮用,特别是葡萄酒。

这里区分的根据一定程度上也来自村民自己的分类:从当地黎话中,biang的意思就是酒,传统意义上它主要是指山栏糯米酒,而普通粮食酒则被称为“将jiang(也有酒的意思,但最直接的“酒”这个词其实还是biang)”,作为纯粹商品的瓶装酒/散装酒当地人通常把这类酒也叫做“将”,有时本地人更直接用汉语把这类酒就叫做“酒jiu”。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福关村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山栏糯米(山栏酒)和普通粮食酒同样可以作为商品被生产和出售,特别是普通粮食酒。普通粮食酒的消费量在三种酒精中居于首位。
(二)节日与仪式饮酒:黎族福关村个案
除了日常饮酒之外,福关村内酒的大量消耗是在众多的节日及礼仪场景中完成的,具体饮酒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帮工酒
YC家的子侄,一群十来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围坐于桌旁,开始轮杯酒。每年7月的插秧期都是村中农忙季节。犁地是个颇重的体力活,有时一家人自己做不完就要请族中的人来帮忙,属于义务性的帮工。帮工的人以族内的青壮年为主,保持族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相互帮工。平时的走动不能代替此时族人的相聚,特别是年轻一辈人的相聚。桌上的人借谈话轮酒舒缓做工时的劳累。气氛于是渐渐活跃。卓YC说,族中青年崽多,才能显得底气足,有足够的人帮工干活也说明一个家庭在本族中的影响力。
2.串门酒
村民黄ML说他一个月算下来,,亲朋那里喝酒少则10次左右多则可以到20次以上。同样亲戚朋友来家里喝酒的次数也与之相形。有时帮工酒和其它如丧酒和婚酒也会和串门酒重叠。严格的讲像黄ML喝的串门酒大多是在村里同族兄弟之间,其次是邻居或朋友家里请客。串门酒的次数频繁,无论去的人还是来的人有时都不能空手。其实山栏米酒的流动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串门。我们之前提到过山栏米酒的来源中“借”“带”“送”都涉及到串门酒。
3.丧宴酒
死者死后第一天开始到第四天就是丧事宴请的时期,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整个丧事的主要过程,虽然说埋葬死者也非常重要,但往往从送葬到下葬的时间不过一天,而后招待四面八方所来的亲朋好友的时间长达数日。这几天之中的丧宴才是本地丧事中最重要也是最费心力的环节。村里治丧的人家,自己的猪和牛要宰杀来做肉食招待那些从四面八方前来的亲戚和朋友。条件好的家庭(有姻亲关系之类的)要送猪和牛给治丧的人家。亲兄弟间也有送猪杀猪的习惯。在每桌丧酒上基本都要有一个族中的人或近亲负责招待,每桌上原则上最少猪肉也要添上两次,不过现在村中治丧猪肉基本都能保证每桌能供应不断。村里每逢丧酒,村民都要送“原装酒”,也就是没有开封的瓶装酒,送就要送一箱(12瓶左右,20-30元)。村里谁家有人去世了,村里其他族也要集体送来一箱“原装酒”。
4.与婚姻相关的饮酒
与婚姻相关的饮酒大致上分为以下四类:1)提亲酒,由男方的嫂子等几个妇女前往女方家提亲。之后就在女方家里吃饭喝酒,在酒桌上聊定终身大事;到女方家去的人要带酒、茶等礼物,如果是女性还要用自己的小腰篓装满米带去。另外还要带上象征性的一点钱和几尺黑布作提亲礼。酒席上男方家如果得到女方家主动敬酒那么事情就算基本定下来了。
2)定亲酒,正式定亲的时候,男方家再一次来到女方家里,这次依然要带上米、酒和菜到女方家里吃饭喝酒。但这一次主要就是交聘礼钱。酒席上,男方一边给女方家长敬酒,一边把准备好的聘礼钱(一般是一半左右)交给女方家长。这时双方在酒桌上商定好结婚的日期。
3)迎亲酒,到结婚的日子,男方家里的亲戚就到女方家里去迎亲。这时要在女方家里喝一次迎亲酒。喝酒时要杀猪,猪要被分成两半,一半给女方另一半则给男方。在女方家吃饭时由陪同新娘的女方家的大嫂倒酒给四位男方家前来陪同的女眷喝,喝完后要夹猪肉和鱼敬她们,据说鱼必须是游在河底的,像石鳞鱼之类,但不能是游在水面的鱼这样人才不会轻浮。无论是吃的菜还是喝的酒都以双数为最吉利。男方家的女眷要唱请新娘回村的歌,再吃过干饭后就可以唱了。酒罢之后,新娘回房。下午时新娘还要煮加了猪血的稀饭给亲朋吃,吃的时候还要喝一些酒。之后男方家里的人就要接女方回家,此时男方家的亲戚朋友会陆续到来,通常都要带上礼物——主要就是山栏酒、猪肉和一些礼钱前来。男方家里的酒宴上各类肉食少不了——牛、猪、鸡、鸭等。但最重要的是山栏酒,其量一定不能少,否则客人就会觉得不尽兴。亲朋坐定以后就是轮杯酒,现在福关新郎新娘都要向来的客人敬酒,不过一般都会带上几个朋友作帮手。喝酒之余就是唱歌,酒一直要喝到天黑,有时人们会玩个通宵。
4)回门酒,到婚礼结束后的第四天,新娘就要回家。这时要用腰篓装一些米,再用粽叶包少量盐,还要带上几斤山栏酒回家。到娘家以后,就到村子的小河里去找一些螺再混着山栏酒的酒糟煮,和娘家人一起吃饭喝山栏酒。
5.治病酒
治病酒主要涉及到宗教法事——也就是请村里的宗教职业者“娘母”来为久病不愈或是患了疑难杂症的人作法治疗。“娘母”在黎语中称为“bern”,是当地的宗教专门人士。福关村的“娘母”没有女性,都是男性,而且其中老年人比较多。“娘母”平时也要组织自己的家庭生产与一般村民没有两样,但“娘母”还要从事其它一些专门的“法事”。法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驱鬼医病,二是祈福禳解。法事有大有小,但都需花费半天到一天时间,请“娘母”治病算是家中一件大事。“娘母”在法事结束之后通常都要由请他做法的家庭款待以酒食,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喝山栏米酒。另外一类治病酒是请“抓草药的人”喝,村里有一些人懂得到山里找草药——治疗胃病、肝病、腹泻、蛇咬等等;还有就是为孕妇和产妇抓药的产婆。一般村民在请这些人抓药治病之后也会设宴招待他们,请喝山栏酒是最为重要的答谢内容之一。
6.节日饮酒
以下是福关村现在的四种主要节日的饮酒:当地人把过春节叫做“捞将”,传统黎族人也过大年和小年,基本和汉族的春节类似。过去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村里的男女青年就要一起穿上漂亮的传统服装,戴上首饰,到村中一个开阔的地方跳舞唱歌。以前的三月三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节日,自从政府介入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地方性的民族节日。三八妇女节,兴起的时间也就是最近45年。一开始是村中一些的妇女到了三月八日这天就各自自发相约在一起凑钱喝酒吃饭,大家聊聊天。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体活动,而有的男性也加入进来,有的则是同族或一家人在那天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于是成了村中普遍的一个节日,不过过节的费用是采用大家集资的方式。
此外,接生、满月都要摆酒。
(三)过渡仪式中的饮酒:侗族上岩村个案
侗族的上岩村主要消费的是自制的米酒,或用米酒泡制的杨梅酒、药酒,也购买山寨版的白酒和啤酒,村民逢年过节必饮酒,与福关村类似不一一叙说,仅以生孩子的诞辰礼为例。
1.小酒
小酒又称请“鸡棒酒”,一般在孩子出生当天或者是从医院回来的当晚,主人家请一些平时邻里相帮的、最亲密的亲戚和房族成员来参加,同时女主人也会邀请娘家的亲戚来参加。参加者会带一些鸡和米给新生儿。“小酒”中并没有特殊的仪式,纯粹只是一家人庆祝新生儿的诞生
2.三朝酒
三朝酒是婴儿诞生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一般请风水先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办。一种说法是,三朝,顾名思义为婴儿诞生后第三天。所以三朝酒也应选在婴儿出生之后的第三天前后举办。由于现在很多年轻的妈妈选择在县城的医院生孩子,所以新生儿回到家的那一天才算诞生的第一天。从这一天算起,向后推三天,在这三天左右的时间里选择一黄道吉日办三朝酒。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朝酒即“大酒”,一般在小酒举办后的两个星期内,由风水先生选定黄道吉日举办,最迟不得超过一个月。不过,笔者也听说,有时村民为了选定一个好日子,三朝酒也会推迟到满月酒之后举办,由此可见三朝酒在村民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三朝酒酒宴的规模和婚宴差不多,一般在四五十桌至六七十桌左右,有时也会请整个村寨的人来参加,届时会有一百户左右的人家共聚一堂。
参加三朝酒宴,也有约定的送礼习俗,被邀请的房族成员需要送鸡和鸡蛋(不需要是红皮鸡蛋),生大米,无需包红包。礼品用礼担挑到主人家,主人家会给送礼的房族成员包一包红枣或者一包糖作为回礼。
三朝酒举办当天,如果主人家诞生的是男婴,那么当天早晨男主人需要去祖宗桥拜桥,其中,石姓房族不分婴儿性别都会祭拜祖先桥。女主人则留在家里祭拜祖先。如果诞下的是女婴,则男主人不需要去拜桥,而是和女主人留在家里一同祭拜祖先。祭拜祖先之前要有所准备,通常是在堂屋中摆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的祭品如下:五碗酒在桌上一字排开,猪头一只,煮熟的大公鸡一只,一碗生大米,同时在大米中插入三根香,再在大米上放一个鸡蛋,抓一把稻谷灰放置另一个碗中,还有一碗清水,以及三尺六的黑色侗布一匹——侗布可以是自己家织的,也可以是买来的!。之后,在桌前放置一个火盆,用来烧纸。拜祖先的仪式由风水先生主持,其他人均可在旁观看,而新生儿并不参加仪式。据风水先生讲,祭拜祖先的全过程主要分成两步:第一步,先生请祖宗照看好这家的小孩,保佑小孩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平安喜乐。第二步,风水先生请回这家的祖宗,仪式结束。最后,主人需要准备三十块钱的礼息。之后,房族各成员开始准备张罗三朝酒酒宴。
对于三朝酒的酒宴,房族各成员要在主人家连续吃三顿饭,一般是第一天的午饭、晚饭和第二天的午饭,每次吃饭前都要放鞭炮。
3.大酒
给小孩子起名字那一天办的酒宴叫大酒。通常在满月前的十几天,由风水先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办,地点一般在主人家,被邀请的依旧是男女方整个房族的成员,所以规模同三朝酒。
大酒送礼习俗如下,被邀请的房族成员都要送大米,房族中的亲戚还需要包红包,近亲多一点,远亲少一点,通常几十元钱即可,如果不给钱也可以用三只鸡来替代。男女房族成员还会附送啤酒、白酒、饮料、烟等礼品;婴儿外婆家也会送熟糯米。礼品用礼担挑到主人家,主人家给送礼的房族成员一包红枣、一包糖或者蛋黄派作为回礼。
大酒同三朝酒一样,吃三餐,但是大酒酒宴当天不用祭拜。主人家要从两个名字中为新生儿挑选一个,他们把备选的两个名字用毛笔分别写在红纸上,之后,请风水先生来帮忙选择。期间,风水先生拿一碗水,用香画符请这家的祖宗来,然后分别把两张红纸放在婴儿身上,如果婴儿哭了,那么这个名字就不用;如果婴儿不哭,那么这个名字就适用。取好名字后主人开始放炮,之后房族亲戚一起准备大酒酒宴。
4.满月酒
满月酒侗族也称之为“吃月饭”。侗族民间,在婴儿未满月之前,忌讳小儿出大门,并且忌讳婴儿的母亲出入大门,只有在喝完满月酒之后,大人小孩才可自由出入,同时,为新生儿举办的满月酒也标志着产妇在此之后可以放心吃喝,即和平常人饮食无异。满月酒的举办时间多在小孩子诞生后三十天至四十天左右,由风水先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办。如新生儿是女孩"满月酒多选择在三十天以内举行,早些为女孩子办满月酒,意为让女孩子可以早出门,女孩子的性格也会大胆一些;如新生儿是男孩,满月酒通常在三十天以后举行。
办酒地点通常是婴儿的外婆家,即女主人的娘家。除非其外婆家有孕妇或是要办婚事等特殊情况,才改由婴儿姑舅等直系亲戚接手办酒宴。去参加满月酒时,由男主人房族的二十个到四十个长辈妇女陪同女主人母子俩共同前往,并携带肉食、酒、糍粑等礼物。接待方的房族成员来参加满月酒时,每家每户也需带上一大碗酸肉或者腌鱼之类的荤菜来招待客人,因此满月酒的菜肴非常丰富。但是与三朝酒和大酒不同的是,满月酒只吃一餐,席上吃剩的荤菜,可以各自打包带回家吃。
满月酒送礼习俗为:房族中亲戚都要送一竹篓稻谷,主人家给送礼成员一包红枣、一包糖或者一包蛋黄派作为回礼。并且,主人要把稻谷搜集起来,打包带回自己家给新生儿。因为这些稻谷还可以继续种植,生根发芽,长出新的稻谷,这表示一家人希望新生儿像稻谷一样健康成长,充满希望。
满月酒当天也要在新生儿外婆家祭拜祖先。先在堂屋中置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块猪肉,一桶米,米上插三根香以及放五碗酒呈一字排开,由外婆或者女主人娘家其他直系亲属进行祭拜,求祖先保佑婴儿健康成长。祭拜之后房组成员开始准备酒宴。
5.周岁酒
周岁酒的举办时间是新生儿一周岁的时候,通常在男主人家办酒,邀请男女主人双方房族所有成员参加。周岁酒同三朝酒、大酒一样,一共吃三餐。上岩坪寨的人视一周岁为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生日。并且,因为经济原因,上岩坪寨的村民并没有成人礼以及给老人过寿等习俗,除周岁生日外,村民也没有过其他生日的习俗。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思想的涌入,现在也会有年轻人在生日时和亲朋好友一起庆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给老人过寿,但是相对周岁酒来说,这些生日的意义远远不及。
周岁酒当天早晨需要祭拜祖先,祭拜方式同满月酒一样。祭拜前的准备也同满月酒。主人家在堂屋中置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块猪肉,一桶米,米上插三根香,放五碗酒一字排开,然后由主人进行祭拜,求祖先保佑婴儿一生平安。祭拜祖先之后,在房族成员送礼之前要放炮,之后开始准备酒宴。
周岁酒同大酒,被邀请的房族成员都要送大米。但是!除房族中的亲戚外,其他房族中人也要包红包,通常几十元钱即可。以前房族成员还会给小孩子送衣服和小孩子用的侗锦,对于礼物的数量没有实际要求。
(四)酒的制造与社会文化意义:瑶族金宝寨人的个案
瑶族的金宝寨人爱喝酒是出了名的,在来这个村子之前,我们就听闻去金宝寨会让你“竖着进去,横着出来”,进寨后,发现果不其然,每次入户调查,不论你是男是女,也不论你会不会喝酒,主人家都会热情地端出酒来让你品尝,如果不喝,他就会不高兴,认为你是瞧不起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喝,平时饭桌上和筵席上喝酒就更不用说了。进寨第一天入户访问,四个男生,三个醉着回来,笔者笑着问:“干嘛喝这么多酒?”他们说:“村民们是叫我们喝水,没有想到是酒!”
寨子里的人几乎人人都喝酒,而且很多人都是海量,有些人一天甚至可以喝好几斤酒,像村里的“赵不老实”就是,一日不可无酒。每月消耗的酒超过100斤!村里的“牛司令”酒量更是超人,每天见到他都是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有天早上笔者问他:喝了多少?他还幽默地说“一公斤半!”一位从外县来上门的女婿欧阳,他说醉了五天五夜才把瑶妹娶到手,因为结婚时,寨子里家家户户请他吃饭,每次都醉,醒来又喝。他们喝的酒是自家蒸的米酒,村里人一般称作“土茅台”,因凌云县盛产白毫茶,寨里人便戏作“白毫茶”。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个茶壶,里面真正装着自制的“白毫茶”水。
金宝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米酒,即使家里无人喝酒,也是要备酒请客,所以这些酿酒的器具也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酿酒的灶非常大,是专门为煮猪潲和酿酒而造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很大的火候,而平常做饭用的火塘是无法达到要求的。上下两个大铁锅和蒸笼也是为酿酒而特制的,因此所制成的米酒实际上就是高度的蒸馏白酒,具有很高的烈性,后劲也很大。酿酒的比例一般是1:2,即50斤的大米可以酿出100斤的酒来。村里的人酿酒的频率很高,一般的人家平均十天要酿一次酒,像每天客人不断的村支书家,酒消耗特别大,即使每天酿一次酒,都供应不上,还得去其他人家或小,卖部买酒喝。金宝人都酿酒,而且还如此之频繁,这至少说明了金宝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才有足够的粮食来酿酒。村里人酿的酒基本上都是自己喝,很少拿来卖,如果别人说好喝,就送他几桶;即使是卖,也是卖给村里的人,一斤才一块钱,基本上赚不得什么钱。关于金宝酿酒业的发展前途,各种人说法不一,外面来的人大多不太习惯村里的酒,说带点酸涩,并不看好它的前途;而村里的大多数人自认为他们酿制的酒口感很好,发展酿酒业不无可能,只是没有人领导,也需要资金。
这里请客喝酒也有一定的讲究,规矩是每人先倒上一杯,(4两装),然后分三次喝完,不喝完第一杯便不能倒第二杯。如果按时不能喝干,主人就会不停地催促,所以,少喝或慢点喝都不成。当然!客人觉得实在不能喝了,主人也不会过分勉强,只是要注意喝干的酒杯不可扣着放,因为这样会让主人以为!自己家里没酒了,这是很丢面子的事。
四、结论与讨论
上述三个不同民族有关饮酒的田野调查表明,饮酒已经嵌入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内化到民族文化之中。这种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酒已经使酒本身超脱了它自身的“物”性,使其具有了与人相关的社会属性。一方面而言,酒表明了当地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不同类型的酒及其饮用方式表明了人际关系的亲疏。另一方面,酒同时沟通了当地人的社会交往关系,送酒已经成为上述三个社区族与族以及宗族内部进行社会交往的礼物。第三,饮酒成为人生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涉及到人的出生、婚姻、诞辰以及死亡。第四,饮酒已经成为彰显权力的一种手段,权力可以体现为一种“文化关系”。这一概念主要来自沃尔夫的结构性权力,结构性权力中虽然也存在着制度性权力的层面(例如通过政治建制、市场经济和话语传播的意识形态等),然而结构性权力有一个层面很重要,那就是作为“文化”的权力。而作为文化关系的权力,它的实现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食物中体现的权力总是由于饮食的“内部意义”和“外部意义”之间的联系而产生。也就是说,吃一种特定的食物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吃的人本身,同时也关系到他所吃食物与他所身处的有限社会空间以外世界之间的联系。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18年第1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