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张润平

2010-12-11 09:07


我非常赞赏刘老先生的这个意见:我的主要意见是,数据库的建设,应以资源库为主体,工作和管理库、研究库等为副。学术性与大众性兼顾。
同时,确实不能忘记兼顾物质材料的保护库存。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很多历史研究中,由于失缺了当时的原始材料或者是实物,后来的有些学者就公然提出当时的历史记载是错误的。因为你拿不出当时的原始材料或者是实物。给我强烈刺激的例证就是秦长城的西起点,让你无可奈何。我的意思是在建立电子数据库的同时,应把调查的原始材料也列入资料档案库,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延伸。
要建立这样的数据库,离不开基层工作者,而如何选择和培训基层工作人员,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不能一刀切,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人员的选择,有的地方一个县还有那么一两个有一定基础和热情的文化爱好者,这样以县为单位,开展数据库的调查,还能胜任,有的地方,县上根本就没有一个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人(就是培训了),如果有这种情况,就应考虑以一个市为单位,集中在所辖各县选择人员。这样调查出来的数据才会可用可信。
在经费上,要么国家统一安排下拨,要么从基层各县上解,然后由国家统一安排下拨。因为,在基层,对于文化工作,能够引起足够重视的,是非常非常少的。
仅供今后讨论时参考。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15 英古阿格 2010-12-12 11:56 言之有理!